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质兼美醉桃源
——解读陶渊明“世外桃源”之谜

2016-04-14黄添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渔人桃源设想

⌾黄添成

文质兼美醉桃源
——解读陶渊明“世外桃源”之谜

⌾黄添成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祖居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深受儒道影响,是东晋大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贯穿着他的一生,既表现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63岁离开人世。

陶渊明小时候,家道衰弱,生活清贫。曾几次出任地方小官,为人正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因连年混战,流离失所,饱经战乱纷扰,对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他三次出任,三次退隐,41岁时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一直过着躬耕自给归隐生活,苦心探求理想社会,致力诗文创作,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自然景色以及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散文《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文小记。作品写于公元421年,是陶渊明晚年57岁之作。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三百多字,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诗与序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家家欢乐,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宁静、安乐而与当时现实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动乱、黑暗、民不聊生社会现实的不满、批判与追求。这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王国在阶级社会里当然不可能实现,这只能是诗人的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空想。一位出身封建时代的田园诗人能深切了解、同情人民疾苦,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理想是难能可贵的。作者和劳苦大众渴望安居生活,憧憬安居乐业的愿望,批判否定当时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在阶级社会里,“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绝不可能实现。

桃花源的理想蓝图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一,后人认为实有其事,桃花源确是秦人或楚人的避乱之所,桃花源记就是如实记录渔人的所见所闻。其中包含认为桃花源在秦以后已成仙境,渔人偶一涉迹,后人望而不可及以及认为桃花源虽实有其地,但并非仙境,只是因为其地僻险,与世隔绝,人民和平安定,人寿年丰,心地善良。其二,认为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只是诗人虚构的一种理想境界,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这种见解也分别包含有认为诗人借桃源避秦而寓自己避刘宋,以及认为桃源设想集中反映诗人追慕往古、鄙弃现实的人生态度,如梁启超誉称该文序为“唐前小说”,描绘“东方乌托邦”。其实,把桃源说成是纪实或仙境,固然是不可取之说,把它说成是诗人尽忠晋室不肯屈身于刘裕的政治表白,也太过拘泥、狭隘,也与诗序旨意不符,均各有失偏颇。从诗及序可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春蚕收长丝,秋熟糜王税”,否定了魏晋、王权与剥削制度。桃源是奇特设想,并非诗人纯粹虚构、想象,随意杜撰而成的产物。隐约可见历史和现实的影子,诗人晚年在历尽战乱之苦和饱经生活折磨之后,对自己的毕生理想,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加以概括和总结。既强烈批判、否定了现实社会,又表达了人民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产生这一奇特设想,大致包含有诸多因素:

其一、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人们不满压迫、剥削,追求“乐土”的社会理想。远古社会的传说中,儒家关于“大同世界”的设想,法家、道家分别关于上古之世的描述、叙写都无不熏陶了诗人。

其次,当时的社会学说及传说启迪了桃源的奇特设想。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鲍敬言的《无君论》都不同程度地启发了“秋熟靡王悦”的无君主张。特别是刘义庆的《幽明录》关于入山采药的故事,传说中提到的失道、赐食、返家、录访,不复得路等情节已同“桃花源记”很相似。而晋书关于刘子骥游山泽,采药至衡山,深入往返,见有一涧水,欲还失道,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的传说则更直接启发陶公的桃源设想。

其三,当时的社会现象为诗人提供了创作《桃花源记》的现实依据。东晋末年,土地加剧兼并,如作者生活所在地江州及相邻的荆州地区更处极度动乱。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逃亡,或逃往山林深处,暂求生存之所,或纠合家族乡党,屯聚堡圬之中,躬耕自食,共御外敌,拒纳王税。《三国志》及《晋书》等均有此记载。苛重赋税、兵役,促使诗人设想一个“秋熟靡王税”的世外桃源,而无路可通、王命不至的桃花源当然是“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江荆人民逃避兵役赋税的最理想的处所。

其四,湖南桃源县绿萝山的地理状貌也为诗人勾勒桃源宏图提供了蓝本。《水经注》描述绿萝江西桃花山“秦人古洞”福地洞天般的迷人胜境。《桃花源诗并序》隐约可见有关方志游记中关于桃花溪、桃源洞描述的影子。

最后,诗人晚年的劳动实践和田园理想为描绘桃源理想创造了主观条件。诗人“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长期的农村生活和劳动实践,使他对人民的疾苦和愿望定然有所了解并产生共鸣。社会动荡、政治倾轧,农村贫困,徭役繁重,促使深受其苦的诗人去上下求索如何能摆脱艰难困境。期盼能出现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人间乐土。因此,桃源理想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否定,更是诗人长期劳动实践和田园生活理想的必然结晶。

可见,陶渊明的桃源理想确实不失凭空的想象和无稽杜撰。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基础,更流露出有作者生活环境和晚年的遭遇。

诗人笔下的桃花源特征有四:首先是没有君临天下的封建统治者,没有封建专制和阶级压迫;其次大家共同劳动,没有剥削;再次人们精神愉快,生活幸福;最后是同人世一切纷扰绝缘,不受外人侵害。桃花源中,见闻写桃花源的隐秘和源中是乐土。先写桃花源与世隔绝;再描绘“农乐图”——土地、房舍、农作物、人民生活,一派和平安乐景象;接着写源中人热情好客,意在表现源中民风淳朴、源中人自云“避乱”,暗示文章主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写外界人争权夺利,不断改朝换代。“皆叹惋”,表达不满当时动乱社会现实。

来时无意,去时有心。序文写渔人归途中“处处志之”,再往“不复得路”,小记唯一桃花源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出境后竟然不信守源中人的叮嘱,急匆匆“诣太守说如此”,想带领更多人来此过幸福生活。究竟是境中人跟踪他毁去所志?还是怪渔人不该求助太守,兴师动众?诗人为我们留下永远不解之谜。这一奇异的意境既引人入胜——描出向往理想社会,又发人深思——理想社会并非轻易可探求得到的。偶然忽逢,穷林得源,“处处志之”,也会迷失方向,靠官员支持,遣人随往,还是再找不到。这岂能苛求一千年前古诗人陶渊明探求得到一个理想美好的社会的正确答案?

序文尾声,大致可管窥作者的写作初衷,渔人奇遇,本属虚无缥缈,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南阳高尙士刘子骥煞有介事地“欣然规往”,以加强作品真实感和感染力。表明高雅之志向往桃花源,说明当时人们对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的追求,这是一种生活真实,后来刘子骥终没去成,这说明桃花源毕竟是一种理想,这也确是一种生活真实。文末虚构的情节,实是年过半百的诗人自托言志,揭示自己的隐痛,年老无为。赞颂渔人的求索精神,寄愿望于来着。故事结局暗示渔人泄漏桃源中的“天机”,明知“不足为外人道”,却偏好奇地张扬于世人,再找不到桃花源乃前因成后果。诗人告诉人们:这个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社会中是找不到的。

桃花源胜境设想的社会意义究竟何在?应该肯定,桃源设想在当时现实社会是一种杰出而大胆的设想,它是对封建地租剥削制度的否定,也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公然挑战,具有积极进步意义。他第一个形象、具体地描绘出劳动人民的理想乐土般的蓝图——没有剥削、压迫,大家劳动、和平幸福,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图画。没有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的国家,没有封建制度中地租剥削,大家皆大欢喜,颐养天年。诗人如此敢吃螃蟹,难能可贵。

诗人在追慕往古,主张没有君臣,没有争夺,与世隔绝,和平安宁,以现实生活为基点。源中人休养生息、衣食、住行,风土民情,“悉如外人”。描绘一个和平、富庶、人民勤劳而又友好相处的文明社会。这里“土地平旷,房舍俨然”,人民富庶而勤劳,“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对陌生来访者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在魏晋时代,否定封建君权,否定剥削制度,是对封建制度和秩序的批判和挑战。这无疑是一种先进而开放的思想。

综上所述,这样一个美好社会,正是当时长期战乱,人剥削人、人和人关系异常恶劣现实社会对立面的反映。文中反映广大人们朴素思想、愿望,发出人民的心声。但因时代的局限,陶渊明不可能知道如何把动荡不安的黑暗现实改变为劳动人民的乐园。他想象中的桃花源充其量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诗文一千五百多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具有积极的进步性与独创的艺术性,诚然是无可厚非的。

文章构思行文、谋篇布局主要有两大特色:首先,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挥丰富想象,创造一个安宁的田园生活理想境界。既像真实,又似虚幻。文中土地、房舍、竹木、鸡犬,人民生活风俗民情,真切如画又色彩神奇。虚虚实实,若真若幻,激人遐想,令人向往追求。

其次,构思巧妙,引人入胜。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贯串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走出桃源和寻找桃源系列情节,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文中层层设疑,造成悬念,扣人心弦。渔人如何发现并进入桃花源,描写手法迂回曲折。如渔人缘溪行忘路远近时,以“忽逢桃花林”一转,导游到一个美丽、奇异的桃林仙境;渔人钻进洞口时,心犹惶惑。以“豁然开朗”神来之笔待到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处处柳暗花明,令人如随渔人神游桃花源胜境一番。

福建省永春呈祥中学 362609)

猜你喜欢

渔人桃源设想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渔人的故事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渔人的港湾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搬迁十年访桃源
跟踪导练(一)1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