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教学空间 培植科学素养

2016-04-13鲍立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探究

⌾鲍立军

(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岩实验中学 318000)

拓展教学空间 培植科学素养

⌾鲍立军

本文简单介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立足于课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教学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大胆尝试,从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地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从而发挥能动,启动思维。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外继续主动探究,使课堂教学得当延伸,使教材内容更加深化。最终达到培植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空间;科学素养;问题;思考;尝试;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正逐步从重知识轻能力的落后观念中解放出来,不再只注视教师的教,只注重知识的学。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便被摆在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立足课堂强化渗透

1.立足课堂,联系实际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课堂,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书本,联系实际,还知识的本来面貌,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的地位。由于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大多内容来自实际。找到和实际相联系内容是很容易的,教学中只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合理安排有关内容,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就会慢慢用学到的知识,尝试解释有关问题。如:在进行《光的折射》一节教学中,引入放在杯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的例子,并作出光路图,讲解有关光的折射的知识,把本来看不到的光路通过实例展示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有时在看到清澈的池水时会踩空的现象。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发挥能动,启动思维 教师应善于开拓多条思维之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去思考和探究,这样才有话可说,有问题可研究。

(1)善待提问。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眼看,动脑想,动口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教材,质疑问难,发现、提出问题,以培养创造性想像力和批判意识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习惯。要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究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2)鼓励思考。由于应试教学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常常不放心,对学生爱护有加,但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是不利于学生独立成长。同样的问题,自己苦思后解决和别人帮助后解决,感受是大不一样。同理,如果在教学中经常把知识灌给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就可能失去兴趣。哪怕学生的解决方案不合理、不科学,教师也不要轻易指出,让他在多失败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进行探究《是什么吸引蝴蝶到花上去》这一活动时,不再是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猜测,鼓励学生多思考,提出多种猜测以及相应的验证方案,哪怕是不可行的方案、在探究过程中注定要被否定的猜测和注定要失败的方案。其实失败也是一种财富,也是学生在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步。更何况,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并不为了找出科学解决方案,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应如此。

(3)大胆尝试。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接触、学习科学,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动手,因为只有经过动手实验之后,才能验证想像和理论是否会变成现实。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只有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并从发现中得到快乐与兴奋。这种激动的心情才能激励学生进一步去探索、发现和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让学生去尝试各种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多想,多思,多做,寻找解决的方法,分析出现的现象,最后达到解决的目的。通过不断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教学为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才能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接触社会,关注科学

科学不一定就是书本上成型的知识。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和得到的经验都属于科学范畴。科学课也不仅要课堂上注意学生主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外继续主动探究,使课堂教学得当延伸,使教材内容更加深化。

1.开展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具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专心致志而且津津有味地去认识事物和现象,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顺利地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形成学生个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巩固和扩展课内教学的成果,对课内教学有促进作用,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如:在学习完《观察蜗牛》一节后,为了巩固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就引导学生模仿探究蜗牛习性的方法,组织进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等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师指导得当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开展智慧的翅膀,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鼓励、启示,诱发兴趣和灵感,产生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关注社会培养实践能力 如今的学生,不再满足老师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更多的学生则喜欢给他们自由探究机会的老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例如:根据课本知识,对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了解校园生态环境,评估这些植物对校园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改进校园绿化的建议,培养学生学习植物分类和检索这一科学方法以及以绘图方法表达事物的能力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知识的作用。

拓展科学教学空间,以科学的知识为桥梁,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对新鲜事物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思考和动脑筋。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有灵活的动手能力。享受探究的乐趣,让他们萌发对科学的兴趣,拥有成功的满足,珍惜生命,热爱自然。沟通课堂内外,才能使科学教学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岩实验中学 318000)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