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若在,梦就在”:一部教育达人的成长心经
——评宋德发教育随笔《大学的痛与梦》

2016-04-14刘渐娥吴广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刘渐娥,吴广平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心若在,梦就在”:一部教育达人的成长心经
——评宋德发教育随笔《大学的痛与梦》

刘渐娥,吴广平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宋德发教授的教育随笔《大学的痛与梦》分为“痛篇”和“梦篇”两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作者对大学之痛的思考和对大学之梦的憧憬。有别于其它的教育随笔,《大学的痛与梦》展现了作者的学生之思、教师之思、学者之思,清晰地呈现了作者从“学习达人”到“学术达人”到“教育达人”的成长轨迹,是一部教育达人的成长心经。

关键词:宋德发;教育随笔;《大学的痛与梦》

宋德发教授的教育随笔《大学的痛与梦》(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全书分为“痛篇”和“梦篇”两个部分,“痛篇”部分收入教育随笔32篇,“梦篇”部分收入教育随笔44篇,分别讲述了作者对大学之痛的思考和对大学之梦的憧憬。有别于其它的教育随笔,《大学的痛与梦》展现了作者的学生之思、教师之思、学者之思,清晰地呈现了作者从“学习达人”到“学术达人”到“教育达人”的成长轨迹。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本书也见证了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死去,也在这里活着;我在这里迷惘,也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失去,也在这里寻找,大学,我的大学。”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本书是宋德发教授的成长梦、大学梦和教育梦的真实书写,是一部教育达人的成长心经。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曾说过:“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无疑,宋德发教授在《大学的痛与梦》中描绘的教育梦,正是他内心深处思想的聚集和沉淀,是他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之情。在书中,作者在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角色中不停地转换、跳脱,思维在变,立场在变,唯独,对教育的热忱和钟爱,从未改变。

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分工明确的时代,也是角色模糊的时代。商业化和快节奏复杂了社会背景的同时,也浮躁了人心。随着学术GDP的肆虐,高校行政化的横行,“我是谁?我的角色是什么?”这样的角色危机在高校教师行列中频繁出现。都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样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不难发现,宋德发教授是当今学术界少有的“清醒者”。在《大学的痛与梦》这本随笔集中,大学教师不能“忘本”的思想,贯穿始终。他是教师“务本”思想的提倡者,也是践行者。

在此书序言中,作者首先就明确地提出“干脆不做学者,只做教师”。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教师,最终的希冀是成为“一位具有教育家气质的大学老师”。难道是作者只能做教师,不能做学者吗?毫无疑问,不是这样的。2009年至2014年期间,宋德发教授曾先后出版《厄普代克中产阶级小说的宗教之维》《西方文学的口语传承》《如何走上大学讲台——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19世纪欧洲作家笔下的拿破仑》等多部专著,主编《文学名师谈教学》《从湖湘走向世界——胡良桂与文学理论研究》等书,在《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俄罗斯文艺》《中国比较文学》《现代大学教育》《中国大学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学教学名师研究”、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故事中的人生——西方古典文学选讲”等课题10余项。可见,宋德发教授完全是一个学术达人,是一个科研达人。但是,他始终坚持将自己最优先的身份定位为老师,“一位在本科课堂上从事普及工作的大学老师,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这种从一而终的身份意识,正是他“不忘初心”的体现。

这种明确的“教师”身份意识,深深地嵌进了宋德发教授的工作中。从教十余年来,他专注教学,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并多次参加湘潭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先后荣获湘潭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等多项殊荣。宋德发教授近年来应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以及政府、企业、协会、中学和图书馆等的邀请,做各类演讲100余场。除此之外,他还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教学心得,先后出版多部教学著作。《大学的痛与梦》这本随笔集,正是他近年从事教学工作的所闻、所感。他一直在《探寻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之路》,要求自己《想教学与想科研一样多》。自2008年起,他“基本上是发一篇专业论文,就发一篇教学论文;写一本专业专著,就写一本教学专著;申请一个专业课题,就申请一个教学课题”,将“教什么”与“如何教”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是一个优秀的本科教学老师,也是一个卓越的研究生导师。“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在《做研究生导师的四点努力》中,他坦言:“我现在的一个愿望是:不能让自己的研究生在专业上、人品上瞧不起自己。”他说,他的底线是永远不占学生的便宜,要让学生多占自己的便宜,他的目标是35岁前将研究生当弟弟、妹妹一样带,36岁后将研究生当儿子、女儿一样带。

不仅如此,宋德发教授还将“教师”这一角色融入了生活中。可以说,在作者眼中,教学是工作,也是生活。“有关上课的梦,我不知道做了多少个,并且常常从噩梦中惊醒”,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见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教学。作者“教师”身份与生活的融合,同样也表现为生活元素对其教学工作的介入。比如,他在理发店不经意发现的一篇文章《翻译是一门艺术》,里边提及的一个例子,很快就被他用到了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讲解中。又如作者把乐嘉在“非诚勿扰”中说过的一句话运用到了课堂中,“对罗马人来说,永远不会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再如受安徽电视台“超级演说家”节目的启发,他自创了“羊牯塘超级演说家”,并运用到了写作课中,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他这是“带着职业习惯,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或者发现”。教学是一门艺术,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想,宋德发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坚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向生活取材,提升教学艺术的大师。

2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世事皆有法,循道而行,方能游刃有余,教学亦是如此。从教十余年来,宋德发教授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实践,形成了时尚、幽默、亲切、率真的教学风格,被誉为教育界的“男神”。“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他之所以能享誉杏坛,与其良好的方法——向别人学习,是分不开的。“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大学的痛与梦》一书既是宋德发教授个人教学点滴的记录,也是他学习各路名师成功经验的感悟和总结。书中仅教学评论文章就有十余篇,如《易中天:从研究者到传播者》《孙丰国:讲台上的拿破仑》《王协舟:讲台上的林志炫》《丛杭青:如何让课堂充满悬疑?》等。他深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在教室、教师、教学的三维世界遨游,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这个“一直有做教育家的梦想”的人,有做教育家的气质和实力,也有做教育家的“独门秘笈”——听课和研师。随着教学在高校教师心中地位的日趋滑落,越来越多的老师更倾向于埋头苦干搞科研,而不是静下心来搞教学,像宋德发教授那样心甘情愿去课堂“享受”听课的感觉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宋德发教授一逮到机会就会去听课,或者在现场听,或者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听。不但听课的渠道多样化,他听课的对象和领域也不单一。像易中天、于丹、钱文忠、马瑞芳、王立群等前辈是他崇拜的偶像,王洁群、杨柳、盛孟刚、齐红蕊、侯晟等同辈和“晚辈”也是他学习的榜样。他既向语言文学领域的老师“问道”,如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老师李维鼎、他的古代汉语老师夏先培、他的外国文学老师江龙等,也向非文学领域的老师“取经”,如主讲政治哲学课《公正》的迈克尔·桑德尔、广告学专业的孙丰国、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的王协舟等。他每次“听课都是带着研究的心态去听”,并且用录音笔把讲课内容记录下来,回来后再次进行研究、总结,争取听一堂课,吃透一堂课。“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无疑,大量的听课、评课、总结,让宋德发教授受益匪浅,他自己也表示“我每听一次别人的课,都可以从技巧和内容上改进自己的课”。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是教学的导演和灵魂。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宋德发教授还对不同的教师进行了研究,并提炼出了他们的闪光点和特色。他通过对比研究,撰写出的“西南联大系列”文章,分别展现了朱自清、吴宓、闻一多、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冯至等人的敬业,贺麟、雷海宗、叶公超、汤用彤、罗伯特·温德(Robert Winter)、刘文典、陈寅恪等人的潇洒,刘仙洲、杨石先、张克忠、吴达元、吴晗等人的严格,周培源、潘光旦、金岳霖、陈达等人的包容,沈从文、李广田、李继侗等人的温情。他的《易中天:从专家到杂家》《易中天:从研究者到传播者》《易中天:从八股高手到随笔达人》更是从科研、教学、创作等不同的方面,对易中天的成长和转型进行了研究,凸显了易中天的大众化学者气质。

“圣人无常师”,于宋德发教授而言,在讲坛上侃侃而谈的大师是老师,在街头巷尾大声叫卖的小摊贩也是老师。如果说,活跃在讲坛上的人是专家,那么,这些生活在寻常百姓中的人就是杂家,而高校教师理应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因此效法他们是十分必要的。“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善者,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陆贾《新语·术事》)宋德发教授在本书的《想教学与想科研一样多》一文中谈到“他怎样想教学”这一问题时,就与读者分享了“向民间高手,比如卖化妆品的、卖菜刀的和卖消防器材的学习”的观点。他认为,高手在民间,作为一线教师也应该向普通人学习,向老百姓学习,吸取草根文化的精髓。

3教思合璧,精益求精

“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心中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如果把教师比作建筑工程师,那么他的教学就是砖头,他的教育梦就是造房子的梦想。显然,宋德发教授是个既拥有砖头,又有造房子的梦想的建筑工程师。他提倡教师要以教学为本,并一直坚持在做。更难能可贵的是,宋德发教授不但在从事教学工作,而且还在从事教学研究。他边教边悟,将教的实践和思的理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教与思的关系处理上,宋德发教授可谓行业的典范,他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思考是相伴而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教思合璧,满足了他对教学精益求精的追求。

教而不思则罔,思为教提供理论指导。宋德发教授是个善于思考,也乐于思考的人。《大学的痛与梦》正是他思考的产物,其中收录的“痛篇”是他针对当前大学教育的种种怪象、乱象提出的问题,而“梦篇”则是他的教育理想国蓝图和解决“痛篇”中提及的问题的方法。柴静说,思考的本质便是不安。的确,作为作者思考的结晶,《大学的痛与梦》一书四处都弥漫着不安的气息,甚至连文章的标题都让人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心生恐惧和担忧,如《把祖国的未来当猪养》《国家精品课程:一堆烂尾楼》《国家教学名师评选:一场闹剧?》《科研是如何损害教学的?》《大学为什么会有“多余人”》等。但柴静也说,只要还能思考,恐惧就不能完全控制一个人。因而,在《大学的痛与梦》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宋德发教授思考的过程,是他思想的火花,而不是恐惧和害怕。他的思考广泛而深刻,是多维度、多角度的。大到教育体制的弊端,小到教学个体的差异,远到古希腊的体育文化,近到当代的体育观念。从普通学生到普通教师,从个体到群体,从被管理层到管理层,他力图站在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立场思考。“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因此,作者在古希腊人的体育文化中见到了体育教学的方向,在高校教师“一心只为科研”的变味教育中看到了教师评价体制的失当,在大学生“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逃课规则中见到了教与学的被动……于是,一篇篇教学美文应运而生,如《这样的导师要不得》《做研究生导师的四点努力》《博导可以是副教授》《博导的三个职责》《博导职业道德规范的四个层面》《大学要做的三件事》《“十全十美”的大学》《普通教师的学术权益如何保障?》等。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文章成为指导教学的重要理论,其中《讲课的四种境界》《讲好文学课的十个关键词》《如何提高讲课能力?》更是对教学方法的高度凝练,是作者学习他人和反思自我的总结,对作者本人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实用性。

思而不教则殆,教为思提供创新源泉。古语云:“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宋德发教授对此深有体会,因而他既坚持做一个理论家,也坚持做一个实干家。作者对教学的思考和研究主要是“经验性研究”,他自己将其定义为“研究者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观察、总结、推广他人的教学经验”。而作者坚守教坛十余年的经验,无疑成为了这种研究所需的宝贵一手资料。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教学过程,同样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思考材料的第一生产基地。如作者在其“西方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将一位“广告学”主讲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多媒体技术植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后却失望地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分比之前低了8.5分。为何同样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却是适得其反呢?教学问题自然演变为作者思考和研究的对象,经过对比、反思,他意识到自己“犯了迷恋技术,冷落艺术的错误”。课堂成了思考对象的直接来源,没有完全相同的课堂也就不会产生完全相同的思考。“实干出真知”,教学是思考的试验田,是真知的发源地。如作者认为,幽默是讲好文学课的十个关键词之一,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他在讲课中有意识地运用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借用或者化用一些歌词、网络语等,产生了不错的反响。在讲古希腊神话时,他把海伦称为古希腊半岛的“岛花”,“话音未落,学生们笑声一片”;在分析古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时,他说,古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就像中华民族对麻将的痴迷,学生们闻此言当场爆笑。良好的教学效果验证了思考的准确性,又反过来促进思考的创新。

4仰望星空,我心永恒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宋德发教授正是“关注天空的人”。他站在教育的热土地上,仰望星空,追随真理,坚守着他的教育梦。林语堂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或许作者期待的教育梦还未成形,但英国诗人丁尼生也认为:“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宋德发这位有着教学本位、育人情怀的教育达人,毫无疑问,是一位梦想的缔造者、坚守者和见证者。

谈到对教育的关注点时,宋德发教授总是自谦地认为,自己关心和研究的都是教育的微观问题,不涉及宏大建构。诚然,《大学的痛与梦》主要是对“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等微观问题的论述,但书中亦不乏“管理者应该如何管理、教师评价体制该如何构建、大学应该如何存在”等宏观问题的阐发。如《校长要做校长的事》一文,作者分“好校长要有明确的身份意识”、“好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好校长要将管理提升为艺术”三个层面讨论了高校管理者的管理秘诀。又如《“十全十美”的大学》讲述了大学在校长、教师、学生、硬件设备、校园文化、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应具备的条件。从事教学的老师很多,拥有教育梦的人也不少,但能够像宋德发教授一样站在体制的高度,勇敢地守护梦想的人却屈指可数。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他站在制高点仰望,自然能聚众人之智慧,撑起他的远见卓识和一颗教育家的心。

教师行业是靠经验吃饭的,毋庸置疑,“常规教学”对于具有十余年从教经验的宋德发教授来说是小菜一碟。但他没有忘记教育家的梦想,所以他选择了不走寻常路。他把教学当作一种学问,而不是一项任务。在他眼里,教学是一门技术活儿,需要研究。因而即使面临被人耻笑的可能,他还是选择了“冷门”的教学研究。为了获得更多专业的教育和教学知识,他甚至去做了教育学的博士后,从文学领域跨到了教育学领域。当其他老师一味地埋头于专业研究时,他像学生一样在不同的课堂间穿梭,在教学和教育的研究中沉醉。有陪伴的坚持并不稀奇,一个人的坚持才难能可贵。在通往教育家的这条路上,与他同行的人并不多,所以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人在坚持,一个人在战斗。面对同行的疑惑和不理解,他只是淡然一笑,然后继续编织着属于他的彩虹色的教育梦。

“心若在,梦就在。”他用勇气和行动书写了一部教育达人的成长心经。他曾说,我不仅要适应体制,而且要超越体制,最终还要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体制。在别人创设的体制中,我只能是战战兢兢的奴仆,但是在自己创设的体制中,我希望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国王。“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有着教育家梦想的人,一定会如他自己所期冀的那般熠熠生辉。

(责任校对朱正余)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3.055

收稿日期:20151028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J13202)

作者简介:刘渐娥(1990-),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3-01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