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调查研究

2016-04-14王远浩张江涛

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荆州洞庭湖经济区

○王远浩 崔 明 张江涛 李 层

荆州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调查研究

○王远浩崔明张江涛李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地跨湖北、湖南两省,是一个重大的生态项目和发展项目。荆州是湖北参与的唯一地市,具有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发挥荆州优势,寻求合作共赢,使湖北受益、使荆州发展,就显得十分紧迫。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荆州必须认清优势与不足,找准方向,突出重点,做强自身,并在湖区治理、城乡统筹、产业配套、文化旅游等领域加强与湖南方面合作,不仅当好合作方,更要争做引领者。

一、把握大形势,主动融入经济区

(一)认清发展形势

经济区的建设,无论放在全国发展大势还是地方发展格局中看,都表现出较高契合度和强劲生命力。

一是顺应绿色发展的需要。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的局面,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区突出一个“生态”、一个“经济”,是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和谐统一的积极尝试,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代表持续、循环、健康的“绿色发展”方向,必将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的样板。

二是促进支点建设的需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是湖北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责任,也是自身建设的目标。湖北需要搭建多重平台,发展好、利用好、维护好经济区创造的“水关系”和“湖平台”,形成两湖地区互利互惠、抱团发展的紧密关系,才能加固湖北中南角,形成南下发展大动脉,建成坚如磐石新“支点”。

三是服务荆州壮腰的需要。实施“壮腰工程”是荆州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经济区建设规划从省级层面讲独一无二,是专门为荆州量体裁衣、量身订制的发展机遇,只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做到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完全可以实现优势叠加,达到“借船出海”、借平台办大事的目的,最终为荆州壮腰“固本强元”。

(二)找准合理定位

在经济区包含的四市一区中,荆州的区位特殊、特色鲜明,但也有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

其一,荆州既是来龙,也是去脉。长江之水经荆州境内的四条河流(松滋河、虎渡河、调弦河、耦池河)流入洞庭湖,又经岳阳流回长江,完成水循环。荆南四河是湖区和长江水量的“调解器”和“平衡阀”,在江汉平原防洪、荆江航道通行、洞庭水域保持、荆南农业灌溉和群众饮水安全等问题上意义重大,对构建新型“江湖关系”的作用非常突出。

其二,荆州既是边缘,也是前沿。在地域上,荆州境内与洞庭水系有关的县市多在长江以南,普遍实力不强,且在与湖南方面对接上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未形成合力。在经济上,从2014年数据看,荆州与湖南三市(岳阳、常德、益阳)相比,经济体量较小,人均GDP最低,财政收入排名靠后,在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荆州在相关产业和项目方面参与建设。但是,荆州的长江过境水道达483公里,占长江干线通航总里程的1/6以上,是经济区通江达海的咽喉,是实现经济区水系有效循环、绿色循环、和谐循环的关键脉络。荆州也必将凭借长江岸线的特殊优势和丰富资源,成为经济区建设的前沿之一。

其三,荆州既是门户,也是纽带。荆州地处湖北中南部,与常德、益阳、岳阳三市接壤,是湖北面向湖南开放发展的中南门户。湖北湖南地理相依、文化相连、人脉相亲,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经济区正好为两湖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荆州因经济区建设而承担为两湖铺路架桥的责任,是两湖加深合作的纽带。

(三)把握战略方向

经济区建设对于荆州,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荆州如不主动融入和积极作为,在经济区中就会日益边缘化。

一是发展有所侧重,战略向南移动。在荆州当前参与的几大战略机遇中,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地域广阔、领域宽泛,荆州难以成为政策倾斜的洼地、利益分割的主区和引导发展的主力;“壮腰工程”是湖北省战略发展规划之一,但荆州扩展辐射空间日益狭窄。相比之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更能凸显荆州地位、更具潜力可挖。荆州应该明确“战略向南”的发展方向,充分用好“一衣带水”的战略关系,实现就近发展、共赢发展。

二是重点对接益阳,构建战略主轴。荆州、益阳两市经济体量相当、地理面貌相似、文化渊源相通、产业优势相近、省内地位相同,不仅有平等的合作基础,也有趋同的合作意愿。经济区中,益阳与荆州有着最为成熟的合作条件。荆州应与益阳主动对接,一起打造贯穿洞庭湖区的南北向战略主轴。

三是放眼两省边际,打造示范区域。经济区规划让荆州成为背靠湖北、面向湖南的关键平台和重要抓手,荆州应该充分利用两省资源,立足边贸,在洞庭湖区甚至全国范围给自己科学定位——打造跨省边际经济发展示范区。

二、立足大格局,重点打好三张牌

(一)用好水资源,做活水文章,打好生态资源牌

荆州占据荆南四口和长江水源,这是经济区建设离不开荆州的重要原因,也是荆州参与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底牌。

一是加强水环境保护。三峡工程运行之后,环洞庭湖区域的水环境问题也随之从水患向水枯和水污染问题转变;水域面积萎缩、骨干河道淤塞、农村地区缺水、湖区水体污染等问题成为困扰环洞庭湖区各市的共同难题,荆州应该以荆南四河综合治理、环境监控平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为突破口,开展深度合作。

二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做好水文章,并不能单纯追求原生态,而要着眼于开发性保护。充分考虑水体的功能性要求,在适度开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良性循环系统。荆州应抓好长江航道建设、干线航道整治、松滋河等淤塞河道疏浚整治等基础工程,合理适度布局水产养殖产业,延伸水产加工链条,形成“活水、活生态,活鱼、活经济”的良好态势。

(二)做强大产业,培育三产业,打好产业发展牌

荆州目前的整体经济基础较薄,整体竞争实力偏弱,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不强,做强自身产业是荆州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必经之路。

一是要抓产业带动,提升核心竞争力。荆州在继续推进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石油机械和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建设的同时,要围绕经济区“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扶持和培植第三产业,包括物流运输、文化旅游、娱乐休闲、食品餐饮等系列产业。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强者更强。

二是抓产业升级,避免同质竞争。荆州与常德、益阳等市在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极具相似性,产业发展中易出现同质化竞争。荆州必须率先推动产业升级,率先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比如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新型能源等产业。更要延伸产业链条,在巩固拓展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增强产业吸引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划分功能区,建设新支点,打好县域经济牌

荆州要借平台谋发展,不仅要做强主城,更要发展县域。

一是培育新的支点,实现协调发展。与湖南交界的江南各县市是荆州对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最主要抓手和支点。鼓励各县市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按照大型工业集聚区、临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生态经济区、特色文化旅游区等功能分区,对号入座,大力发展各具特色又相互配合的县域经济,并创新对接合作方式,在与湖南县市差异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鼓励先行先试,激发县域活力。自觉处理好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找准上级要求与县域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对县市区敢于放权,鼓励先行先试。在投融资机制、招商安商机制、县域发展考核机制等方面勇于创新,全面激发县域的活力和积极性。

三是壮大民营经济,实现聚少成多。针对县域经济体量小、国有大型企业少的情况,着力做大一批民营骨干企业、做强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尽快形成民营经济完整梯队。

三、搭建大平台,串联一体抓合作

(一)共造声势,争取政策倾斜

环洞庭湖各地市须同心协力,互造声势、打响品牌,让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成为国家和省际关注的焦点。

一是用好媒体资源,加强宣传攻势。利用好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和各种网络媒体资源,进行系列报道;探索创办专题刊物,鼓励社会各界集思广益、畅所欲言;邀请省内外媒体采访全市的建设经验;联合区内其他市区举办经济区专题研讨会和知识讲座;加强相互调研、互访、讨论等交流互动活动。

二是加强合作研究,共同向上争取。四市一区共同组团定期到中央的发改、财政等部门汇报衔接,邀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到湖区各地市调研和指导,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政策、资金、项目的倾斜。及时跟踪了解国家扶持的重点领域、产业政策导向、投资重点等,认真分析研判,努力实现上级支持的最大化。

三是打破省域界限,建立协作机制。湖北应当像湖南一样建设省一级的领导小组,建设高规格的指挥平台和对话平台、对话机制,增强对话的分量。同时,建立四市一区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在确保联席会议约束力和执行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制定区域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整合资源,做到抱团发展

要想开发出“井喷”式的良好局面,必须抱团取暖、共同发展。

一是打通交通大动脉。在铁路方面,加快推进蒙华铁路荆州段、襄荆荆城际铁路、荆(常)张铁路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通洞庭湖经济区北向的通道;在公路方面,加快推进宜岳高速荆州段、沙公高速、潜石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对接环洞庭湖公路建设,打通跨省“最后一公里”断头路,完成国省道升级改造;在航空方面,尽快推进荆州机场建成通航,争做鄂中南重要的航空节点。

二是建好边贸连接点。围绕与常德黄山头镇相接的公安黄山头镇、与益阳浪拔湖镇相接的石首团山寺镇等边地建设,鼓励相关县市因地制宜,深层次拓展区域合作,促进形成区域发展互补支撑、优势叠加的格局。

三是打造文旅合作新平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桥梁作用,围绕“龙舟文化”、“三国文化”、“洞庭文化”以及“茶马古道”文化等,从旅游、动漫、工艺等行业进行连片开发、捆绑销售。倡导四市一区联合举办大型经济文化活动,如环湖龙舟赛、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以及环湖经济交流会、湖区生态产品博览会等经济活动,探索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合作形式。

(三)互借智力,实现效力倍增

积极整合环洞庭湖区域智力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竭的可持续发展财富。

一是加强部门对接和民间交流。发改、环保、水利等政府部门主动到湖南地市开展相互调研、专题座谈等活动,学习对方建设的好经验、好方法,共同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难题;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经济交流、开展项目合作,促进相互之间实现技术上的互通、产品上的融合以及市场上的共享。

二是加快产研结合。发挥荆州科教资源优势,利用长江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才、科技成果和科研设备,加快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服务荆州参与经济区建设。

三是互借智力资源。在行政部门,互相选派挂职干部和业务骨干到经济区地市锻炼;在工业领域,引导企业加强区内交流和跨区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经济区智力资源的共享共用。

(作者单位 湖北省荆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周吟吟)

猜你喜欢

荆州洞庭湖经济区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好一个洞庭湖
洞庭湖的麋鹿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