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爱你的学生吗
2016-04-14潘其勇
潘其勇
·观点·
你会爱你的学生吗
潘其勇
关爱;自我;陪伴
王晓炜老师在这个案例中传达出了一种绝望的无力感,在努力转化这样一位有些“怪”的女孩子的过程中,王老师的行动和思索值得思考。
开学之初,班主任就因为学生的名字特别且成绩不错,不由自主地对其倾注了相较于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特别的关爱。所以,虽然在竞选班干部的风波之后,又陆续发生了胸卡事件,虽然学生习惯于和教师“唱反调”,让教师下不了台,但是王老师仍然不遗余力地以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去规劝她,比如借力家庭教育、借机表扬、发挥集体的作用等。可是,这些换来的是学生的不在乎和家长的不领情,这让王老师进退两难:不关心学生,于己不能原谅;关心学生,学生又碰不得。怎么办?
学生这样的性格特征,明显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我们能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看到家庭教育投射出的阴影,小西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乖乖女,却偶尔也会做一些恶作剧性质的反抗。其实我觉得,学生的行为并非有针对性,而是一种重压之下的自然反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学生从小就一直处于 “被安排”的位置,父母帮她设计好一切,即便偶有不满,也一定是被无情打压的。这让学生自小便产生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家庭的安排确实能够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却消失了。我想这个学生肯定也会无数次地问自己——自我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听从自己的内心,以后真的会比现在还好吗?自我真的不重要吗?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过的都是别人安排好的生活呢?
这种心理上的矛盾,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无声的反抗。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方向或生活方式都无法确定的学生,给她再多的外力又有什么用呢?这就不难理解王老师的绝望了。
这样的学生虽是个案,但是确实能够让我们警醒和反思:学校教育的能量有多大?家庭教育在孩子的道德发展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客观地说,学校教育绝非万能,指望以学校教育和富有爱心的教师去教化所有学生,绝无可能。
我们当然相信“爱”的力量,爱心确实能够春风化雨,但是如果是夹杂着私利的“爱心”又会带来些什么呢?学生的母亲虽然为她创造了优渥的生长环境,但是为了保护女儿的成长,她近乎将女儿隔绝起来,对于来自学校的信息反馈,她的第一反应是:他们想把我女儿怎么样!这种排斥和封闭的心态,这种霸权式的“爱”,让王老师的心血化为乌有。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的焦点还只是这个学生吗?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桂贤娣老师的“爱生三问”——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
我想王老师是爱这个学生的,学生也能够感受到王老师的爱,但是王老师表达爱的方式是这个学生所不适应的。并非她不想投入集体生活,也并非她不想像其他学生一样积极向上,而实在是家庭教育给了她太多消极的影响,她也试图摆脱,但总是那么力不从心,而对家庭的不满,也只能通过在学校与教师的顶撞中浅浅地发泄一下。
对于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控制型的家庭,我想班主任能做的,只有让教育安静,把对学生的爱放在心里。学生有学生的路,我们只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过客,如果不能影响,那就陪伴吧,一起走过这段旅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G635.6
A
1005-6009(2016)50-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