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风光无限 素养提升相得益彰

2016-04-14陈萍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3期

⌾陈萍萍

读写结合风光无限 素养提升相得益彰

⌾陈萍萍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历久弥新,行之有效,理应长期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弘扬光大。

读写结合;方法与途径;误区;原则与规律

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

在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文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把阅读教学与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模仿练笔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模仿在教学中的价值。“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

1.仿句式 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摹仿文中的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例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等;也可以摹仿文中写作手法,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仿顺序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课文《三峡之秋》一课的时间顺序清楚明了,从清晨、中午、黄昏、夜晚四个时间段,表现了三峡之美。教师可在教学文本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也可在同学们进行了秋游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3.仿结构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例如:《小镇的早晨》一课,语句优美,从安静、热闹、忙碌三个方面来表现小镇的景色优美、发展迅速,非常有特色,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学习,练习。首先,围绕中心句,指导学生赏析这一小节中的词句。有了对这一节的研读,学生轻而易举地感悟到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接着,为使学生在仿写练习中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进行表达,还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创设了情境。有了写法上的感悟,以及情境的体验,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园里的花,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写段练习,这样的仿写练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拓展练笔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

1.教材简略处的拓展补白 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和氏献璧》一文中,“卞和第二次献璧时,被砍去了右脚”,课文只有这一句话的交代,那么卞和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会是怎样?课文进行了留白,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拓展点,让学生去推其发展,展望结果,发现新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课文精彩处的改写升华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拓展。而改一改就是创新的基本方法。例如教学《葡萄沟》一课,针对文本中的素材,改人称、改题目、改文体都能激发学生写的热情。学完这一课,不再是介绍性的科学小品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让孩子以《我们新疆好地方》为题,以导游词的形式,改写文章。

3.语意未尽处的续写延伸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在学习了《夜莺之歌》后可以引导学生写《夜莺歌声再起时》;学习了《圆圆的沙粒》后可以写《沙粒珍珠本一家》等。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高度统一。

4.一言蔽之处的扩写品味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汉字中的成语以其高度凝练的概括性成为文本中的传神之笔,而抓住关键词进行扩写,无疑对于品味语文之精妙大有裨益。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在描写车夫的时候,写到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在最底层的车夫,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因此,可以就这一个词进行扩写,什么样的脸是饱经风霜的脸,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查找社会背景,开始扩写。从词到句,从句到篇,既理解了成语的意义和社会的黑暗,又体会到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宋代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种模仿创造,是写作技能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之路,因此,读写结合,当然应该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对这一理念做形而上的理解,形而下的操作,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匆忙仿写,积蓄储备不够。朱光潜在谈到自己学国文的体会时说“学古文别无奥诀,只要熟读范作多篇,在头脑里甚至在筋肉里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功夫,到时候下笔一摇,那些所谓‘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我们要特别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熟读”是“浸润”,但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读书往往是匆匆而过草草收场,文本中的“骨力”“神韵”根本还未能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就在浮光掠影的阅读基础上开始了模仿写作,结果只在皮毛上求形似,对写作能力的实际提高意义不大,又占用了宝贵的读书时间,阅读与写作不仅未能相互促进反而两败俱伤。

误区二:寻章摘句,整体感知不足。由于教学时间实际的限制,课堂上的读写结合的“写”一般不可能是完整的文章训练,于是文本段落或句子的仿写成了很多课堂的自然选择,应该说,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形成惯性形成模式,语文课就会成为寻章摘句的游戏,学生面对文本,不是在读书、感知,不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而是千方百计地孤立地在文中寻美点、找美句。这样的一种读写结合法,难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难于培养学生写作的整体架构能力

误区三:随意结合,目标游移不定。写作教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目标的模糊和游移。教师不清楚学生终身发展最需要的基本写作能力是什么,反映在读写结合上,就是读到什么模仿什么,结果耗散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实际上,从现代语言学对语言学习的层次的分类来看,课本选文大多为精粹语言与目标语言,是远远高于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的精品语言,它们是为学生奠定文化精神与语言神韵根底的,是学生难以直接仿效的,而且,就学生的终身的需要来看,正如叶圣陶所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文章,而且非要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大量的课本选文的文学的高端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的。因此,读写结合“读”的应该是相当或略高于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的“伙伴语言”,“写”的应该是平实地、有效地表达的东西,应该是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看法和描述自己的生活的东西。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我们今天的“读写结合”应该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走出急功近利浮躁片面的误区,遵循读写结合的规律和原则,从而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丁有宽同志,长期以来从事读写结合的实验研究。他在“读为基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课题研究中,深入研究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相机地进行写作教学,又研究了通过写作训练如何进一步巩固阅读的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总结了读写结合的七条对应规律:

从读学解题,作文对应练审题和拟题;

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对应练怎样表现中心;

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对应练拟写作提纲;

从读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对应练怎样安排详略;

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对应练怎样突出中心;

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对应练怎样遣词造句;

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对应练观察方法。

他总结出的这七条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揭示了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对我们探讨读写结合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有利于写作,写作也需要阅读。只要我们教会学生在“万卷书”中不倦遨游,在“笔墨”之中辛勤耕耘,就一定会建好“读写结合”这座大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毓新,一体化读写训练.甘肃教育出版社.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4

[4]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1

甘肃张掖市甘州区金安苑学校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