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名教师”
2016-04-14徐长远
文/徐长远
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名教师”
文/徐长远
一般认为,“名教师”是知名度高、影响大、能力强的教师,“好教师”是对学校贡献大、学生和家长喜欢的教师。通常情况下“名教师”一定是“好教师”,但现实中“名教师”却不一定是“好教师”。一些教师评上“名教师”后不思进取、居功自傲,个人英雄主义表现突出,对学校贡献不大,对教师群体正能量影响不足,甚至有的是负能量。这就要求在评选“名教师”时,要切实把那些对学校贡献大的好教师评选出来,对学校贡献不大、个人能力再强的教师也不能选为“名教师”。其次,要加强对“名教师”的动态考核管理,包括师德表现、教学贡献度等,不能一劳永逸,让“名教师”始终处于先进行列。
关于“规范”与“特色”
笔者始终认为,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保障的国民素质教育,反映国家意志,代表公共利益,为百姓提供普及性教育服务,具有基础性、规定性和均衡性特点。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首先是要办标准的、规范的学校,让学生具备体现国家意志的基本国民素质和健全人格。义务教育正是学生长身体、促心智的生理发育期,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完成办学目标任务,这是首要的、必需的、根本的,任何舍本逐末、哗众取宠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其次才是顺其自然地办有特色、优质化的学校。大家知道,所谓标准化,追根溯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标准化是基于“制造”的,而不是基于“创造”。它的特征是批量生产、标准化生产。在必需的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不能将标准化、规范化绝对化、无条件化,不可一味奉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学校教育的“尚方宝剑”。教育要留白,要有个性化和特色化追求,要因势利导,让创新人才在生态化、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脱颖而出。
关于“传承”与“创新”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如“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至今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坚持和传承。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以及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情境导入、主题讲授、巩固强化、总结拓展、作业布置等,必须牢牢抓住,一刻也不能松懈。否则,就容易事倍功半。但是,坚持和继承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改革创新永远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些年来,教育方面所探讨的“自主、合作、探究”“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传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已成时代主题。笔者想说,教育的任何改革创新必须更加有利于发展、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不能顾此失彼、跟风冒进。
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所以要很好地传承和积极地创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已基本实现的今天,重点应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
关于“考核”与“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考核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应顺应教育规律,不能一把尺子量全体。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比如生源情况、师资情况等),学生个性化差异很大(比如性别、家庭、遗传素质、身体机能状况等),总不能“让花儿一齐绽放吧”,怎么办?国家提出的管、办、评分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对学校应当充分实施现代教育制度,让学校按章程依法依规自主办学,教育行政部门或第三者评估机构按章程予以考核评估。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构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将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融合,让花儿纷纷绽放,让小草绿满大地,让树木枝繁叶茂。
每一个教育人都影响和见证着无数个生命的成长,他们的未来都仰仗教育人的教导、塑造和培育。所以,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名教师”,为学生引路、领航。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