APP下载

满足学生需要,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16-04-14文/郭

教育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笔者教材语文

文/郭 娟



满足学生需要,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文/郭娟

1943年,人的需要理论已经提出,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重大的反响。至今,这一理论仍对众多领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教育者该如何从学生的需要角度出发分析学习者的现状、设计教学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呢?现笔者将自己的一些看法简述如下:

需要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需要的定义 1943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的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就会进入舒适的心理区域,其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有潜能将得以激发。

需要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体。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无穷魅力呢?诸多的教师想了诸多的方法,做了诸多试验:情境导入、兴趣激发、音乐熏染……教师绞尽脑汁,课堂热闹非凡,然而一旦回到本质,真正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时往往还是漏洞百出,老师们不得已又得重蹈一下旧教育模式的覆辙。为什么教师不能“汗落保丰收”呢?笔者认为是由于教育者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们看似投入的参与只停留在情景的层面上,并没有走进知识。从需要的角度上讲,就是学生没觉得学习这个知识是自己必需的,他们最多只把语文学习当成了构成自己给父母看的成绩的一部分。既然是给别人学,孩子就难免觉得痛苦。痛并进行着,就难免失败重重、事倍功半。

其实,需要是人的行为之源,是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是兴趣保持的基础。需要理论既然可以为管理学所用,激发领导者的才能;为经济学所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教育学所用,挖掘教师的潜能,语文教师为何不利用它展开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呢?

现状分析

文本现状 其一,新课标的制定突出学科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其二,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学科特色,适应学生的需要。

现用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在充分研究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础上,避免老版教材繁、难、多、旧和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以“兴趣为先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页都能看到编委们为适应孩子的需要而付出的努力。

艳丽的彩页满足孩子们的视觉需要。现在的教科书花花绿绿,别说是小学生,就连笔者三岁的儿子,都爱不释手。由此可见,孩子们的视觉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卡通人物的设计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现用教材与以往不同,书中有两个卡通人物丁丁、冬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让孩子们产生积极的情感。孩子们因为关注“他们”而关注“他们所做的事”,因为关注“他们所做的事”而留心“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和方法”。

主题单元加语文天地的结构设置满足了孩子的认知需要。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如:元宵节、春天、快乐、时间、成长,每个主题的选材或紧密结合时令,或具有统一的思想意义。每一个语文天地里都包含基本练习、拓展练习、语言积累、学习方法的层次,但是题目的呈现并没有直接用组词、造句这样的古板字眼,而是选用了放大镜、小铅笔、小话筒、小天平、金钥匙等些有情趣的图标来诠释练习的意义。这样学生既喜欢又渐渐地从练习中悟得了其中的意义。

学生现状 现在的学生与以前的不同,他们在拥有好奇心强、好胜心强、自我意志力差、情绪多变易冲动等这些心理特点的同时,还具有相当深度与广度的学前知识储备。所以有的时候老师的导入设计才刚刚开始,就会被聪明的孩子一语道破,并不顾一切地说出后面的结果。然后就自顾自地玩起来,全然不顾后面要讲多重要的知识点。这种情况在笔者了解不算少数。是老师备课不用功?是现在的孩子太顽皮?都不是。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教育者对孩子们也就是对学习者的情况分析得不够透彻,没有找到孩子真正需要的语文知识的切入点。教师费尽心机,可孩子们只是浅层次的情感参与,思维并不兴奋。

课堂现状 一是课堂导入华而不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知实实在在的导入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在现在的课堂中,笔者非常清楚众多老师对导入所做的诸多努力。老师们或从生活中截取片段,以精彩的故事导入;或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气氛;或用谜语,或歌曲。多媒体、视频仪、图片、题卡、手偶、小贴画儿……可以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再看学生,热情高涨,一会儿举手,一会儿齐答,再往后看你就会觉得孩子们像泄了气的皮球,应付着老师的提问,摆弄着衣角或其他可以动得着的物品,只盼早点知道作业。还是那句话,教师在导入时调动的只是他们的情绪,而不是思维。

二是知识目标,学生坐着也够得着。

针对现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看,教师许多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不用跳,甚至坐着也够得着。这自然就造成了孩子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漠然视之的现象。如第一册的字与画一课,其中的生字有许多孩子准确地读出它们的读音,他们就是不听老师讲也能够将练习题做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认识几个汉字这个层次上怎能抓得住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求知的需求呢?

三是要么讲,要么练,两种现象两个极端。

在现实的课堂中,存在着讲、练的两个极端。有的时候,老师讲一节课,四十分钟不见孩子动笔,不见孩子读书。有的时候,老师布置满堂的练习,练完教材练教辅,四十分钟不见孩子抬头。这两种现象淡忘了孩子的身心需要,考验着孩子们的耐力,效果不难想象。

综上所述,当下的教育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呈现出它应有的魅力,让孩子保持着兴趣和动力完成课堂学习。笔者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学情分析。即在备课之前弄清楚孩子们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习兴趣点在哪里?有哪些基本知识是孩子们已经会了的,有哪些知识是需要深化讲解的……最重要的还要让孩子体会到这次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不学,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不便和麻烦。因为孩子只有感受到失误给自己带来的不便和损失时,才会调整自己的需求,从而全身心地投入。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已经不是权威可以教育得了的了,他们具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他们知道自己上学为什么,上学该学什么学科,学习有多重要。既然如此,作为教师就不要在“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方面苦口婆心了。反而应该是在分析学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以孩子需要为始的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给他们一些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台阶,抓住孩子课堂开始时的十几分钟黄金时间,激发他们的思维需要,让学生的需要贯穿学习的始末,让需要引导教的行为,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变换作业形式,完善我们的语文课堂。当然,要建立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一次成功就能确立的。它需要实践检验,需要理论验证。今天的提出只是一个开始,衷心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批评与指正。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

猜你喜欢

笔者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