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认定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经济困难学生家访调研的实证分析
2016-04-14彭益全吴彦宁赵士海郑青松包小萍
彭益全,吴彦宁,赵士海,郑青松,包小萍
(南京农业大学 a.学生工作处;b.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高校贫困生认定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经济困难学生家访调研的实证分析
彭益全a,吴彦宁a,赵士海a,郑青松b,包小萍a
(南京农业大学 a.学生工作处;b.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以某高校西部、苏北地区的贫困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家访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复核和相关调研工作,在现有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基础上,将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与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结合起来,分析目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制定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优化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工作机制。
贫困生认定;对策;家访;资助
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努力方向。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好农村和贫困家庭孩子教育问题[1]。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2015年,《关于联合开展高校学生资助情况调查与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复核,并抽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实地复核。
1 贫困生认定工作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家庭所在地开出的“贫困证明”以及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这样看似合理有效,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如今,大学生的生源地分布比较分散,高校不可能对每一个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认定,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2],甚至存在学生为得到资助而夸大自身贫困程度、伪造“贫困证明”等现象,老师很难对所有学生逐一核实,可能会助长不诚信、自私心理,使真正的贫困生不仅在经济问题上得不到好转,心理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创伤。贫困生认定的依据是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的证明,又因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因此,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实地家访工作,将贫困生认定工作与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结合起来,发现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和工作体系,对于改善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贫困生家访工作情况
为切实宣传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江苏某高校持续开展贫困生家访调研工作。2015年,资助工作人员及学院辅导员赴重庆、四川绵阳等西部城市,以及宿迁、连云港等苏北所辖区县的部分贫困生家庭进行了实地家访,全年共走访3省(市)44个区县的贫困生家庭72户。
家访对象以农村贫困生为主,其中特殊困难的学生为50人,占比69.4%。这些学生在本学年均已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总金额超过4 000元的学生为35人,占比达48.61%。通过实地家访,考察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从而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2.1工作调研及政策宣传
通过实地与受访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调研学生及家长对国家、学校及学院相关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重点对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体系进行宣传,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励志勤学,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更多资助。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和家长对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学校资助工作的了解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对所获奖、助学金项目有所了解,但对全校资助政策熟悉或较了解的学生和家长只有25%,部分学生和家长表达了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的意愿。因此,工作人员在家访过程中加强了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2.2经济困难家庭情况复核
家访对象绝大多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苏北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经济情况相对落后。通过实地考察贫困学生家庭成员组成、文化程度、住房条件、收入来源等实际情况,同时了解家庭遭受意外等情况,对所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进行复核,为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提供真实依据和有效参考标准。
家访对象中,低保家庭有7户,单亲抚养的有5人。家庭人均年收入0.3万元以下的22人,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56人。多数家庭住址远离城市中心,甚至地处偏远山村,从居住条件来看,农村家庭的房屋较为破旧、家具简陋,城镇家庭的房屋装修简单、电器和家具较陈旧。整体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困难等级认定结果一致。
2.3家访调研结果分析
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可分为几类,大多数家庭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无稳定工作、收入低,其次是家中有人患病,无劳动能力且需长期治疗,费用支出较高。此外,家里有零收入的老人需要赡养、上学子女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等也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合计比例约50%。超过2/3的贫困家庭,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由2个或多个共同组成。
部分家庭遭受了对家庭经济影响较大的意外情况,31户家庭发生意外事件共36项次。其中,出现家人去世、伤残情况的18户,遭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11户,其他意外情况主要有突发事故、下岗、投资失败等。这些突发性事件均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甚至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举措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反映了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在更深远意义上,贫困生认定及其资助工作的现实表现,会从一个侧面影响高校学生对真实、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的认同。所以,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工作的价值意义不容小觑[3]。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于有效合理公正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3.1加强资助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化认定体系
3.1.1完善贫困生认定办法,提供制度保障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应明确认定流程、细化标准,制订和完善学生经济状况认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结合教育部、教育厅等指导性意见,以及在实地家访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围绕学生户口类型、生源地、父母职业等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家庭收支情况等指标,将认定过程中的语言描述因素用直观的数据进行表达,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综合评价体系。3.1.2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确保政策落实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校园民生工程,需要建设一支由校级资助工作人员、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等组成的资助工作队伍。资助工作人员要在思想上重视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同时不断学习、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和健全符合学校和院系实际情况的资助育人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加强与学生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沟通等途径,获得来自生源地真实准确的意见。此外,建立贫困生认定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归口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监控与约束力。
3.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资助内涵式发展
3.2.1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提高自主申报准确度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诚信教育宣传力度,以资助诚信教育为主体,组织开展主题征文、毕业生诚信还贷宣传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提高诚信意识,培育诚信品质,构建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传递青春正能量。在全校范围内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了解诚信的内涵与意义,并在贫困生认定和各类资助项目的申报过程中,确保诚信填写,不虚构、不夸大。并借助资助社团等平台,探索资助育人的路径,实现以资助育人效果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3.2.2强化励志与感恩教育,挖掘资助育人功能
感恩实践教育活动强调大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要求大学生把感恩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感恩教育的切身体验。励志教育长效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将物质资助与感恩励志教育充分结合,才能实现高效育人的目标[4]。学校积极开展励志感恩教育,将优秀贫困生事迹材料汇编成册予以表彰宣传,树立典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励志勤学的氛围。学校大力推进受助学生感恩教育,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工作。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3.3积极探索参与式资助,推动阳光资助工程
3.3.1探索参与式资助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参与式资助是以新时期教育发展为背景,以提高学生资助质量为核心,以资助项目管理为手段,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来推动实施的资助管理新模式[5]。通过加大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让学生能全面了解贫困生资助的程序、方式和标准,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中,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学生资助工作应坚持阳光操作,在各类资助项目评定审议过程中,重视民主评议,严格执行公示制度,使广大师生不仅可以获知可见的资助结果,同时对资助工作的过程也能有所了解。
3.3.2贫困生库动态化信息管理,确保认定结果精准率
为确保资助工作的持续性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往往是一个基本保持稳定的信息库,但学生在读期间,可能存在少部分学生家庭因突发事件而使家庭经济状况产生较大变化的情况。因此,学校的贫困学生信息库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同时,可以实行动态化管理模式,以保证因突发事件而致贫的学生及时入库。例如,在每学年或学期初进行贫困生认定审核工作,在原来贫困学生信息库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申报材料、师生对学生的评议以及实地家访收集的信息等,重新确立贫困生库。重点关注调整出库、入库和贫困等级有所调整的学生,调研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情况,并建立家校联络机制,确保每一名贫困学生获得相应的资助。
4 总结与展望
在目前的家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学生家庭地处偏远地区,家访存在因地理位置或语言沟通造成的困难。而且学生家庭住址分布较广,选择便利抽样法的形式,不能完全体现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开展家访工作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家庭成员基本信息,确认具体地址及行程路线等。并结合家访情况,归纳汇总,及时将家访结果反馈给学院,为后续资助工作及再认定工作提供参考,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准率。
开展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研究,探究促进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对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对于高校探索解决资助金额与家庭经济情况不对等的举措,拓展资助育人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翟振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09-10(7).
[2] 陈健,梁思影.高校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评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1):24-27.
[3] 何倩.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3):21-23.
[4] 范亚丽,刘晓娟.感恩励志教育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3(16):73,75.
[5] 马骥,李坚,洪振华.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对策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9-104.
(责任校对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34
20160410
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X20150116)
彭益全(1987-),男,湖南娄底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0
A
1674-5884(2016)08-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