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一个需要重新审读的教学话题
2016-04-14黄瑞槐
文/黄瑞槐
“举一反三”:一个需要重新审读的教学话题
文/黄瑞槐
“举一反三”,这一教学方法来源于孔子的《论语・述而》。孔子当时教导他的学生时,也许经常使用“举一反三”的这种教学方法,并且教学效果也是很显著的。而这种教学方法,从孔子开始,至今已经二千多年了,但是直至上个世纪末,到前几年为止,我们当中的一些一线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还在用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举一反三”。然而在今天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举一反三”这个教学方法,进行重新的审读。
“举一反三”教学方法的角色换位审读
我们知道,“举一反三”,在孔子那个时代也好,在上个世纪末也好,大多都是,教师举一个类似的事例,而让自己的学生弄明白其他事情。正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其意是: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有弄明白,就不去引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具体或简略说,是在学生弄不懂某个问题时候,作为教师,才有必要去“举一反三”,让学生弄明弄懂。
但是在今天的教育观念下,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要转换自己的“举一反三”的角色,就是如果在自己教学的时候,遇到或碰到学生弄不通某个疑难问题时,是不是先让别的学生给他的同学“举一反三”,或大家互相“举一反三”。教师最后再“举一反三”。这种“举一反三”的课堂,笔者认为,与今天的探究性、合作性的课堂是一致的。
“举一反三”教学方法的方法改变审读
由品读孔子的经典教学方法“举一反三”而得知,孔子在给自己的学生“举一反三”时,是在他的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就马上给他们“举一反三”。而我认为,在今天的新课堂里,教师不必要在学生一开始弄不懂的时候,就给他们“举一反三”,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让那些智力好的、聪明的学生,给那些智力因素一般的学生“举一反三”。
同时,教师在个别的学生“举一反三”的时候,有必要鼓励更多的学生站起来“举一反三”。所有这些应该是最适合今天的教育环境与教学理念的。因为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激励与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去,让他们学会与教师合作,与同学合作,学生之间要互相探究,这才是真正的新课堂。
“举一反三”教学方法的理念定位审读
“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方法的角色换位与方法的改变,要求每一个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在新课堂上,并且在短时间内,都可以做得到,或做得好。一线的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明白自己在新的课堂上角色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而不是像孔夫子那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时,一线的教师如果积极研究新课程理论,以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的教学思想,摒弃旧的教育教学理念,那么,相信每一位一线的教师,是可以给自己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定好位的。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