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悬疑电影的类型特征

2016-04-14陈培超

参花(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边缘化悬念

◎陈培超



浅析悬疑电影的类型特征

◎陈培超

悬疑,就是人无法看到真相时带来的一种怀疑和不理解的心态。而悬疑电影就是抓住观众这种心态,运用紧凑的谜一般的情节和特殊的电影手法构成的电影类型。个人认为悬疑类型是将电影的艺术性发挥到相对高的境界,曲折离奇的情节是其基础,更是把视觉停留的概念发挥到极致。

本文通过对悬疑电影中人物、视听语言以及深刻主题的探讨来分析悬疑电影的类型特征。

悬念 边缘化 非线性 命运

一、边缘化的人物

悬疑电影往往与犯罪有密切的联系,人物设定上多是边缘人物,主角是徘徊在边缘地带的人物:罪犯、杀手、落魄的警察等,情节中会给我们展现故事的缘由,在主人公身上要经历一场灾难,以此作为动机推动着开展。《穆赫兰道》那个梦想破碎、被爱情和友情同时抛弃、挣扎于自己营造的恐怖噩梦中无法自拔的戴安娜。《致命ID》中胖子那受尽凌辱与看过大量人间惨剧的小孩子人格,小时候周围恶劣的成长环境和悲痛记忆深深地印在心里,导致精神分裂,而分裂的小孩子是一切恶的起始。边缘化的设谜之人,与之对应便要有一位解谜之人。所以出现了两种经典的解谜路线:一是观众随着解谜者而走,知道的与主人公一样多。简单说就是观众查找“凶手”是经典的悬念模式,如《七宗罪》等。另一种便是希区柯克式的悬念,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解谜人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就是观众寻找“凶手”行凶的原因。例如,韩国电影《追击者》以及去年上映的国产电影《烈日灼心》。

二、视听的风格化

悬疑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必须下很大功夫,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技巧,首先在氛围的营造上,吸取表现主义的特征,基调为昏暗色,运用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的素材。冷峻的色彩将悬念氛围铺衬开展。其中大卫·林奇是将表现主义继承和运用的大师,在经典之作《穆赫兰道》中,忽明忽暗的吱吱作响的电灯,神经质的叙述者,面目狰狞的神秘人,还有非常规的拍摄角度,独特的影像给观众晦涩的梦魇展现,深深的悬念让每个人去思考梦境、幻想与现实的分隔与联系。

光线的运用对于造型也是悬念制造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悬疑电影在画面影调结构上,十分注重暗部的表现,在处理灯光和景深时,注重观众对视觉的对比,使用明暗配合的灯光,造成全暗或半暗的效果,这种通常在此类电影的室内场景运用。例如,《七宗罪》在表现警察发现案发现场和楼层里追逐凶手的场景时,画面基本处于半暗,远处吊灯散发着微弱的灯光。

近年来,悬疑电影也在找着新的表现方式,有意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用非常规的叙事剪辑顺序制造一个又一个悬念,为结局大反转打下一个个铺垫。例如,《记忆碎片》将蒙太奇切碎,倒叙,乱序,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组合讲述,让观众亲身体验主角在自己未知的情况下去寻觅真相,观众观看的过程也是一个寻觅真相的过程,观众一段又一段的迷茫,而这种迷惑正是片中主角病症的具体症状感受。

三、哲思式的主题

原罪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始终回荡于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人与生俱来的是理智、道德还是欲望、罪恶?人类应该崇尚制约还是解放本性正是源于原罪观点。每一部优秀的悬疑电影都是对这本质的探讨,悬疑电影把目光集中在黑色犯罪和人性痛苦上,它们在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生与死。这是人对生活两种极致的感悟,然而在这种边缘化的题材中,生与死又好像难以分辨。大量的暗喻、隐喻,强烈的感官刺激,甚至对毫无人性的犯罪场景描写,将悲剧审美推向极致。《禁闭岛》的人格分裂臆想论《狙击电话亭》出人意料的结尾,彰显着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致命ID》中胖子人格分裂的那一句:“当我走上楼梯时,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在那短短的一秒里,我想不出活着有什么意义。”平淡的话语将残忍地活着的痛苦如炮弹一样爆炸在观众心中;韩国近年来的悬疑电影将反转运用得更加彻底和冷漠,挑战着观众心里承受的极限,把现实的罪孽绝望地剥开,一丝丝清楚地展现给观众。《老男孩》对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继承和发扬,《追击者》那一场让影坛震惊的丧心病狂的便利店反转场景,以及《不可饶恕》结尾时当大家都以为要最后一分钟营救时,突然教授发现之前解剖的是自己女儿的尸体的虐心,还有韩国影坛成就最高的《杀人回忆》结局小孩子那一句“他就是个普通人”和宋康昊那无法言语的眼神。韩国电影用特有的模式同样探讨着生的痛苦需要死亡来救赎。

四、结语

悬疑电影需要将制造悬念的表现手法、细致地描述电影的环境氛围、配合各种镜头的运用、追求新的叙事手法以及将观众的观影心态完美融合。其实悬疑电影更像是创作人员与观众的博弈,影片悬念迭生,声画到位,能紧扣观众的心弦,给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并带来深刻思考,就是一部优秀的悬疑电影。

[1]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论[M].严敏,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李晓庆.论基督宗教爱与救赎精神的电影表达[J].北方文学,2011.

(责任编辑 刘月娇)

(陈培超,男,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边缘化悬念
中学语文课堂“悬念教学法”初探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