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研究
2016-04-14刘伟万格格陈文婕刘大勇谢敏
刘伟,万格格,陈文婕,刘大勇,谢敏
(1.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湘潭市风车坪学校,湖南 湘潭 411100)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研究
刘伟1,万格格1,陈文婕1,刘大勇2,谢敏2
(1.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湘潭市风车坪学校,湖南 湘潭 411100)
体育教化作用的渐渐加强,使得基础教育面临重任。实践中发现,小学体育课程在改革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体育更多的教化作用及功能的多元化,忽视了对小学生人格、品德的培养,致使体育较大层面上形成了缺失缺位教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新课标》)对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加以明确,除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外,还提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符合现今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的变化,对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有推进作用。
新课标;体育课程;小学
1 2011版《新课标》与2001版的对比研究
1.1课程性质与特征的比较
2011版《新课标》增加了对青少年体质问题的描述,注重锻炼人数及素质的提高,去掉对“课程价值”的描述,增加对“课程性质”的说明。从性质和特征上看,在2001年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健身性,同时充分阐述“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
1.2领域划分的比较
2011版《新课标》的领域划分在2001版“五个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具体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与社会适应”4个方面,更加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内容,具体细化到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并强调小学阶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习重点。
1.3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比较
2001版体育课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主要围绕课程目标、领域、水平、内容阶段阐述,将课程目标和领域目标归为一部分,内容标准和水平目标归为另一部分,两者分散而言。而2011版从课程目标、全面目标、水平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来说,将目标和内容趋向一致,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内容,在内容中体现领域和水平目标。
1.4评价对象的比较
2001版体育课标课程评价包括: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不同的是2011版《新课标》的学习评价倡导以多元的内容、多元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级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和教师更好的“教”。
2 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借鉴
2.1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在本质上包括4个问题:学校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为达到这些教育目的,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怎样有效组织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1]。泰勒原理首先将目的和问题确定下来,最后出现的才是评论问题,这样的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过程才更符合实际,先将教学目标进行描述,然后才对课程目标是否能得到实现作出评价,这也是我国当前的体育课程设计中基于2011版《新课标》的最好体现。
2.2逆向设计模式
逆向设计模式是指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先提出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计,重视教学过程,最后反思是否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与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教材、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学生能更好的学,教师也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
这种逆向模式吻合泰勒原理的4个问题,将它们归纳到一个不同的层次上,在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课程。
3 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的课程模式
3.1设计背景
湘潭市雨湖区风车坪学校创建于1957年,地处湘潭市商贸繁华的解放南路,是一所城市型的小学,学生大多数是城市的,学校设有寄宿班,学校以“立足基础,全面育人”为办学理念,以“创特色,争一流”为办学目标,极力推行教育创新和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形成了科技创新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一系列的特色教育。学校以科研为主导,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在创新人才与知识产权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2水平一(1~2年级)体育课程设计
3.2.1设计思路
一是身体素质特征: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其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 cm,体重增加约2~3 kg,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骨骼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小。
二是心理素质特征:爱说爱动,兴奋性水平较高,兴趣十分广泛,几乎所有体育活动都喜欢,但自制力较差,注意不够稳定、不宜持久,一般持续20~30 min,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较差,但对异性合作无抵触情绪,此阶段学生集体意识开始形成,特别愿意选择合得来的同学组成一组练习[2]。
3.2.2总体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使学生了解常规要求建立体育意识,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运动技能:掌握各项基本技术的教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跑、跳、投、攀爬等各项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知道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户外运动的能力。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将游戏融入每堂体育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敏捷以及团结协作、服从的精神。
3.2.3设计内容
首先,利用反方向口令游戏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违反规则的处罚方式和以往与教科书上罚做俯卧撑形式不一样,我选择让学生只是站在集体中间,大声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爱好,然后让他们喊班级口号:我爱××班。在教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旁敲侧击地提醒学生:我们是处于一个集体之中,大家是一个团体,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1)让学生知道和了解跑步、篮球、游泳、仰卧起坐、蛙跳、滚翻等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的名称或动作术语。
2)通过设计一些体育项目教会学生翻、滚、爬、走、跳、投、抛、接、挥击、攀、钻等基本身体活动动作。
3)游戏——搬运工:将1~20的数字放在地上,当指挥者说出“火警电话、急救电话、报警电话”等等之类的口令,学生听从指挥者的口令找到相应的数字并在指定地点排列出来,而且能准确说出数字的含义,以游戏时间短而准确的队伍获胜。以此在体育活动中给学生传播安全知识,将学与游戏相结合。
4)游戏——跳皮筋追人:把一根长皮筋的两头打结,由4人扯成长方形,把游戏者分成人数相等的4组,每组排头各站皮筋的一边,发令后赶快用左右脚各跳一次皮筋,再按顺时针方向跑到下一边皮筋处钩跳,并力争动作迅速追拍前一任,一旦拍到就可为本组得1分,接着轮换各组下一任继续进行,最后以得分多的组获胜。此游戏适合小学低年级,旨在鼓励游戏者关心集体争取荣誉,在游戏中体验跳得好、跑得快的感觉。
5)心理游戏——缩小包围圈:让每个队员把胳膊搭在相邻同伴的肩膀上围成一圈,这项游戏的任务是大家要一起向圆心迈3大步,同时保持大家的圆圈不被破坏[3]。这个游戏任务最后根本不可能完成,纯粹是让学生放松心情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很多乐趣,活跃课堂气氛。
授课方式: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
课时安排:16周,一周4次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练习法
3.2.4课程评价
个人学习评价:学生在完成该门课程之后,对自己所学课程进行评价和教师根据学生自评情况给出综合性的评价,得到的综合性评价成绩即为学生学习成绩的终结性评价。个人评价以表格形式呈现,表格采用A.B.C.D(由高到低)4个等级进行评价。
个人成长记录袋:个人成长记录袋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具体内容包括理论课和活动课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评价2个方面,学生评价情况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得出综合评价结果,每次理论课或活动课的评价结果,在每个期末时都会收到个人的成长记录袋中。
期末评语:期末评语主要包括教师的期望、同学的评语和自己的愿望。
3.3水平二(3~4年级)体育课程设计
3.3.1设计思路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前期,这时发展有2个明显特征:一是他们不再依赖于成年人,开始发展独立性,出现“自我指导”的正常愿望;二是和成年人的联系少了,愿意在同伴那里互相交往、交流。这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上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生理和心理掌握学生的一切,从教材性质出发,把注意力强的队形队列变化安排在课程的开始部分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把强度较大的项目放在课程的前半部分,有助于学生保持体力,把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放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有助于学生放松。
3.3.2总体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
运动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体操、游泳、韵律活动、舞蹈以及一些简单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技能。
身体健康:发展柔韧性、平衡能力,了解日常个人卫生健康知识和方法。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监督学生完成该阶段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合作、团结的集体意识。
3.3.3设计内容
1)引导课:《体育课的常规练习》、体育课常识以及奥林匹克相关知识
2)学习横队和纵队看齐、向左(右、后)转、立正、稍息、踏步、齐步走、站立、蹲下、仰卧、纵叉、横叉,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柔韧性和协调性。
3)学习30 m迎面接力、障碍跑接力、跳长绳、小篮球、单脚连续跳、投沙包往返接力等相关体育技能知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4)自编游戏——青蛙过河:教师扮“大青蛙”,学生们演“小青蛙”,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提示并模仿青蛙各种跳跃的动作,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各种跳跃动作的模仿,两两一组跳过“小河”回家。
5)游戏——障碍过关:游戏分为2个部分,中途设置两处障碍,一处障碍用单脚跳过,一处障碍用蛙跳跳过,通过第二处障碍之后迅速返回起点,与下一名队员击掌,继续进行游戏,直到该队所有队员全部通过并站好队伍之后游戏方能结束。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大胆说出游戏之后的心情,可通过现场口头描述也可以通过课后文字描述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授课方式: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
课时安排:16周,1周3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情绪激励法;游戏法;讲解法和练习法
3.3.4评价体系
个人学习评价:制定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体能、学习态度与行为、知识与技能、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情意表现等方面进行自评,或者制定学生情意反馈表,制作“我很高兴”“心情一般”“不太开心”3个情意垫子,让学生将自己的“心情彩条”粘贴到符合自己心情的情意垫子内,这样既能了解到学生对体育课的热忱程度,也能更好的表达学生对体育课的表现过程。
个人成长记录袋:个人成长记录袋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具体内容包括理论课和活动课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评价2个方面,学生评价情况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得出综合评价结果,每次理论课或活动课的评价结果,在每个期末时都会收到个人的成长记录袋中。
期末评语:期末评语主要包括教师的期望、同学的评语和自己的愿望。
3.4水平三(5~6年级)体育课程设计
3.4.1设计思路
身体素质特征:小学五、六年级,属于人体发育的少年时期,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既是发展敏感期也是关键发展时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心脏仍属于小学生的特点,脉搏频率较快,但心脏发育十分显著,已接近中学青春期的特点。因此,适当加大运动量,会使学生的心脏容积和心脏功能得到显著的发展。
心理素质特征:五、六年级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有很大提高,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25 min左右,上下肢协调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能注意重心的转换,男性女性的性别特点在课堂上有明显的表露,在与同学共同协作,学习竞技运动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动作时,仍喜欢趣味性、游乐性的游戏。在自我评价方面,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愿意摆理由讲道理,会对教师的行为提出批评意见,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对待会有不满的表现。
3.4.2总体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感受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运动技能:增加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了解,了解常见运动项目的动作名称和基本的健身价值。
身体健康: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知道其基本的构成,了解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初步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保健知识,塑造良好的身体体型和身体姿态。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区别对待不同运动能力和身体条件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坚强、拼搏的精神品质。
3.4.3设计内容
1)学习基本体操:队形与队列、徒手操、轻器械操,让学生充分融入体育课堂中,增强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
2)设计各种快速起动的跑、障碍跑、自然地形跑、跳竹竿、摸高跳、助跑起跳、急行跳高、投垒球、投实心球等项目,发展学生的跑、跳、投能力。
3)组织学生观看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竞技体育比赛,让学生写观后感,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展个人独特的风格。
4)开展有关青春发育期的座谈会,解决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根据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青春期。
5)跳跃游戏——跳“蚂蚱”:两人一组,面对面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左脚踝,组成一只“蚂蚱”,发令后,用侧跳的方式跳到终点,再迅速换成左手握住对方的右脚踝组成“小蚂蚱”跳回起点,先完成为胜。
6)对抗游戏——拔河:准备一条长绳,在长绳中间系红旗,将学生分成两组,听到口令后,双方开始对抗,哪方先将中点的红旗拔到自己的地盘中即为获胜方。
7)球类游戏——向后头顶传球:将游戏者分成2个纵队,每人相隔3 m,每队排头手持球面向大家,听到口令后,排头将球扔给下一位队员,接到球的队员用头将球向后传给下一位,依此类推,最后一名队员谁先用手接住球,用时最短,即为获胜方,依次排名。
授课方式: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
课时安排:16周,1周2次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情绪激励法;游戏法;讲解法和练习法
3.4.4评价体系
个人学习评价:学生在完成该门课程之后,对自己的学课程进行评价和教师根据学生自评情况给出综合性的评价,得到的综合性评价成绩即为学生学习成绩的终结性评价。
个人成长记录袋:个人成长记录袋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具体内容包括理论课和活动课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学生评价情况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得出综合评价结果,每次理论课或活动课的评价结果,在每个期末时都会收到个人的成长记录袋中。
期末评语:期末评语主要包括教师的期望、同学的评语和自己的愿望。
4 结语
本研究依照泰勒原理、逆向设计模式,并结合风车坪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的体育课程模式,该课程设计已在该校进行试运行;本研究的课程设计符合2011版《新课标》要求,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挖掘了学生的创新、自主、协作的学习精神。对比2001版课标,结合当前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的分析发现:2011版《新课标》更重教学过程评价更重学生主体作用;对课程性质、特征、领域划分、课程目标、评价对象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指向,为现阶段小学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有利依据。但由于该课标的实施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更详尽更适合学校自身的实施情况。
[1]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黄小红.小学1-3年级体育游戏设计组织5要5不要[J].运动,2011(28):54.
[3] 汪海霞.试述启发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23):117-118.
(责任校对晏小敏)
20160316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XJK012CZXX031);湘潭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创建研究”;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4B416);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S140081)
刘伟(1970- ),男,湖南茶陵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运动干预研究。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01
G807
A
1674-5884(2016)08-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