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教育中的学业适应问题探究
2016-04-14沙炜娟
沙炜娟
(华东师范大学 孟宪承书院,上海 200241)
高校新生教育中的学业适应问题探究
沙炜娟
(华东师范大学 孟宪承书院,上海 200241)
高校大学生的学业适应问题是贯穿大学生涯的发展问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面临不同层级的学业适应挑战。除缓解学生学业适应问题的长效机制以外,抓住新生入学时机,为经历适应与转型期的新生集中提供引导帮助也是目前通行的实践方式。通过新生教育中的学业适应问题的探究,基于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融合的视角,能进一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生事务在新生适应期内对新生学业适应的促进作用,继而探索新生教育与学业适应有效融合并发挥效应的途径。
新生教育;学业适应;融合
1 高校新生学业适应工作的意义
1.1理论意义
学生发展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重要理论和哲学基础,它强调“学习”“个性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概念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此理念指导下,美国高校新生教育实现学术事务(学习,课堂,教育,认知发展)和学生事务(课外,学生活动,居住生活,感情或个人问题)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无缝隙的学习环境。基于此,新生学业适应工作是新生教育系列活动的重要方面,其对于高校本科生智力发展及本科生培养质量保障的意义很大,对于高校资源的配置有着较为重要的支持引导作用。
1.2实践意义
美国高校新生教育是学生事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被称为学生适应服务方案,进行新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美国高校新生学业适应融合在新生教育系列活动中,通过同伴导师及专业导师引导,以学习共同体及新生研讨课等方式,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促其较好了解学业方面的各种资源。美国高校新生教育除了关心新生的智力发展外,还关注新生课外活动能力的发展,有意识地通过开展与学习有关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对新生的智力及与其相关的能力提高提供一定的支持。
2 高校新生学业适应工作的模式
2.1长效发展支持
总体而言,长效工作机制依靠专业团队的建立将学业适应问题作为长期研究与实践的工作内容,为高校学生学业适应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与机制保障。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业目标,实现长效发展支持方面,各高校做法基本点集中在强化同辈与教师影响作用上[1]。
2.1.1导师制度
许多高校首先依托导师制帮助学生尽快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学业自我,形成专业认同,了解自身学业发展潜力并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英美高校历来有导师制传统,对学生的学术引导、过程评估、专业认同与学习方法指引承担课堂内外的责任。导师将在大学生涯过程中充当最坚实的陪伴、见证与引导者,个性化引导学生随时调整状态,迎接发展机遇。同时导师制的建立不仅是师生关系在课堂外的延续,更是高校全员育人模式的体现。导师制的建立并不只依赖教育与科研团队,还依赖行政管理团队。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培养当中,学生除了配备学术导师以外,还配有教学相关事务的导师、学科发展导师与生涯指导导师。
2.1.2同辈支持
同辈支持的作用也越来越为国内外高校重视。建立“助理班主任”“同辈导师”“导生制”等逐渐成为高校新生引导越来越普遍的选择。寻找年龄相仿的优秀学生作为学业适应的引导,通过日常交流、团体辅导、小组活动等形式,同辈导师相比教师导师在影响学生树立切实的学业目标、形成正确的“学业自我”方面有突出优势。特别是相较导师偏向个性化引导上强化了群体影响效果。获得同辈引导是学生接受度较高的方式,能让学生的心理适应与行为转换在短期内得到突破,在大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尽快寻找合适的自我定位与发展路径,对一些常见学业适应不良问题也能快速切入解决。
2.1.3专职指导
设立专职的学习指导、健全学习指导团队建设也成为众多高校在缓解学生学业适应难题上的全新突破口。从高校学习指导经验相对成熟的美国来看,学习指导的发展已进入纵深发展时期[2]。学习指导,或称学术指导、学业指导的内涵已深化,外延已扩展,并不仅停留在选课指导、学术能力提升方面。其新发展趋势包含专职化的学业指导人员对“学生成长与大学学习成效”承担“全面参与评价和研究”的职责;同时形成新的组织、机构,利用新的“学习方法和范式”,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英美高校乃至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团队已延揽学术顾问、心理专家、学生工作人员、行政人员等形成统一团队,将学业适应问题作为长期的参与解决与研究主题。
2.2短期成效突破
2.2.1新生教育
除缓解学生学业适应问题的长效机制以外,抓住新生入学时机,为经历适应与转型期的新生集中提供引导帮助也是目前通行的实践方式。国内外高校均在探索提升学生学业适应的策略与方法,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与纳入新生教育并行开展的经验。将学业适应问题的解决纳入新生教育,并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则能够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全面引导,形成短期工作成效突破。新生教育的作用能够将个性化的学业适应问题在集体教学体验活动中得到正视,为学生提供有效解决途径。实际上长效工作机制中依托的导师、同辈辅导与专职学业指导均会利用新生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学业适应问题开展工作,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完成学习方法转型,适应大学资源为核心的学习环境方面均能实现一定突破。
2.2.2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由哈佛大学于19世纪中期率先实行,旨在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性转换。之后经历了蓬勃发展,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欧美研究型高校正式纳入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已开发了系列新生研讨课程。新生研讨课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倡师生共同研究与交流的课程形式。其主体是学生,开展目的在于通过对特定问题的研究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学习资源,建立开放交流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课程设计围绕大学学习能力的几大要素展开。国外新生研讨课注重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跨学科意识的养成,目标在于挖掘学生的学业发展潜力,提升学习动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而国内现有的新生研讨课关注点主要在专业认同的形成上,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加深,对专业前景与个人能力形成基本认识。
3 高校新生教育中学生事务促进学业适应的案例探究
国内外很多高校的实践证明,高校新生教育中学生事务对于新生学业适应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即新生教育中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融合有很多较为成功的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通过在新生入学适应项目中融入学业指导,帮助新生适应大学、书院并熟悉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孟宪承书院提供大一新生学业入门指导,帮助新生适应专业和课程,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此外通过开展导师群体陪伴引导工作,帮助新生适应学习和工作,获取学业支持和学业跟踪。新生入学适应项目持续2周,以训练营的模式运作,精心设计的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入学教育适应项目,实现了项目化的管理、团队化的合作、绩效化的考核、专业化的水平。从大学生活、专业学习、校园活动、学生工作等多方位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和融入大学,提供书院及学校提供的各类信息与资源,引导新生们明确自身优势劣势、规划成长轨迹、关注发展机遇。
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通过开展新生兴趣小组项目实现新生教育中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融合[3]。该项目的目的是使校园在学生心理上变小,有目的地整合课内和课外活动,激励学生更早地选择相关课程,并鼓励教员将课程内容和活动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教学工作人员和学生事务专员共同制定项目计划,协调课内与课外的活动,并对这种学生经历的影响进行评估。宿舍门厅也被刷新,用以提供小组学习的空间、课堂以及计算机实验室。与其他新生相比,参加新生兴趣小组的学生在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学校生活中显示出了更高的交流性和融合性,在与教学工作人员和其他学生的接触中体现了更多的知识含量,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表现也更好并获得了更高的成绩。
4 高校新生教育中有效融合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思考
为了提升新生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认知,很多大学都计划并实施系列新生教育活动,帮助新生在大学打好基础。而良好且具针对性的学业适应计划可以很好地引导新生投入大学生活和学习。将学业适应工作融合到新生教育定向辅导活动中,抓住时机,有效整合学校大学各个部门的资源,加强学生事务部门以及学术事务部门的合作与配合,这样的新生学业适应工作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4.1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融合应考虑联动机制
在资源短缺或资源能力有限的时代,大学或学院是否能负担新生学业适应一系列计划;在现阶段,能否有其他替代的办法;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的课程达到新生学业适应计划的目的等问题不断呈现。如果仅仅依靠学业指导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只有联结多方力量,融合学生事务部门、教学科研部门等力量,才能使得新生学业适应的计划在高校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继续延续功效。以导师团队为例,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学业适应阶段,对新生的学习引导是系统和综合的,应注重发挥同辈辅导和专业导师引导的联动作用。以辅导员、学业导师、学生导师为联结的制度系统化的新生学习共同体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夯实了本科生学业发展规范引导的基石。
4.2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融合应突破合作障碍
从已有研究及相关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新生教育中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融合障碍,高校思政工作者及教学人员有必要正视并进一步研究如何克服合作中会碰到的难题,根据不同的情况,从机构层面、文化层面或两者结合的角度进行路径探讨。机构层面包括组织分工、专业化工作、职能重心等角度,学生工作专员和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制度化的工作环境中合理进行组织分工,使得学生工作者的新生学业指导更具专业化,学术指导专员亦能融入新生教育的学生事务工作中。文化层面包括风格、语言、价值观、期望值等,以优秀学生的培养为共同价值观,在更广泛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有效的文化对话。此外通过将机构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有效结合以消除融合障碍是更有效的方式。
4.3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融合应创造对话环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创造一个能促进新生教育中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合作顺利实现的环境亦是一个关键步骤。可以推动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融合的七个环境条件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对学生成功的共同承诺;重视无接缝学习的制度化哲学;共同的语言;共同认识与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政策与实践方法;信息的收集与使用;高层管理者强有力的领导与承诺;坚持致力于鼓励学生从学习机会中获益[4]。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需创造的合作环境也不同。高校应以学生的培养和成功为终极目标,以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为载体,在学校顶层设计的统一指导下,鼓励新生在入学之初即抓住各种机会获益,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创设中,我们的思政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工作才能有效融合,实现新生教育中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真正融合,继而使得新生教育中的学业适应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 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对自我概念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21-23.
[2] 屈林岩,王向红.美国大学学习指导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8):100-105.
[3] 庆承松,张勇.美国高校新生教育发展及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91-95.
[4] 丰蓓.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的新发展——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J].复旦教育论坛,2006(2):81-85.
(责任校对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35
20160120
沙炜娟(1988-),女,江苏海门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学、书院制探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6)08-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