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问题大胆假设,通过验证探究结论
——《冷和热》教学例谈

2016-04-14张学锋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动手结论探究

⌾张学锋

围绕问题大胆假设,通过验证探究结论
——《冷和热》教学例谈

⌾张学锋

根据小学《科学》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在进行《科学》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问题

“好奇心总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

例如,在进行《热水变冷》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水放在桌上,过一会儿会变凉。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又如,在进行《热往哪里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索: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的?一杯水又是怎样变热的?再如,在进行《吸热和散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不同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至于在进行第四课《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则可以这样启发学生:物体受热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热胀冷缩的变化吗?在进行第五课《水的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为固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变为气体?……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探究科学的真谛增加了兴趣。

二、假设

假设就是大胆的判断。我们知道,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假设。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估计。假设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在观测前对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粗暴地干预学生的假设,应当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种更加求实的精神,并渴望通过实验寻求答案。

例如,在进行《热水变冷》的教学时,当老师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在温度下降的时候,温度有什么变化规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说出自己的假设。诸如“温度会均匀下降”、“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很快,后来越来越慢”、“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慢,后来越来越快”的答案,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

三、验证

验证就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此来检查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过程。验证是学生获得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验证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亲自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比较能力。

1.重视观察,发现现象 观察能力是人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考察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表现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能比较细致地观察到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的每一次变化现象等等。

例如,在进行《热往哪里传》的实验时,可以按如下步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2)学生假设:让学生预测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并画出传递的示意图。(3)观察验证:教师在一块金属片均匀地涂满一层蜡烛油,然后在金属的一角用蜡烛进行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溶化过程。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实验的过程,发现蜡烛油是呈扇形散开的。这证明热在金属里沿着物体进行传递的,只要物体不间断,热就会沿着物体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表现为热的“传导”。……在《科学》书本里,像这样的实验不可胜数,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动手操作,探求真知 “实践出真知”,这句名言说明了亲自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按顺序进行实验;操作规范,每一个实验的动作准确无误;并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获得最直接、最感性的资料。

例如,在进行《吸热和散热》的实验时,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1)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其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2)大胆假设:让学生假设沙和水的吸热、散热性能。(3)动手操作。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相同的条件?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做实验?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做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也明白自己的职责。其次,组织学生根据需要,到阳光下或阴凉处测量水和沙的升温和降温情况。在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搜集。一般在阳光下测量10分钟,记好升温情况。在阴凉处也是测量10分钟,记录好降温情况。然后,将记录的数据,填在图表上,连上曲线,形成曲线图。……像这样的实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帮助。

3.学会比较,辨别异同 比较就是将两样或两样以上的物体,通过从诸多的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的基础。比较能力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能力。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掌握科学起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上面提到的《吸热和散热》的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测量阳光下和阴凉处的不同温度,画出了曲线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变化的规律:沙升温快,降温很慢;水升温很慢,降温很快。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同志归纳这样的结论:沙的吸热性能好,是很好的保温材料;水的散热性能好,是不错的散热材料。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结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的实验,使学生的比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结论

“科学课既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重视在实验的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由于定量分析会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精确化,更加科学化,只有用一定的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是达到了对事物内在性质的真正的了解。”因此,上好科学课,必须教会学生在重视数据的搜集和积累,学会车好实验的结论。

结论就是通过动手实验的验证后,得出的最终结果。它是印证学生假设的根本依据。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将实验的结果写在记录卡上,以此来培养学生勤写结论的习惯。

“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方式,为科学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有较为显著的功效。

重庆市水土镇九龙山小学校 400714)

猜你喜欢

动手结论探究
我也来动手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