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2016-04-13彭敏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道德初中语文课文

⌾彭敏

(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中学 337200)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彭敏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一部分学生身上产生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道德问题,比如不关心集体,不关心父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想,物质上攀比等等。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需要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学校教育,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道德精髓,正是由于语文学科自身具有的特点,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可以推进得更加顺利。

素材优势;情感体验;升华德道

初中语文教育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之外,更深一步的教育意义则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语文课文作者的价值观念和文学修养。将这种深层的语文教育价值和意义与德育工作进行完美结合,这是确保语文教育中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道德素材优势

在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础上,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所选篇目中字里行间都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课文中无论是文言文、小说还是散文,其中所反映的人生信念、生活哲理、崇高理想、道德情操等,无不蕴涵了语文学科中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教材所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积极向上的作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听说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和完善。所以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

1.在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中进行引导作品中隐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应该在讲解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具象化,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熏陶。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芦花荡》,作者通过描述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表现我国人民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讲解此文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中,了解抗日时期我国人民为了民族解放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英雄身上的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的,其中《散步》这篇书写温暖亲情的文章就蕴涵了许多德育因素。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温暖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亲情,从而引起学生对亲情的深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整个世界”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整个世界”中的“人、事、情”,最后引导学生寻找“家庭幸福秘诀”。通过解读课文,学生从正面感受家庭的和美与珍贵,懂得亲人之间应相互理解与尊重。

2.在作家的人格魅力中进行引导教材中选用了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他们具有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可以在讲解文章的同时,引导学生透过作品来品读作家身上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和教师一起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比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中,作者虽然被贬,路途坎坷,但是他眼中的月却是那么美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由此可见作者是旷达之人。教师在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作者即使在逆境中也时刻保有旷达的心态和淡泊一切的人生态度。在学生欣赏这些名句名篇的同时,使学生对作家身上的道德品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创设课堂情境,加深学生爱国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是实施德育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可通过语言、音乐、图画等媒介为学生创设适应教材教学内容的情境,因为情境不仅是发生事件的环境,还是人物活动的场景,也是人物行为的依托,是呈现人物情感的方式。所以情感体验只能在情境里展开,需要教师首先深入文本血肉,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逐渐将文本情感内化成思想情感,再为学生适当展现。例如,在《最后一课》的课堂里,由于该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爱国情感体验。但此时学生并没有在历史学科里学习抗日战争的知识,爱国情感较肤浅,加上课文的背景是法国,对学生而言较陌生,德育的实施面临难度,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克服时空的课堂情境。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首先问学生是否看过抗战剧,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接着,教师需刻意提醒学生:抗日战争是异常艰苦的,并不是电视剧里演的抗战英雄们那样能轻易战胜日本侵略者。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用一分钟时间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暴行进行联想,学生慢慢沉默,课堂氛围变得肃穆、沉静,爱憎情感慢慢滋生。此时,教师对学生说道:同学们,如果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的家园已被侵略者攻占,这是我们最后一堂语文课,因为明天学校就要统一教日语课。学生变得更加静默,脸上流露出难过、愤怒的表情,教师此时顺其自然地引入课文,把文本内容与课堂情境联系起来。在整节课里,学生们变得很认真、积极,仿佛这就是他们最后一堂语文课。当然,这样的情境对学生而言相当残酷,需要教师适时把学生从悲痛中唤醒,给他们希望,使他们对爱国情感的体验更加深刻。同样,我们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课文时,也可采用此种课堂情境创设来培养和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语文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无论是语文教育工作还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不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但凡不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教育内容都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老师们要注意从语文教育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引起学生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和问题的关注,然后以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到道德教育理论和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具备的指导意义。

从我国初中生的年龄段分析,大部分学生都属于00后,他们对常规的宣传教育方式普遍心存反感情绪,这是需要执教人员注意的。在实际进行语文教育或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要认真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初中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场景、社会现象、情感经历、心理问题、生活习惯、道德习惯为主要素材,把道德观念融入到素材中发挥作用,推动道德教育的效果升华。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德育题材,切实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以品德的培养、情感的激发为中心,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中学 337200)

猜你喜欢

道德初中语文课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背课文的小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