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
2016-04-14苏冠英
苏冠英
河南睢县中医院 睢县 476900
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
苏冠英
河南睢县中医院睢县476900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4—2015-04间收治的81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0)。2组均应用尿激酶继续溶栓,观察组发病至溶栓时间<6 h内,对照组6~9 h内,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预后有一定影响, 6 h内溶栓可缩小脑梗死面积,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有效缓解脑梗死症状。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
脑梗死由脑组织区域供血障碍致缺血、坏死而导致[1]。脑梗死急性期梗死区在1~3 h内光镜下仅见少部分神经细胞和血管间隙变宽。梗死区的核心部分在3~6 h内已坏死难逆转,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该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2],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选择我院2013-04—2015-04间收治81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纳入标准(1)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所制定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具有可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2)发病到入院间隔时间不超过12 h;(3)首次发病;(4)年龄18~24岁;(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合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疾病者;(3)肿瘤患者;(4)近期有过大手术、颅脑外伤、心肌梗死病史者;(5)对溶栓治疗药物过敏者;(6)妊娠与哺乳期女性;(7)CT检查发现高密度病灶(出血)者;(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25分者。
1.1.2分组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0)。观察组男女比例24:17,年龄48~73岁,平均57.72岁。对照组男女比例21:19,年龄44~76岁,平均57.90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均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50万IU尿激酶加入到40 mL的0.9%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之后将100万IU尿激酶加入到100 mL的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时间30 min。24 h后进行CT复查,无出血者口服阿司匹林,0.6 g/次、2次/d。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连续应用10 d。观察组溶栓时间为发病6 h内,对照组在6~9 h内。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比较2组疗效,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NIHSS,治疗后NIHSS下降91%~100%为痊愈,下降46%~90%为显效,下降18%~45%为有效,下降不足17%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n×100%。对2组进行6个月随访,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预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0~2分,致残:3~5分,死亡:6分。比较2组预后良好率。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2组预后的比较观察组14例致残,1例死亡,预后良好率63.4%(26/40),对照组20例致残,4例死亡,预后良好率40.0%(16/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多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血栓形成,血管被阻塞引起脑局部血液中断,相应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神经元发生不可逆坏死引起神经功能缺损[3]。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具有较好疗效[4],但溶栓方案及时机依然存在争议。尿激酶为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从人尿液中提取,可促使纤溶酶原向纤溶酶转变,进而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及血液循环中纤维蛋白原[5-6],达到溶栓目的,恢复脑血液循环,改善缺血区域血流动力学,利于灌注不足区域血流的恢复,其所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也因此减轻,预后得到改善。大量临床研究均显示[7-8],发病后3~9 h为理想溶栓时间。为进一步明确精确溶栓时间,我们将这一时间段再次细分为3~6 h及6~9 h。结果显示,3~6 h内采取溶栓效果更佳,预后也更好,其原因在于脑梗死6 h以后,脑细胞长时间缺氧而坏死,此时溶栓可能导致再灌注损伤而引起出血风险。因而对脑梗死患者而言,6 h内予以溶栓治疗更为有利[9]。此外,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有效阻断病变反应并抑制血小板聚集[10],为患者康复进一步创造良好条件。
4参考文献
[1]李庆安,方明.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比较[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30(1):47-49.
[2]施志杰.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34):51-52.
[3]刘勇林,陈仰昆,肖卫民,等.DRAGON评分在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34(13):2 043-2 045.
[4]李欣,李雯,刘凌云,等.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 287-3 288.
[5]尹航,张佩兰.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疗效评价[J].河北医药,2015,12(7):997-999.
[6]陈娟,白青科,赵振国,等.不同时间窗脑梗死溶栓后颅内出血及对预后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5):74-77,84.
[7]陈丽霞,王宁,张荟雪,等.急诊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9):790-792.
[8]张荟雪,王宁,陈丽霞,等.急性脑梗死拓展时间窗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2,46(2):150-152,156.
[9]陈其元,严严,王建明,等.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5):91-92.
[10]倪芳,张生彬.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国现代医 学杂志,2010,20(13):2 027-2 030.
(收稿2015-10-29)
【中图分类号】R74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1-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