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4-14孙宝华

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价值观

○孙宝华

论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孙宝华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革命风范的结晶,是广大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在长征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也是我们军之魂、党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巨大精神力量。笔者试从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质同源、弘扬长征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无私奉献,忠诚坚定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是民族凝聚力量之所在。长征精神是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中涵养生成的,它表达了对民族伟大复兴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1](P209)。可以说,没有爱国主义的强大感召,没有无私奉献、忠诚坚定的民族精神的内驱力,就没有红军北上抗日的动力,也就没有长征的胜利。长征的胜利,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革命胜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爱国主义力量和民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正如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评价:“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2](P459)

(二)百折不挠,团结进取的协作精神

长征既是红军将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斗争,也是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进行的生死搏斗。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写道: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然而红军战士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重大牺牲。红一方面军在368天的长征中,行程两万五千里,其中有15个整天在进行大规模战斗,100多天进行小规模战斗,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平均每天行军约70华里。红1师1团的17勇士飞舟强渡大渡河。红2师4团的官兵不畏困难、不畏艰险,一天之中强行军240里,22名勇士飞夺沪定桥。红军一共翻过18座有名的大山,其中5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有名的江河;穿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行为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在长征中,各路红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生死与共,表现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如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争取了时间,红二、六军团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互相呼应,使国民党军队顾此失彼。另外,这种团结协作充分体现在同志之间、官兵之间和部队之间。在困难和危险时刻,许多部队为了全局,自愿作出局部牺牲;许多干部战士为了战友,奋不顾身,英勇冲锋。一匹骡马,谁也不愿骑;一锅野菜汤,大家分着喝。正是这种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才使红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三)实事求是,勇于解放的创新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正确指南。而长征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中央领导违背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教条主义地推行错误的政治和军事路线的结果。由博古负总责的中央领导,面对国民党反动集团50万重兵的第五次“围剿”,不仅将毛泽东排斥出党政军领导岗位,还抛弃前四次反“围剿”战争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指挥下取得胜利所采用的战略战术,使中央红军遭受重创,最后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周恩来总结这段历史时说:“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3]

红一方面军渡过湘江,人员损失了将近三分之二,由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此时,毛泽东做出改为向贵州前进的军事决策,一举攻克黎平,为伟大的历史转折——遵义会议的召开拉开了帷幕。在战略上,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明确回答了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主义错误的统治。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党的路线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转移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纵观整个长征,主力红军能够在1936年10月胜利会师陕北,开辟新的革命局面,遵义会议确立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长征每一次的战斗胜利,也都与共产党人的这种求实精神休戚相关。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强渡大渡河......使红军最终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四)革命为民,患难与共的民本精神

党和红军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和红军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与各族人民的支持与帮助分不开的。红军在长征途中不仅经过了许多汉族人民居住的地区,而且经过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红军战士与各族人民结成了生死与共的关系。在长征途中,人民群众踊跃参加红军,不断补充红军兵员,红军的后勤物资筹集靠的是各地人民群众,担当运输队、担架队的群众跟随红军转战南北,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带路送情报,帮助红军取得作战胜利。

艰苦卓绝的长征横跨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大多是经济非常落后、人民异常贫困的地区,如果不执行正确的群众路线,我们很难想象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红军之所以能突破重围,不仅在于有军事力量,而且深得民心。如红军入湘南时,资兴、郴州、宜章一代,沿途烧茶送水。红军之所以得民心者,不仅在乡村农民受到红军打土豪、分土地、没收土豪劣绅的谷米分给农民之宣传和行动,而且军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纪律”[4](P244)。

二、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质同源

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主要包括无私奉献,忠诚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团结进取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勇于解放的创新精神;革命为民,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民本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民族利益、社会责任、遵纪守法和诚信守约等价值观念,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相一致。

(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风尚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风尚。一方面,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稳定。长征精神中的民族观和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理念,都反映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关注民生的重要思想,这也是民本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升华。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责任感,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礼记·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的是通过重视个人的修养、树立知行合一的道德责任感,以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这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集中的体现。红军通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实现北上抗日、民族独立的崇高目标;如今我们倡导在追求平等、公正的基础上,崇尚自由和法治。这些精神内核都与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丰厚底蕴分不开。

(二)都反映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风骨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集中反映了中华儿女“家国天下”的胸怀和爱国主义精神,都展现出了以民族利益为重,摒弃私利,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民族风骨。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中指出:“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对中国新的大规模进攻,我有五千余年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处在空前的危急存亡地位的时候,我民族革命战争的急先锋,第一、第二和第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我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线阵地......将向苏联共和国、外蒙共和国、内蒙民族证明,我们是与他们共同奋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世界侵略者的最切近的好朋友”[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爱国主义精神浓郁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达。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也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要建设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中国共产党,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怀天下,共同为之努力。

(三)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人类认识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征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这两种实践活动都是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实行的,都是马列主义与不同阶段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长征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最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长征精神中为实现全国胜利的理想与当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最高理想而奋斗。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提出的新要求,与长征精神相互映衬、密不可分,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三、弘扬长征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6](P2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民族而言,是一次新的长征,一次意识形态领域、精神文化领域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所折射的社会主义道德光辉,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精神引航作用。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支柱、实践平台、融合创新三个层面的形成上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

(一)宣传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支柱

长征精神应该成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永远高举的一面旗帜,激励我们向前进。应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对长征精神的真正内化和弘扬。

“无私奉献,忠诚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引我们要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坚实强大的道德基础;“百折不挠,团结进取的协作精神”指引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又要在实际的活动中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实事求是,勇于解放的创新精神”指引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解放思想,科学创新;“革命为民,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民本精神”指引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与人民同心同德、切实贯穿好党的群众路线。

(二)建设物质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实践平台

毛泽东曾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7](P149)长征播撒的种子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地生根开花。艰苦伟大的长征路,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的物质遗产,如革命旧址、图片实物、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献等等。应把保护、开发、建设长征物质遗产作为一项弘扬长征精神的政治任务,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长征精神的文化传播。让这些真实的红色革命历史,穿越时空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平台。比如,对见证长征的重大历史遗址进行红色打造,一方面可以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的资源,增强宣传的引导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鲜活的物质遗迹中提高互动性和实效性。又比如,跟随工农红军足迹重走长征路,有机会感受当年长征的参与者或见证人讲述历史事实,通过亲临其境的现场体验,提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继往开来的红色之旅中涵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创新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新的活力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影视等现代化传媒技术手段传播长征主题文化,发挥好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效性。其次,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实践活动的探索创新,应根据不同群众、不同的客观环境、不同的时间节点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使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纪律观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深入融合。最后,应完善弘扬长征精神活动的组织保障机制,把机制建设作为推进弘扬长征精神活动的重点。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长征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风貌,是培养和陶冶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价值取向的巨大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望长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本质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拓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形势下,我们更应继续秉承长征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创造力,勇于攻坚克难,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支持。

[1][美]费正清.剑桥中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3]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7,(1).

[4][美]斯诺.前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

[5]郑大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J].史学月刊.2014,(2).

[6]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楚朴)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价值观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