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医药在疾病预防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6-04-14符标芳闫国跃谢阳姣李耀燕白燕远

大众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瑶族医药广西

符标芳 马 艳 闫国跃 张 曼 谢阳姣 李耀燕 白燕远 李 彤

瑶医药在疾病预防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符标芳马 艳闫国跃张 曼谢阳姣李耀燕白燕远李 彤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在瑶族医学中,瑶医药的预防护理有着重要的组成意义。预防与护理,二者常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为用。它主要通过瑶族医药的各种调摄保养手段,来提高人体正气,使人体自身达到盈亏平衡的状态,进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的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瑶医药的预防护理对于强身健体、防病益寿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瑶医药;预防护理;应用研究

瑶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瑶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病邪长期斗争下的产物。在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理念转变的大背景下,瑶族医药以其独特的民族特性、显著的临床疗效、良好的预防保健作用,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进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随着瑶医药研究的深入,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就瑶医药对疾病预防护理的理论及应用作进一步研究。

1 瑶医药疾病防护产生的历史背景

瑶族先民从秦汉时期集中居住的湘江、资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的广阔区域,到南北朝时期扩大的居住区域——“东连寿春,西通上洛,北接汝疑”[1],再到唐末宋初,因民族压迫加剧和天灾人祸等原因进而向南、西南方向迁徙,一路不断搬迁,最终才集中在居住于广西中部偏北的桂中地区。一直以来,瑶族人民以深山老林为居、毒蛇猛兽为邻,雾露围绕、山岗盘郁、瘴气盈郁、风寒湿热之邪密而不疏,居住环境较为艰苦。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下,加之不断迁徙的生活、劳作方式,瑶族人民能够不断繁衍、发展、壮大,可见其对疾病的预防和对身体的养护是有一定认识的。在历史中,瑶族医学对预防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他们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的传染性,并对此采取了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1],如《开建县志》有“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及“有疫殁,则并焚其尸徒居焉”的记载,又如,在清代乾隆年间,王锦、吴光升纂《柳州府志》曰:“五月五日为龙舟竞渡之戏,午日,折艾插户,以角黍相饷,饮菖蒲雄黄酒,儿女戴朱书符,名曰辟邪疫”。

2 瑶医药疾病防护思想

2.1顺应天时

强调“三元和谐”的思想。天有所变,地有所随,人有所应,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瑶族先民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应该根据季节与气候的变化来调整人体自身的精神、饮食和起居,以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瑶医认为人的作息应顺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不同时序变化,人体内部环境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顺应四时变化规律,对人的情志变化、气血运行、脏腑经络功能、疾病等进行预防。

2.2盈亏平衡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名曰平人”,说明阴阳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础[2]。“盈亏平衡”是瑶族医学很重要的理论思想,同样,瑶医在疾病的防护上,也尤其重视人体的“盈亏平衡”,主要是通过仔细审查机体盈亏失衡之所在,抓住其主要病机,从而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达到调理人体或促进机体与周围环境、机体各脏腑之间盈亏平衡的目的[3]。瑶医也正是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来防治疾病、保持健康。

2.3诸病入脉

在瑶医看来,筋脉遍布人体全身,是运行“气”以及其它生命物质的重要通道。人类躯体内外功能的正常活动皆依赖于筋脉的维系,所以,筋脉亦有“百脉”之称。一般来讲,筋脉畅行无阻,人体的“气”及其它生命物质才能正常运行于周身,若筋脉一旦受阻,轻则出现如腰酸、背痛、腿抽筋的表现,重则会导致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在瑶族人们眼中,保持筋脉的通畅性,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防护措施[3]。

3 瑶医药疾病防护的应用

3.1防治一体化,医护一体化

瑶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某些疾病的传染性,所以他们常常采用隔离病员、消灭传染源,或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进而达到阻止传染病扩散、流行的目的,这主要是以预防的方法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传播。如对天花等烈性传染病而言,他们通常采取严禁患者回归村寨居住的方式,将患病者与未患病的居民隔离开,以减少天花病毒的传播。在瑶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中,存在着痧、瘴、蛊、毒等各种传染性疾病,因此,长期以往,在瑶族民间就养成了以燃烧艾叶、喷洒雄黄酒等类似空气消毒的习俗。如此,便达到了既防病又治病的目的。

3.2饮食防护

打油茶防病。在桂北一隅的恭城、灌阳、全卅、兴安等地,瑶族汉族人口杂居,人们风俗淳厚,待客热情,通常喜欢以油茶来招待客人,正如俗话所讲:“恭城土俗,油茶泡粥”。在油茶中,尤其重用生姜,主要是取其辛散,驱风逐寒通经络之性,配合茶叶的健脾醒神,清利头目,取其苦味来降制生姜之辛燥,二者发中有收,相得益彰,起到防护、养生的的作用。

药粑驱虫。在每年农历五月,端午前后,瑶族人民常常将一种植物的叶子捣烂,取其汁与糯米粉、黄糖做成粑,这个俗称药粑,可予煎、蒸等不同形式,入口为食。在养护方面而言,这种药粑有驱虫的作用,并且安全方便、疗效显著[4]。

鸡矢叶面饼养护。将糯米浸泡后,与鸡矢叶一起打成糊浆,装入布袋,悬挂沥水,待5至10小时水滴干后,把布袋内浆渣捏成面饼状(直径约5厘米大小),用油煎食。此饼有祛风活血、止痛解毒、利湿消积的功效。

3.3特殊的民约形式

瑶族人民在长期劳作、及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族内约定俗成的一些村规民约,并通过一代代言传身教流传下来。瑶族人民一向主张“疏通沟渠,排除积水”,他们注意到了水源的清洁和环境卫生对疾病影响的重要性,如瑶族《瑶家河规》中就规定:“不能乱倒杂物污染河水”[5]。另外,在瑶族的各村各寨中也可以见到一些“石牌”,上面就记载着类似的村规民约,其中就有关于禁止随意投药毒鱼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但保护了水源,使环境不受污染,同时也防止了细菌、毒药、疾病的传播,可起到保护自身健康的积极作用。

3.4医药与健身结合

瑶族人民通常以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他们常常利用节庆日和农闲时间来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白裤瑶的“赛螺陀”,是一项集众多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在广西恭城地区,则是盛行着以农具或家具为器具进行锻炼的“舂打红棍”;而在湖南江华地区的瑶族人民,多喜欢以有着浓郁民俗民风的表演活动“戏耍人龙”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因为瑶族人民大多喜爱歌舞,所以瑶族人们的体育锻炼常常与歌舞等形式相结合,广西贺县瑶族地区的双刀舞和双人对打,便是这一形式的具体体现,场面壮大且赏心悦目,常常能吸引不少民众参与。瑶族地区的体育锻炼,主要特点是参与者众多,群众基础较为广泛,集热闹与玩乐一体,让人们在锻炼之余愉悦身心,不失为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4 小结

因为瑶族人民的居住环境恶劣,所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扶老携幼、关心孕妇、互相照顾以解除病痛等现象,这可以说是瑶族护理工作的萌芽。 瑶族人民对待疾病的调护养生方法除了沿用中医的方法外,还保留了瑶族自身的特色,并一直沿用至今,保护了瑶族人民远离疾病,守护了人们的健康。它有别于现代西医理论强调的手术和化学药物等人为干预的手段,而同传统的中医相比,它的一些奇特的养护方法和丰富的药源,也不失为一个特色。它的主导思想强调了充分利用自然和人体的规律性来解决人体身心的各种疾病,使人达到自然、自在、健康的状态。可见,瑶医常用的预防疾病的一些方法对现代疾病的预防而言,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 李彤.瑶医医理简述[J].广西中医药,2003,26(6):39-41.

[2] 唐玉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40.

[3] 李彤.瑶医核心病机“盈亏平衡理论”初探[J].广西中医药,2011,34(3):43-44.

[4] 覃讯云,李彤.中国瑶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99.

[5] 李彤,唐农,秦胜军,等.实用瑶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5-7.

Study of application of Yao medicine 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Prevention and nursing with Yao medicine and drug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dicine of Yao peopl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are characterized by mutual integration, mutual complement and mutual use. Yao people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own various measure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to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of vital-qi and achieve the balance of the internal world, thus enhancing the body’s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fight against diseases. In short, prevention and nursing with Yao medicine and drug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with regard to disease prevention and life prolonging.

Yao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applied research

R47

A

1008-1151(2016)02-0105-02

2016-01-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自然基金项目“瑶医老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2014GXNSFAA118180);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桂科攻1598012-49)。

符标芳(1985-),女,海南琼海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瑶医药分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医、民族医药。

李彤(1966-),男(瑶族),广西灌阳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主任医师,从事瑶医药的教学及瑶医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瑶族医药广西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传统医药类非遗
广西尼的呀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