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的版本特点

2016-04-14于同亮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新教材化合物物质

⌾ 于同亮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的版本特点

⌾ 于同亮

一纲多本的教材改革政策出台后,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教材共有三种在课改实验区使用:1、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主编:宋心琦 2、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山东版主编:王磊 3、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版主编:王祖浩

三套教材的整体新特点是: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STS内容”,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始终,富于整体联系。三套化学新教材都是采用模块教学——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不同模块教材具有鲜明风格、独特功能,采用多种课程设计取向,发挥多种课程设计取向的优势,设置多种水平层次,提供多样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条件。

三套新教材内容体系科学、合理,《化学1》和《化学2》为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建筑新的平台,为后续和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三个模块教材,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教材,则大胆凸显社会生活问题中心、技术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使学生直面个人生活、工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学习化学、应用化学。《实验化学》模块教材首次探索性地采用以过程方法中心和实验活动中心为主的课程设计取向,向学生展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套新教材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我们感到三套教材具体特点为:

一、三套教材宏观的新体系结构

三套教材特别是山东版和江苏版的教材弱化了教材知识的原有体系,有利于让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实现教与学从关注“学术性”到重视“社会性”的转变。

从教材目录体系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新课程改革使用的三套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都打破了原有教材长期以来的知识体系,降低了原有的人为的知识难度而并没有降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要求。

二、三套教材的内容设计与栏目设置的新特点

三套教材比以往的教材从教材内容设计到资源运用,都可以说新颖、丰富与鲜活,整个新教材从头到尾图文并茂,形式活波、亲切,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强;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和可操作性强

三、对于基础的化学主干知识,三套教材有新的处理

1.三套教材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的新的处理 从整体来说:三套教材都淡化化学枝节旁叶的内容,降低死记硬背的化学学习要求。新教材以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来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知识与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如山东版必修化学1中的“认识化学科学”和“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渗透了:“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物质的分类、胶体”、“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酸、碱、盐的电离”等基本概念。必修化学2中设置了两大概念原理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具体包括: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原电池等核心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

如三套教材对“物质的量”这个中学化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的处理

人教版:第一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直接由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粒子数与1个分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阿常数,不用12C);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列出具体的配制过程)、溶液的稀释],该版将气体摩尔体积作为科学视野的内容:

山东版: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直接说明“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其它沿用旧教材),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只给出配制原则)。

江苏版: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分散体系[分散系,浊液、胶体、溶液,]有关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只有江苏版在课文中有示例,其它版本均未出现。

2.对化学主干知识内容——元素及化合物的处理 对于元素及化合物这个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之一,由于新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给出和限定要学习这些元素的哪些具体的化合物,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贯彻STS教育的观点;引导学生从综合的观点去学习和认识有关的物质,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出思考和决策,使学生直接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价值,避免机械孤立地学习和记忆有关物质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样就给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多一些选择的空间,并考虑到中学化学学时数的限制。

课程改革区正在使用的三套新教材与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覆盖面上与现行课程的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学习的重点和方式等都有较大的变化。必修模块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同义务教育新课程一样,依然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新教材打破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概念、原理、学习方法等知识的学习截然分开的传统做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

如:(山东版)将铁和铁的化合物的性质与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学习。在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时,用金属钠、氯气作为研究对象来学习它们的性质。

而人教版是按元素性质的分类来呈现: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钠(过氧化钠)、铝)

(二)金属与水反应(钠、铁与水蒸气)

(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江苏版的处理与山东版有点相似:

如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三套教材虽然在引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时,切入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是以该元素组成的物质进行相互转换为学习的线索。

3.对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处理 三套教材将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安排在必修化学2中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

综合考虑有机物的类型和官能团体系的需要,选择在生产生活、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代表性物质进行学习。水平要求介于初中和选修课要求之间。

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 233500)

猜你喜欢

新教材化合物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