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青少年个性心理品质状况与对策研究

2016-04-14谢江山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考试德育

⌾谢江山

新时期青少年个性心理品质状况与对策研究

⌾谢江山

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青少年人格发展状况,了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心理等各方面情况,进一步确定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激励等,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使德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更显人性化、科学化和整体性。

人格;心理;实效;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水平,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我们加强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力度。本学期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状况的问卷式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作一些分析总结。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1099份,收回1005份。其中男生499人,女生506人。

本次调查着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以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一、关于学习目的和期望达到的学历

在全校学生中,有45%的同学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有41.5%的同学认为“上学是为了拿一个文凭,将来找份好工作”。这其中初中部与高中部的同学又有不同,高中更多的人选择“拿一个文凭,将来找份好工作”,占48%,只有2.3%的学生选择“父母要我上,我只好上”。通过学生对本题答案的选择可以看出,我校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高中的同学相对初中同学而言,年龄大一些,社会知识多一些,所以考虑问题更具体一些。把学习同以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这也不能说是思想狭隘,也是说真心话的具体表现。

对希望达到的学历要求,高中的同学50%的人选择本科毕业,20%的同学选择研究生和大专毕业;而初中的同学38%选择研究生毕业,30%选择本科毕业;这更说明高中同学考虑问题现实具体,初中同学人小志气大,目标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想成为一个有钱的人,学习的目的是“学点文化,将来做点生意”,想从事的工作是做生意,但是他们想达到的学历多数是本科,个别是高中毕业,所以说,我校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希望自己达到一个较高学历的。但是,对于那些学习目的模糊,目标偏低的同学,就需要教师付出很多心血对其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是中学生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明确的学习目的,适度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能否取得成绩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动力。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绝不能让一个学生落伍。

二、关于个人设想和择业

中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有这样一些特点:自主择业意识增强;期望能够体现“个人价值”;择业的期望值高,任意性强,盲目性大;择业中的实惠享受观日趋明显。学生大多选择那些效益好,待遇高,劳动轻松,环境舒适的职业。我校学生也不例外,情况是这样:对于“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全校55.7%的同学选择“有修养有文化的人”,但是第二位选择的就是成为一个有钱的人,占15%,高中的同学选择本答案的占19%。有10%的人想作“平凡普通人”。基于这一点,同学们想从事的工作也五花八门,选择多一些的是想作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公司职员,初中同学侧重于后者,高中同学侧重于前者,但是,不管初中还是高中,选择当教师的都是最少的,只占7.3%,看来教师的职业是清苦的,同学们虽然多数选择“有修养有文化的人”,但是并不喜欢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有修养有文化的人所从事的职业。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需要教师和学校对他们进行择业心理准备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使他们明白,财富是衡量能力和事业的尺度,绝不能盲目地追求金钱,成为金钱的奴隶。

学校是学生职业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通过宣传就业政策,及我国现有的多种经济形式,调动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就业的积极性。尤其是像我校这样的职业学校,更应该通过职业指导课及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做好选择职业的心理准备。

三、关于考试心理和考试作弊

考试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常活动,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用功程度和能力高低的主要手段。对于学生而言,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一些重要的考试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因此,考试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我校有16%的人认为自己“不论什么考试,都很紧张,每次都不能发挥很好的水平”。在考试中心情很稳定,不紧张的只占到12.7%。

如果考试压力过大就会导致考试焦虑,过度的焦虑会影响学习成绩,并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制造和谐适度的学习气氛。搞好系统复习,做好考前准备,正确对待考试和考分,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学习中的程度要考出真实水平,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

四、关于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状况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也是人的个性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提出:“要重视个性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学校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的时候是首先找出病因,然后作出诊断,最后对症治疗。同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时候,也要先搞清楚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症治疗”。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同学们普遍感到缺乏的是耐力和恒心(占45.2%),信心和勇气(占35.5%);有58.8%的同学认为“说你没出息”最伤他们的自尊心;有一部分同学(占18.3%)觉得自己意志力很坚强,不怕任何困难;大部分同学觉得自己能承受一般的挫折(占62%),这也是中学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与发展,意志增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意志力较弱,做事优柔寡断(13.5%),甚至“做任何事都担心受怕”(占6.1%)。这是中学阶段心理特点的一个具体反映,在意志活动方面,同学们在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方面,比小学时期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尚未达到成熟,其特点是常立志,志无常驻,果断与轻率并存,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与行动。向往意志坚强的人,并视之为榜样,但在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又往往缺乏坚韧性和自制力。因而,教师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帮助这些意志力薄弱的同学,就能有的放矢,问题迎刃而解。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

[2]杨克祺.特区青少年德育对策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5.

[3]王啸鲁洁.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1999,(3).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 518000)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考试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