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2016-04-13郑发友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消费者

⌾郑发友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六中学 553000)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郑发友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实践生活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里追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本真的意义,才能张显品德课堂的生命活力。

教学目标;激发情感;体验生活;引导成长

教师应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努力地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一、转变教育思想,建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变以往的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目标的做法。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侧重于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维护消费者权益是所有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更多的是消费者遭遇不公平交易,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已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和掌握一些运用法律维护自已作为消费者的权利的有效方法是《消费者的权益》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明确消费者怎样增强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了解消费维权的一般途径。(2)能力目标: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掌握维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会并掌握初步的社会调查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活中,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结合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进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是去了真正的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等。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如,在学习《认清基本国情》一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状况,并与现在的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课堂上再请学生看书本材料并结合了解到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存在的差距以及本地区人与人、村与村、乡与乡、县与县之间的差距,从而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围绕课堂内容,指导学生体验生活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只有回归生活的世界之中,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奏响体验之曲,才能增强其内在的认知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引领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才能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将教师传授的道德内容同化、顺化、内化为个体道德。

如,在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时,我让学生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模拟小品表演,开展“应如何礼貌交往”的大讨论等。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评价,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同。

四、根据课程特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学生实际灵活选用的活动形式。让学习、活动与应用沟通,从而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动中薛,在玩中学,从不同同角度强化学生的品德意识。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思想品德课程特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分析、感悟中将生活中一些良好的规范在意识中得到真正的内化,从而进一步指导自己的生活,引领学生的成长。

如,在学习《爱在屋檐下》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为自己付出的爱。学生们联想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为自己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焦急的神情,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和衷心的赞美……感受到了父母在在自己的成长中倾注的心血,自己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洒满了爸爸、妈妈辛勤的汗水,洒满了爸爸、妈妈深情的爱。这样,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到了父母之爱,触及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唤起了他们的情感,激发起他们践行道德的精神,使“孝敬父母”成为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一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是的生活课程。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六中学 553000)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生活化消费者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知识付费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