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对公共场所利用的影响因素
2016-04-14孙翠翠张瑞丽李慧娟
孙翠翠 张瑞丽 李慧娟 魏 萌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护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老年人对公共场所利用的影响因素
孙翠翠张瑞丽李慧娟魏萌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护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1)
〔摘要〕目的调查老年人经常利用的公共场所及老年人反映公共场所中存在的问题。方法调查老年人219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结果老年人利用较多的公共场所为公园、广场、药店、超市和银行;公共场所自身条件、老年人身心需要是其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年人反映公共场所存在的问题有卫生间数量甚少、寻找困难,避雨场所少,公共座椅数量少、位置设置不合理,道路质量差,夜晚照明不充分。结论老年人利用的公共场所与其生活和活动密切相关;公共场所中设施对老年人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重视老年人利用的公共场所及改善场所中设施对增加老年人外出活动、促进积极老龄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公共场所;公共设施
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外出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公共场所,本研究旨在调查老年人外出经常利用的公共场所,总结老年人利用公共场所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目的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2年6~9月在石家庄市社区、公园等场所选取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认知正常、沟通交流无障碍的常住老年人219人,其中男81人,女138人;年龄65~90〔平均(73.78±5.673)〕岁;文化程度中小学及以下者为46.1%,初中35.2%,高中或中专13.2%,大专及以上5.5%;居住安排中与配偶同住者占47.5%,与子女同住和独居者分别占45.7%和6.8%;慢性病患病状况中无慢性病者50人,有慢性病者169人。
1.2研究工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在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预调查及多次讨论、修改完善制定而成。调查问卷包括老年人一般资料、老年人公共场所利用情况(利用频率及利用原因)及开放式问题(您所利用的公共场所存在问题)三部分。
1.3资料收集所有调查问卷均由研究者本人面对面收集,首先向老年人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再进行调查。调查者向老年人逐条询问问卷的内容,确定老年人理解并做出反馈后,代行填写在调查问卷上,问卷当场完成并收回。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97.33%)。
2结果
2.1老年人公共场所的利用频率老年人利用较多的公共场所为公园、广场、药店、超市和银行。见表1。
2.2老年人利用公共场所的影响因素见表2。
2.3老年人反映公共场所中存在的问题老年人反映公共场所中最多的问题是公共卫生间数量甚少,寻找困难(169人),其他问题依次是室外避雨场所少(116人)、公共座椅数量少,位置设置不合理(110人)、道路质量差,防滑性差(61人)和夜晚照明差(22人)。
表1 老年人公共场所利用频率〔n(%),n=219〕
表2 老年人利用公共场所的影响因素
3讨论
研究报道老年人多在公园、广场等人流较集中的地方活动〔1,2〕。环境好是老年人前往该地的主要原因,年龄越大,老年人越关注自身的健康,躯体活动能够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在环境优美的场所中躯体活动更有助于促进其身心愉悦,而公园就是人们进行躯体活动非常重要的资源和场所〔3〕。其次老年人选择在距离家近的地方活动,王莉莉〔4〕的研究也证实老年人喜欢在住所附近的地方活动。Cohen等〔3〕对洛杉矶的研究显示靠近公园居住与躯体活动和公园利用之间显著相关,并且研究也指出公园的数量和位置不能满足需求。研究显示老年人对离家距离的要求最高,意见最一致,他们对附近区域的环境熟悉,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活动〔5〕,老年人年龄越大,活动时就近心理越强烈,过远的距离会感到疲劳,独自离家太远缺乏安全感〔6〕。由此可见,公园作为小区的配套设施,对维持老年人的健康活动及社交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老年活动中心具有娱乐、健身、学习、交流、康复等功能,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Kim等〔7〕研究指出参与老年活动中心的各项活动能够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利用老年活动中心者具有较高的身体功能、活力及较好的心理状态,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此次调查多数老年人从不利用老年活动中心,这与社区内没有设置老年活动中心有关,通过交谈了解到大部分老年人对中心设置有较高的愿望,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这样的场所,为他们提供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部分老年人对中心内设置的以非肢体运动为主的项目(如麻将、扑克、象棋等)不感兴趣,而更愿意到室外环境中(如公园)散步与活动。有些活动中心对老年人利用有限制(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人利用超市、商场、便利店的目的是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满足生活需要,其中超市利用频率相对较高,超市具有品种多、种类全、明码标价、定期促销、一次性结账等特点,这些特点能够满足老年人计划消费的需求,因而能够吸引老年人前往购物。老年人不利用的原因在于购物有家人代劳或身体限制。老年人年龄大,身体活动不方便,购物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和时间,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过低,老年人身体接受不了过冷的刺激,室内地面太过光滑、走路不安全、人流量大、休息场所少。因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超市、商场等商业机构不仅要供应老年人商品,还应在购物环境上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在安全性及为其提供更多中途休息场所上给予重视,让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独立地利用社会资源,扩大生活范围,减少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感及对子女的依赖,生活独立性高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自信,也是建立积极晚年生活的基础。
菜市场总体利用率仅为10%,但全部是经常利用者。菜市场具有需讨价还价、反复计算、环境脏乱等特点,因此,利用人数少。少数老年人利用频率高的原因是市场上的物品新鲜,尤其是蔬菜类,价格实惠,并且市场距离家近,利用方便。
老年人利用银行、邮局的目的是领取养老金,不利用的原因是不需要办理相应的业务或业务有子女代办,因此,这些场所的利用与老年人以往的工作和经济状况有关。
药店是老年人经常利用的场所,此次调查有75%以上老年人都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身体状况,老年人常到药店自行购买药物,而不使用处方药。医院利用频率较低,这也与老年人不去医院看病,自行购买药物或认为医院手续麻烦、等候时间较长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的研究〔8~11〕结果不同,可能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及生活情趣上存在差异。Valdemarsson等〔8〕对瑞典的研究显示百货公司、药店、邮局、银行和制造厂是受老年人欢迎、利用频率较高的场所;咖啡厅和文化机构是少部分人利用频率较高的场所。Michael等〔9〕和King等〔10〕对美国的研究显示较受老年人欢迎的场所有邮局、药店、饭店、银行、杂货店和商场。Wang等〔11〕在休斯顿的研究中老年人的散步目的地包括邮局、银行、药店、商场、零售店、超市、食品店、饭店等场所,与年轻人相比,药店、宗教机构更受老年人欢迎。
卫生间是公共场所必备设施之一,其数量缺乏是老年人反映最突出的问题,特别在公路边、街道上卫生间严重缺乏。由于数量少,寻找困难,可能使得部分老年人,尤其是男性老年人减少了外出活动,男性患前列腺炎的比例较高,容易出现尿频、尿急的现象,因此,对卫生间需求较高。有时老年人外出不得不利用机关单位的卫生间。此外,由于卫生间数量缺乏、便利性差,还导致一部分人随处小便,给城市的环保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国外也有相应的报道,如Day〔12〕的研究指出,公共卫生间能够使长时间在外活动的老年人感到更加方便和放心,但同时他们也指出提供的卫生间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Smith〔13〕对英国的研究也报道公共卫生间数量较少,并且公众对卫生间的关注也甚少。老年人反映室外的避雨场所少,公园、广场人流较为集中,现有的凉亭空间较小,所能容纳的人数有限,部分凉亭顶部露天,无法遮雨,因此,凉亭的设计还应注意美观与实用相结合。公共座椅在城市环境中是最常见及基本的设施,设置座椅的地方自然成为人前往、逗留、聚会的场所。本调查与王江萍〔14〕和王怡婷〔15〕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老年人活动较多、聚集较多的地方座椅严重缺乏,有些公园内老年人只能坐在树池边缘或花池边缘的石头上,部分座椅没有设在树荫下,夏季利用率低。由于座椅少,还导致出现老年人争抢座椅、闹矛盾的现象。老年人患关节炎、腰椎疾病的比例较高,这些疾病影响其活动耐力,他们在活动中途需要利用座椅休息。Day〔12〕对苏格兰的研究也指出老年人外出行走中途没有座椅休息,造成诸多不便。老年人反映室内的公共座椅数量也甚少,尤其在商场和超市内座椅严重缺乏,商场内没有供休息的座椅或有些座椅必须消费才能利用。杨西文〔16〕对西安的研究也指出商场或超市内座椅缺乏,超市的座椅都设在自选购物区外或结款台外,要想休息不得不终止购物。道路的质量对老年人活动有影响,质量好的道路对老年人活动有积极意义〔17〕,质量较差的道路会增加老年人的行走困难,限制其外出活动〔18〕,本次调查老年人反映道路有裂缝,高低不平,松动的砖块容易导致行人跌倒,下雨天气砖下积水对行走造成麻烦。Valdemarsson等〔8〕的研究指出石头路面容易导致老年人跌倒,卡住轮椅,不规则的路面妨碍拄拐杖老年人的通行。尤黎明等〔19〕研究也指出地面潮湿和不平坦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大理石路面对老年人而言安全隐患更大,他们反映此种路面容易损坏、实用性差、太过光滑,特别是雨雪天气行走极不安全,老年人非常关注自身的安全,他们害怕跌倒受伤,必须小心谨慎行走,而不得已时要绕开行走。部分老年人反映夜晚照明不充分,特别在小区内,昏暗的灯光再加上老年人视力、识别能力的下降很容易出现意外,这也是老年人晚上较少外出活动的原因,国外有研究也报道过相同的问题〔17,20〕。
4参考文献
1罗贵新,闫常鑫.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环境的探究〔C〕.长沙: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2005:28-31.
2傅桦,赵丽娟.北京地区老年人口日常活动的时空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30(6):48-51.
3Cohen DA,Mckenzie TL,Sehgal A,etal.Contribution of public parks to physical activity〔J〕.Am J Pub Health,2007;97:509-14.
4王莉莉.中国老年人闲暇活动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1;3(32):35-42.
5周尚意,梁红梅,李亮.“室外桃源”就在家门口——对城市老年人户外公共活动场所的调查〔J〕.中国社会保健,2002;5(5):42-3.
6张运吉,林永吉.公园利用中老年人个人属性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5(5):21-6.
7Kim HS,Harada K,Miyashita M,etal.Use of senior center and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Korean older adults〔J〕.J Prevent Med Pub Health,2011;44(4):149-56.
8Valdemarsson M,Jernryd E,Iwarsson S.Preferences and frequencies of visits to public facilities in old age-a pilot study in a Swedish town center〔J〕.Arch Gerontol Geriat,2005;40(1):15-28.
9Michael YL,Green MK,Farquhar SA.Neighborhood design and active aging〔J〕.Health Place,2006;12(4):734-40.
10King CW,Brach SJ,Belle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nience of destinations and walking levels in older women〔J〕.Am J Health Promot,2003;18(1):74-82.
11Wang Z,Lee C.Site an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for walking among older adults〔J〕.Health Place,2010;16:1268-79.
12Day R.Local environments and older people's health:dimensions from a comparative qualitative study in Scotland〔J〕.Health Place,2008;14(2):299-312.
13Smith RS.Public toilets down the drain? Why privies are a public health concern〔J〕.Pub Health,2010;124(11):613-6.
14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07.
15王怡婷.都市居民对邻里公共设施使用后评估之研究——以桃园市东埔里为例〔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2000.
16杨西文.老年宜居型城市环境探析-以西安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9;(8):44-8.
17Clarke P,Ela RN.Environments for healthy ageing:a critical review〔J〕.Maturitas,2009;64:14-9.
18Clarke P,Ailshire JA,Bader M.Mobility disability and the urban built environment〔J〕.Am J Epidemiol,2008;168(5):506-13.
19尤黎明,张美芬,张军,等.与老年人跌倒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6):403-5.
20Corseuil MW,Schneider IC,Silva DS,etal.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obstacles to commu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Brazilian elderly〔J〕.Prevent Med,2011;53(4-5):289-92.
〔2015-02-13修回〕
(编辑杜娟)
〔中图分类号〕T597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5-1205-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5.083
通讯作者:张瑞丽(1966-),女,硕士生导师,主任护师,主要从事老年护理学研究。
第一作者:孙翠翠(1985-),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老年护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