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视域下中原地区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化研究
2016-04-14刘莎莎
◎刘莎莎
传统音乐视域下中原地区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化研究
◎刘莎莎
传统文化塑造了特定区域的人的意志、情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以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点,重点论述了中原地区形成文化自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研究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切实做到让传统音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有效保护。
传统音乐 文化自觉 文化产业
中原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丰富,是人们个人情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策红利,正在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推动着整个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国家政策的方向性指导要求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加顺应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要求,这也给予了传统音乐文化大发展的新契机、新模式和新的发展态势。
一、抓住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化的契合点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原地区传统吹奏乐器唢呐音乐为例,它之所以在开封地区甚至河南大部分地区都享有盛名,就是因为其音韵饱满、高亢响亮,吹奏难度复杂、多变。如它能模仿鸡啼鸟鸣(代表作《百鸟朝凤》《抬花轿》)、人声歌唱(俗称咔腔)(代表作《秦香莲吊孝》《李天保吊孝》《卷蔗筒》)等,这些特殊技巧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艺术表现力。
(一)小型商业化班社的兴起
传统文化中如戏曲、音乐、曲艺、杂技等,历史上就具有商业性特征。由于唢呐演奏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唢呐是中原地区一种群众基础深厚的演奏艺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小型的、自发的、盈利性的商业化班社悄然兴起。如开封地区的唢呐班社一般又称作“响器班”,除了主奏乐器唢呐以外,还配有用以指挥乐队的打击乐响板、笙、笛子、板胡等,加上戏曲主唱演员,唢呐班社一般四五人、八九人不等。农村和城市的红白喜事,都能看到规模不一的唢呐班社,精湛的吹奏技艺是他们吸引观众获得经济收益的关键。有代表性的唢呐班社包括开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封和兰考县姬家唢呐,其次还有通许董氏唢呐、杞县付集韩铁宾、通许县的“武氏唢呐”等。这些唢呐班社都属于家传唢呐,世代相传,搭班的班社成员多为亲戚和同姓族人。目前,除了家族传承,他们也开班授徒,不断扩大唢呐演奏规模。
区别于农村地区临时性的组班“接活儿”的班社,开封市的孙大贺就将自己的公司由原先只有唢呐吹奏班社,扩展到整个丧葬服务的经营范围中,从丧服租赁、社火、花圈、丧礼支应等一应俱全。笔者曾采访其班社成员,据介绍,他们的丧葬服务公司大部分收入还是来自“响器班”,在演出时“点戏”环节是他们的主要创收项目。不难看出,目前能够良性发展的传统文化都离不开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统文化自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也促使人们更加自觉、自信地去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二)市场化的企业运作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
随着近些年来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一些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戏曲、音乐文化产业上,他们通过政府的扶持、资本运作,整合了传统文化项目,把目光投向了更高、更大的文化演艺市场。如开封市盘鼓艺术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民营的演出团体,它以开封市盘鼓表演队为主,还包括舞龙表演队、杂技表演队、魔术表演队、舞狮(狮子)表演队、民间高跷表演队、武术表演队等几十种演出项目。
无论是小型的商业化演出还是较大的文化产业运作,都是由文化自觉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通过文化自觉“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①文化自觉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文化创新来推动文化发展,文化自觉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创新的导向。没有文化自觉的指导,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方向,陷入盲目状态。传统文化在全新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下的创新与加工下,转换成重要的文化资源,从而提升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带动了现代城市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郑汴融城所带来的文化恐慌与资源共享
2005 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即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把郑州建成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密切郑州与新乡、许昌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对接。
(一)城市一体化政策下引发的城际间文化恐慌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原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指出“要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推进资源共享,实现金融同城,加快郑汴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郑汴一体化进程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作为城市主体的居民在关注经济、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的还是民生问题。为了紧跟郑州城市的步伐,开封必然要找出自身的突破口支撑城际间的融合,但“重要的创新或适应必须加速出现。不仅生活节奏会伴随城市规模增加而变快,支撑城市的重要适应或创新的引入速率也必须变快”。②城市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楼大厦,就会忽视身边无形的文化资源,就会把历史街区、建筑等深藏着文化底蕴的城市空间当成阻挡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传统戏曲、音乐文化就会随着文化空间的消失而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这种情况下,势必使开封居民文化消费随之改变,保持原有的城市节奏和文化氛围似乎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二)城市一体化政策带动下的文化利好现象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郑汴一体化给开封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文化发展机遇。同开封一样,郑州曾经是夏、商古都,历史悠久。两市在地域上、语言特点、生活方式及市民习俗方面较其他城市更为接近。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播方面,郑州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如坐落于省会的河南省博物院,以其保存的出土音乐文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令世人瞩目。
河南省博物院利用自身的文物和研究优势,通过组建华夏古乐团还原了华夏民族沉寂几千年的古典音乐。2014年省博物院精心策划的《上元灯月》,用诗、乐串演起《元夕灯约》《上元相遇》等8个乐章,把不同时代的音乐考古实物与图像复原,融古曲、诗词、服饰、情景和历史人物为一体,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美妙的视听盛宴,也为中原地区音乐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展演和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基础设施、人类个体需求及社会活动模式是相辅相成的,郑汴融城只有在这三者之间持续、稳步地发展,使三者关系相对平衡,才能真正消除城际间的文化恐慌,扩大资源共享,才能让城市空间中依然飘散着传统文化的馨香。
三、文化产业化的城市立足点与支撑点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繁荣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文化的高度决定了城市的高度,文化的力量决定了城市的力量,同时也决定了文化历史名城所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一)传统文化在产业化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产业化在城市的立足点与支撑点必然和城市形成的历史、经济及传统的文化遗存有着直接的关系。古城开封似乎就是这样,1993 年,先是《经济日报》的一篇报道,提出《开封何时能开“封”?》的疑问,再是2005 年5月《纽约时报》一篇报道——《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云烟》,使世界的目光和国家的关注度再次聚焦到这座大宋皇都,人们不禁在思考开封城市的产业化发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古都开封背靠黄河,脚踏大宋,宋文化丰富的戏曲、音乐、民间手工艺、书画等,是其独特的文化空间和其不可替代的文化特性,更是其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目前它正着力把清明上河园打造成全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并建立多个专题博物馆。通过民俗文化村、戏曲文化艺术节、非物质音乐、戏曲文化展演等多种形式,以传统文化的创始人和传承人作为吸引点,扩大传统文化带来的经济利益,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新媒介对传统文化的新阐释
传统文化是促进现代城市之间关系的重要媒介,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吸引资本融入、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方面的独特作用不容忽视,而资本、技术、人才正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如大型多媒体歌舞秀《千回大宋》,不仅聚集了国家级的编导、音乐制作、舞美和服装设计人才,并且有全国9个省市的专业演员和来自朝鲜、乌克兰、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演员共计200余人参与演出,阵容十分强大。吸引这些国内顶尖制作人联手参与创作的实际上还是根源于古都汴京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和专业艺术家自身的宋文化情结。此外,充分利用资本力量,形成剧本创意、演出策划、剧场经营、市场营销、演艺产品开发等紧密衔接的演艺产业链,也是文化产业立足传统文化,充分展现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的重要实践。
四、结语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原地区拥有独特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多种传统文化资源,这是历经千年的文化经历与文化创造的累积和总结。我们要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把握好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平衡点,维护好最具有区域性特色、城市特色的传统戏曲、音乐等文化资源在城市和产业化发展中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唱响文化之美,传递文化之韵,释放文化之力。
注释:
①费孝通:《文化的传统与创造》,《费孝通文集》(第14 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②路易斯·M·A·贝当古、何塞·洛沃、德克·黑尔宾、克里斯蒂安·屈纳特、杰弗里·B·韦斯特,寇晓东译,于涛方校:《增长、创新、规模标度及城市节奏》,《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 王曦)
(刘莎莎,女,硕士,开封大学艺术教研室,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