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三线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创新※
——以湖北荆门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2016-04-14○姜涛
○姜 涛
内陆三线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创新※
——以湖北荆门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姜涛
金融危机的后续演变日趋复杂,全球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类政策措施,以求加速从危机的泥沼中上岸,并抢占新一轮经济的制高点,具有共性的对策之一就是纷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内陆三线城市,具有区位、智力等天然劣势,应该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值得思考。本文将以湖北荆门国家级高新区为例,尝试做一探讨。
一、荆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特别是2015年以来,荆门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建设荆门高新区“人才特区”的意见》、《关于加快荆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等支持高新区发展的重磅政策。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时跟进,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的总要求,大力转变招商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创新链设计产业链,以产业链设计招商链,制定了五大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五大产业招商专班,确立五大产业重点招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高新技术规模、比重加速攀升,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带动力增强。从产业规模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1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2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34%上升到2014年的55%,提高了21个百分点。从企业数量来看,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4家上升到2014年的24家,净增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个数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比例从10%上升到34%。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收从2010年的6114万元上升到2014年的3.3亿元,占园区工业税收比重也从 46.8%上升到50.1%。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现雏形,走势向好。高新区重点培育装备制造、大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再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五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通用航空、智能制造、能源化工及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资源再利用与再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废旧家电及磷石膏等工业废弃物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利用与再制造产业体系;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体育用品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动力电池、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领域,以及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制造、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光电子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等。
高新技术服务业也呈集群发展态势。2010年荆门高新区只有1家(聚盛)在建的科技孵化器,2014年已拥有1家国家级(聚盛)、1家省级(百盟)、2家市级(台银、宜洋)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大学科技园,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米,在孵企业达120家。
第三,高新技术人才聚集,人才结构持续优化。高新区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人员在2010年为4100人,到2014年则翻了一番。2010年,高新区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人员主要是企业自主培养,博士以上人员不足10人;2014年,博士以上人员总量达到43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学者1人,海归创业人员达16人。
二、制约荆门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障碍因素
作为座落在内陆地区三线城市的国家级高新区,荆门高新区产业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瓶颈亟待突破。
(一)现有五大集群产业链不完善,创新和支撑能力偏低
第一,五大产业集群的内部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分析荆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现,内部组织化程度较低,科学合理、相互支撑的专业化分工网络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产业链有缺失,本地配套不够。以荆门高新区着力打造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中的锂电池产业链为例,包括“上游原料”、“锂电池材料”、“锂电池电芯”、“锂电池模组”、“锂电池应用”等五环节。荆门高新区的金泉新材料(惠州亿纬锂能的子公司)在锂电池模组环节是龙头,并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锂电池应用。但从产业链配套看,只有上下游配齐并不断做大,该产业链乃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才能真正成为高新区支柱产业,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产业集群内分工合作的层次偏低,相互关联度不高,绝大部分企业的核心元器件还要从外国或外地引进,导致产业关联的溢出机制与协同效应未能发挥出来,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壮大。
第二,现有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较弱。集群创新能力欠缺表现在:一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淡薄,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没有足够的创新动力;二是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异,具备高校与科研院所支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高,其他则较低;三是高新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仍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例如格林美),中小微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不高,产品多停留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四是产学研之间的互动不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动合作机制亟待完善,企业间的交流平台缺乏,创新大多还是出自企业内,降低了集群合作效率。集群支撑能力欠缺表现在:一是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的猎头公司、会计财务、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不够,成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瓶颈;二是集群融资体系不发达,企业的融资渠道与融资需求反差很大,再加上资本市场的发育不足,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压力很大。
(二)区位劣势明显,导致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第一,海外高层次人才到荆门高新区落户创业不多。当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各地对于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海归人才既具有本土的成长背景,又有从国外学来的高端技术、创新理念,很有希望成为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结合目前的智力回流趋势,再加上政府的政策大力支持,为海归人才归国的创新创业打开了“绿色通道”,但海外高层次人才在荆门高新区的落户明显不够。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荆门的区位劣势、科研薄弱、发展滞后等环节的不足,还有其他因素。例如,海外人才难以维系他们与国外同行的科技信息互动,这恰恰是海外人才保持创业“嗅觉”的关键因素。此外,人际关系、本土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也会导致海归人才难以扎根荆门创新创业。
第二,省内的人才智力分布表现为武汉“一城独占”。就湖北省内而言,武汉市的智力优势得天独厚。在教育部2015年5月最新公布的123所湖北普通高校中,仅有的2所“985工程”高校、7所“211工程”大学都地处武汉,而荆门市却只有荆楚理工学院这1所,在全省高校数量排名中非常靠后。荆门市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到荆门的智力资源配置。武汉等地的优质人才不愿前往作为三线城市的荆门创新创业,而荆门本地又缺乏能真正服务高新区、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人才,此外还要面临本地培养优质人才正不断流失的局面。
(三)企业发展资金筹措难,在经济下行的当下尤为突出
第一,不少企业解放思想不够,对参与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积极性不高。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高科等高新区相比,荆门高新区优势产业企业的直接融资力度严重不足,境内外上市企业以及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较少,运用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的水平欠缺;高新区后备上市企业资源匮乏,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相对不足,市场化理念不够深入,因而培育企业上市的难度较大,达到资本市场融资门槛的企业不在多数;企业普遍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不深,更多还是借助传统的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缺乏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积极性,不能够加强自身的规范运行意识。总之,荆门高新区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增加了企业上市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
第二,创业贷款办理难,天使基金也不愿投资早期创业项目。高校学生创业要有好项目,更需要资金支持。虽然国家推进大学生创业政策不断优化,但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是亲情融资为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尽管中央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但缺乏专门监管机构和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很多大学生想创业而不敢创业。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创业贷款政策落实不到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发放高度分散、利润率偏低的小额创业贷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为进行客户信用调查、市场调研、用款监督等方面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而且创业企业大多缺乏大额可抵押物件以满足银行严格的贷款审核要求,因此很有可能无法获得银行大力支持。
三、荆门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创新
(一)加大机制体制创新,完善高新区集群发展环境
一是针对中航通用飞机设计研究院、荆门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与科技人才,可以试点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完善价格机制、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
二是为高新区企业改制上市创造便利条件,针对不同层次企业畅通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邀请上交所、深交所和新三板(全国股份转让系统)给改制上市企业提供专业指导,支持具备条件的优秀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发行私募债以筹措发展资金,健全多层次、多形式资本市场。
三是针对海内外关键领域的稀缺人才和产业适用性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下大力气引进、培育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关键共性领域人才与产业适用性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建立人才引进、合作、指导、研发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广“一个理念、一站式、一套专班”的人才服务,使得人才加速向高新区集聚。
(二)大力培育核心企业,补齐高新区集群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尤其是支持潜力巨大、竞争优势突出的龙头核心企业,做强已有优势企业,增强骨干企业竞争力。具体来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中集宏图、航特、福耀、楚大机电、龙星钢构等龙头企业,培育柳盛装备、凌越智能、钰盛精密等。资源再利用与再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格林美、泰山建材、博韬合纤、瑞铂科技等龙头企业,培育福登地毯、凯欣环保等。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李宁、动能、福力德、梦阳、帅邦、康沁制药等龙头企业,培育中兴生物、创瑞生物、博鼎医疗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扶持金泉新材料、金龙非、鸿创科技等龙头企业,培育福能科技、东光新能源、三泰新材料、光合生物等。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扶持华工科技、团结激光、鸿创科技、中国网库等龙头企业。
二是继续强化招商引资,重点引入产业链条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同相结合。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中的锂电池产业链为例,荆门高新区已经引进了“电池及模组”中的龙头企业——亿纬锂能的子公司,而且亿纬锂能还有参与新能源汽车的愿景,那么高新区在招商过程中可以完善产业链招商,有针对性地引入配套企业。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引入龙头企业,因为龙头企业的落地有自带产业链的属性,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对后期的配套企业招商肯定有很大好处。
三是集合高新区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引进一批高成长性企业的进驻,结合发展企业加速器对高成长性企业给予支持。对荆门高新区而言,可以每年遴选10-20家具有一定规模、增长速度快、创新能力突出、发展前景看好的“瞪羚企业”,在政府招标采购、企业投资、创新平台搭建、发展空间突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过数年积累,高新区就能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形成强大动力。
四是大力支持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延伸高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链,培育高新区新增长点。例如,在培育市场需求方面,可加大政府采购高新技术服务的力度,可提倡政府把可以外包的信息技术类服务、检疫检测等服务、知识产权类服务进行招标,鼓励专业服务企业前来投标。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提升高新区集群创新能力
一是结合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集群,加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争取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技术创新平台搭建工作,努力推动新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和成果共享,做大产业规模总量。
二是结合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加大招商引“技”力度,推动集群资源整合。配合荆门“中国农谷”省级战略的推进,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技术研发机构、高科技公司,推动一批带动能力突出、国内外领先的科研项目落户高新区,并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力度,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努力推动装备制造、大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再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五大产业集群领域的资源整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是结合荆门出台支持“双创”的财政政策,加快企业孵化器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聚盛、百盟、台银、宜洋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打造一批专业孵化器,针对高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场所等共享设施,提供政策咨询、财务融资、市场推广等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发挥产业技术联盟、创业创新基地、高校科技园的引导功能,建设面向科技型中心企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结合创新创业提高服务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从而为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积极促进商品流通平台和物流平台建设,逐步提高产业集群的支撑能力。
(四)加强集群交流与合作,提高高新区的集群合作效率
一是建立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家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企业间联合组建产业联盟,加强产学研良性互动沟通。科学合理制订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战略,加强企业间、企业和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企业与中介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集群合作的深入。高新区可建立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家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外大企业技术研发骨干和产业集群的联合创新与相互协作。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国内外经贸技术交流,多途径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分享。
二是探索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行动,引导企业间开展多种形式经济技术合作,提升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能力。逐步加深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新区产业集群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在流程再造、在线检测、性能改进、营销创新等方面的系统整合能力,搭建智能化的生产系统,结合国家和省里政策的支持构建若干个“智慧集群”;大力支持高新区中小企业和产业链条上的龙头核心企业开展合作,密切分工协作联系;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把产业链配套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管理、质量服务、标准制订等体系,增强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
三是支持具备突出实力的企业积极在武汉等大城市搭建研发与销售网络,分别组建五大集群的产业技术联盟,提升集群发展潜力。密切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向与前沿,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新区在武汉甚至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搭建研发、销售、推广网络,强化与国内外标杆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积极参与产业集群建设。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高新区要积极组建装备制造、大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再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促进高新区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健全集群自律性行业协会组织建设,注重培育培养企业家资源。大力扶持特色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商会的建设,运用好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功能,准确及时地将行业发展情况与企业诉求进行反馈,做好行业信息收集整理、运营分析、标准讨论、品牌创建等一系列工作,构建良好的行业竞争生态。建立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企业家之间、企业家与机构之间、创业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合作效率和水平。
(作者单位 湖北省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周吟吟)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绩效评价与规制政策研究》(14CJY039);湖北省行政学院重点课题《内陆地区三线城市高新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研究》(2015HBDXWT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