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形象思考探微

2016-04-14缪一言

参花(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毒害科举制度仕途

◎缪一言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形象思考探微

◎缪一言

鲁迅为了批判科举制度,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形象。本文通过介绍虚实结合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仔细分析孔乙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特征和其形象的立体性,揭露科举制度下科考失败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为读者全面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一定的帮助。

孔乙己 人物形象 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考试制度,考中者可以进入仕途,考不中的人,无论学识如何渊博,将一无所有,一文不值。鲁迅通过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知识分子,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一、虚实结合地刻画孔乙己的形象

(一)环境的虚实结合

小说开始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温酒、喝酒都是应用实写,但对孔乙己和他与周围人的关系采用了虚写。作者通过略写真实环境,将虚写的人物以及人际关系不断地放大,突出人情的凉薄、阶层的对立以及贫富的悬殊。将虚写的人物以及人物活动放大,有利于激化矛盾,增强冲突,在冲突中凸显孔乙己的遭遇,激发读者对科举制度的思考。

(二)旁白的虚实结合

小说中,实写了孔乙己两次进店喝酒,虚写了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孔乙己的腿。虚写部分主要是通过周围人对孔乙己的调侃以及孔乙己唯唯诺诺的回答,来推断当时孔乙己因为偷书被丁举人打断腿的事发缘由。通过虚写,读者不仅可以从旁人的语言和态度中了解断腿事情的始末,也可以侧面看出人情的凉薄。通过旁白的虚实结合,读者可以看到在科举制度下,没有中举的孔乙己所遭受的不平等的对待。

(三)景物的虚实结合

作者在这篇短篇小说中,对很多景物都进行了实写,通过实写景物,可以给读者一种真实感,能够有效激发读者对孔乙己的同情。[1]作者虚构了孔乙己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并通过不断地放大孔乙己的活动,凸显其性格。

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一)知识分子形象特征

鲁迅塑造过很多知识分子的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读者可以看到他们的挣扎,看到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在小说中,常给酒店带来快活的孔乙己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垫着一个蒲包,掌柜的像往常一样取笑他,孔乙己不申辩只是低声说,“跌断,跌,跌……”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自尊,他不申辩是因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讲究的是“信”。但是,他又低声地说“跌断,跌,跌……”就说明他很重视他的名誉。在科举制度下,名誉在知识分子的眼里比他们的性命都重要,这也就是孔乙己为什么不承认自己的腿是因为偷书而被打断的。此外,从店小二、掌柜以及周围人的态度中,可以感受到当时人情的凉薄,也为孔乙己的死埋下了伏笔。喝完酒,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背负着生活和心灵的重压,孔乙己慢慢地“走”了。他活着的时候无足轻重,死了也会很快被人遗忘。在科举制度下,孔乙己一心只读圣贤书,科举考试的失败就意味着他没有进入仕途的可能性。但是,除了进入仕途,对于一个长期受科举制度压迫的知识分子来说,他在精神上没有办法接受其他营生的手段。另一方面,他本身也没有其他营生的技能。在封建教育制度下,孔乙己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毒害,身上散发着腐朽的知识分子的气息。

(二)人物形象的立体性

在这篇小说中,无数读者对于孔乙己是同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将咸亨酒店主顾分为两种,一种是穿“长衫”的,一种是穿“短衫”的,孔乙己虽然穿着长衫,但他只是一个“穿长衫”的可笑人物。孔乙己是读书人,满腹经纶,但是无法进入仕途,自身也没有财产。他思想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是在生活中,他濒临绝望。他就是一个死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迂腐书生。

除了迂腐书生形象,从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善良、热情、正直的人。在自己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他还将茴香豆分给周围的小孩,并热心地教店小二认字。而且“他从不拖欠酒钱,即使当时没有,一个月内必还”。但是,孔乙己却因为“偷书”,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很多读者读到这里既感到气愤,又充满了心酸。

孔乙己的遭遇,揭露了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炎凉世态。[2]孔乙己就是一个自诩清高、懒惰、迂腐的人,但又是一个善良、热情、正直的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仔细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读者会发现孔乙己的身上除了有着知识分子的迂腐以外,也有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有的善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加强对孔乙己人物多面性的分析。

[1]赵晓勤.孔乙己并非“怒其不争”类形象——《孔乙己》人物形象创作意义新解[J].语文知识,2016(07).

[2]王晓翌.浅谈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士”的形象及其悲喜[J].语文建设,2014(24).

(责任编辑 宋倩)

(缪一言,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

猜你喜欢

毒害科举制度仕途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毒害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仕途劫
仕途恐惧症
氨态氮对养殖鱼类的毒害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