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2016-04-14蒋冲刘龙洲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质量

蒋冲,刘龙洲

(湖南科技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蒋冲a,刘龙洲b

(湖南科技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符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体系,是促进在校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创新形式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质量

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是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党的重要工程之一,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是推动党员前进的重要动力,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将会直接带动大学生整体质量获得提高。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党员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为提高大学生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因素

中国高校党委始终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各项方针,通过推进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质量水平,最终达到优化党员结构的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就十全十美了,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不可避而不谈。

1.1科学把握大学生党员发展标准不够

对于党员的发展来说,需要有多个标准进行整体把握,其标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展现:第一,当代大学生入党必须年满18岁,承认党章、愿意执行党的各项任务的都可以成为入党申请人。第二,必须承认且遵守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宗旨。第三,党员在每时每刻都要遵守党章纪律[1]。高校以党章中规定的党员标准为根本是毋庸置疑的,但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制定一个可量化的、操作性强的标准。在发展大学生党员时,只秉持一些原则性的指标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而把学习成绩作为刚性条件,出现了只要成绩好就能入党的唯“成绩论”,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唯“工作论”,这些都是科学把握发展党员标准不够的具体表现。

1.2坚持大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和纪律不严

党员的发展程序和纪律是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但部分高校的党组织在执行发展程序上执行不严,不能较好地遵守党员纪律,在问题出现后责任划分不明。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学生进行党的教育只是存在于形式上。虽然多数学生能遵照党校培训要求参加学习,但课上往往做“低头族”,不能全程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其次,高校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递交的思想汇报及理论学习心得审阅不严,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而是只说自己的好话,对缺点错误往往蜻蜓点水。第三,培养联系人形式化。多数高校没有联系人或者只是将党的联系人作为一种形式对待,并没有真正地选取联系人进行培养;有些高校虽有联系人,但没有起到真正对入党申请人进行指导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入党申请人的心理状况,因此写出的党员培养考察意见存在较大的偏差。

1.3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实践性不强

当今的大学校园,“90”后是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世界和平的优越环境中,鲜少有机会直面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和洗礼,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只在组织上入党等一系列问题。而传统的入党教育重视党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教育形式拘泥于“运动式”“灌输式”“说教式”[2],忽视了大学生的实践锻炼、现实体验。实践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挥党的优良作风,培养大学生具备党员所应具备的一切优良品质。但很多高校并没有让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学习,对此也不重视,无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2志愿服务与党员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性

一般来说,志愿服务(voluntary service)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3]。其本质是无私奉献。志愿服务与党员发展遵循的宗旨有着天然的联系。

2.1志愿服务的功能

通过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志愿服务的思想理念和内涵传播了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正能量。许多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党员的真谛,尤其在大型灾害救援面前,这种责任感更加强烈。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志愿服务,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深刻领悟到党员发展的重要内涵,很多群众通过志愿服务发展成为了党员,这正是志愿服务作用最直接的体现。许多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这种社会实践学习中,认识到了党员教育的重要作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的教育时,需要将教育内容放入实际的生活中进行解决,通过在志愿服务中的学习,学生将会获得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

2.2志愿服务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契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只能通过自己的智慧让人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而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却是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世界。”[4]在实际生活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世界,这是共产党始终坚信的一条真理。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真理。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5]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在于关注人的生存、生活本身,用无偿性的服务去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志愿精神的存在不仅仅需要人类建立起的道德作为支撑物,还需要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这种形式就是人们常常说的社会实践。只有将道德作为志愿精神的支撑物,同时通过实践进行传播,才能促使人们感受到志愿服务的真正内涵。可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将眼光全部集中在道德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3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

大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更好地认识到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在与基层人民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出来,为人民群众多做好事和实事,运用自身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生活排忧解难,认识到人民群众中的每一个人都与祖国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参与志愿服务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党员结合起来,鼓励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新党员争当社会工作志愿者,通过社会实践,让预备党员和新党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应具备的奉献精神,同时促使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愿意奋斗终身,为中国早日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3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路径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能力、奉献精神的重要方式。高校党组织必须遵照优化结构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全部要求,通过志愿服务使大学生了解到党员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同时促使学生在入党全过程中接受教育。

3.1将志愿服务纳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环节

对大学生进行考察的最好方式则是在志愿服务中观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否密切[6]。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常常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现在的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积极性非常低,没有形成足够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7]。由于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欠缺,多数针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活动仅限于校内参加义务劳动,造成了针对性不强、面向人群不广的问题。志愿服务这种实践方式是入党积极分子获得更快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入党进行考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二是把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同他们的入党动机、思想觉悟、政治素养等考察内容一道定期记录在《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中,从而深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各项考察。

3.2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预备党员的考察内容

对大学生预备党员进行全方位培训,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党员素质得到有效提升[8]。通过对大学生预备党员实行全面的切合实际的教育工作,将会提升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与建设力量。所以,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培养制度,促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领会党的优秀思想内涵,在成为预备党员一年时间中,完成不少于30小时的志愿服务。大学生成为预备党员后应建立相关的档案袋,在档案中准确记录大学生预备党员服务的各项内容,并将志愿服务作为党员转正的重要考核标准。志愿服务完成质量好、工作积极不怕吃苦的大学生,可以提前转正。这一举措将实现大学生预备党员考察的可视化、可量化、透明化,深化了高校党建工作,有效监管了大学生党员质量。

3.3将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入党,常常存在“入口难”,但是在随后的工作开展中却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因此大学生成为党员之后,依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能因为某个时段的放松而影响了整个大学生党员的形象[9]。把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就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志愿服务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通过志愿服务实践平台的建立,将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放入日常的实践中去,让大学生党员深刻理解且掌握党的纲领,从而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10]。为避免走表面化、形式化的老路,针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的志愿服务还应配套建立评价机制,把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评价纳入高校基层党委工作评估体系,发现问题立刻纠正,发现优秀典型则及时宣传推广,总结经验。此外,还要对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自评互评、党组织评定和被服务群众评价,把各方面的评价真正结合起来,做到真正密切联系群众,促进大学生党员发挥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柳林.当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鹿存礼.志愿服务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再教育[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61-62.

[3] 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崔晓雁.做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应注意六个环节[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47-48.

[7] 徐安琪,刘利娟.关于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大众,2011(8):131.

[8] 孙永刚,肖冬梅.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培养和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37-38.

[9] 吴明永.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10):27-28.

[10] 郑磊.构建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再教育机制[J].教育探索,2014(2):103-104.

(责任校对晏小敏)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3.046

收稿日期:201511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年度高校党建研究专项立项课题(XJK15DJA003)

作者简介:蒋冲(1989-),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3-0138-03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