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16-04-13何国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中学语文文学作品

⌾何国华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土高中学 730723)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何国华

语文是我国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是语文学科中的专业教学内容,培养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既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又是由素质教育对人的培养的全面性要求决定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文学逐渐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更需要在对我国学生的教育中注重文学素质的培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成为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文学件桑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总结分析了中学语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而对如何才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进和产性产生推动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文学鉴赏;培养策略;探究

文学,是人学,终极目标指向的是人的灵魂,其基本任务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它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为核心,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了悟人生等方面有着任何艺术力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文学鉴赏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感受、体验、感动、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精神活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就是在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文学作品的鉴赏其实包括很多方面,它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又高于理解,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东西,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还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题主旨进行鉴赏和评价,鉴赏是高层次的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当然要完成鉴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配合,培养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老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要完成鉴赏,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提高文学鉴赏,积累文学常识

文学作品本身是充满趣味性的,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也应该带着欣赏和乐趣去鉴赏,除了必要的阅读之外,老师还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知识和材料,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多到课外去补充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在生活中老师给学生阅读一些比较有名的文学作品、古籍名篇、现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对现代文学有自己深刻的体验和思考,通过阅读,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不断增强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同时辅之以必要的问答和讨论,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如,《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注意:《木兰辞》不属汉乐府民歌)课堂上可以简单地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填空问答的形式把内容掌握,现代文《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以及毛泽东对朱自清的称赞“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等这些文学常识的积累,通过对这些背景常识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学会把握课文所传达出的内容,通过对作者生平背景的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达到未读其文,先解其意,最终实现融会贯通。

二、提高文学鉴赏,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品是作者与现实世界交相融汇的产物,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书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而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词人李清照,年少时家境优越,所以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这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有关,因此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所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实就是在鉴赏文学作品本身,通过对文学作品背后作者情感世界的了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代表了作者情感世界的流露,我们应该通过文章结合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高文学鉴赏,多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维智慧的结晶,要解读它,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揣摩体会,鉴赏文学作品应该结合其主题、背景、思想感情,还有不同的文学体裁所代表的主旨等多种角度去鉴赏,在鉴赏文章时,要相应的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根据体裁特征,同时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所以结合文章体裁、关键字句的理解鉴赏,往往成为解读一篇作品的精华所在,总之,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该结合文章的要点与中心思想,通过对关键的语句、中心主旨鉴赏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老师除去自身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以外,让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应不仅局限于课内,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多积累掌握文章背景知识,了解作者创作背后的情感,从作者创作风格手法等角度理解文学作品,从题材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在此基础上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四、提高文学鉴赏,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而学生对于作品理解上难免会有困难。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样,就会使得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多次对文章进行朗读就能更多的去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也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会。这样,反复的进行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会因为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慢慢的提高鉴赏能力。然而,读文章也不能马马虎虎的去阅读,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还要做到声情并茂。只有在朗读时读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在朗读出文章中的情感时必定是对文中的词句进行了揣摩。而在揣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层。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起着特殊的作用。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是运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成果,借助符合艺术鉴赏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性的、审美性的人文培育。总之,文学作品的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阎秀萍.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03):58-60.

[2]武峻峰.论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D].2007:17-27.

[3]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07).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土高中学 730723)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中学语文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