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儒家生态伦理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链接

2016-04-13杨涓湘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儒家万物

周 斌,杨涓湘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试论儒家生态伦理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链接

周 斌,杨涓湘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是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确立了人与天地共生共存的生态理念,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截然不同。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念是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资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儒家生态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认真汲取儒家生态伦理精华,培育民众的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儒家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有关人类本身与周围环境、大自然的道德规范,目的是通过研究人类与生态的伦理关系,寻找人类行为的合法性,表述和说明对人类利益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怀。然而,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行为而言,生态伦理并不是思维抽象的观念研究,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有差异的阐释。西方哲学尤其是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哲学将人与自然关系做出主客体的对立分析,着重强调人类中心论,片面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性,坚持人类与自然的二元论,忽视人类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这种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与近代西方的观点相比,中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达到了内在同一。儒家将“仁爱”原则扩大到对天地万物之爱,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传统儒家生态伦理相结合,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传统儒家生态伦理的思想链接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语境

传统儒家哲学文化思想中蕴含有厚实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不仅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也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历经多年不断传承和丰富的,从先秦、两汉到宋明理学,每个时期的儒家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深入剖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儒家生态伦理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链接。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实践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天人合一”是研究儒家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儒家生态伦理观是古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及自然权利方面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体系,其实质是天、地、人三者利益相关、结构互补、高度的内在统一。其蕴含着的天地万物的关系与人类的伦理关系应是一致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构成整体性的生态伦理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人类的实践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应当彰显正面意义,兼顾自身和自然双方的共同发展。

儒家主张仁爱万物、取用有节、因时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同时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将自然环境作为生命的集合、生命的向善,自然本身的变化与发展是要向更高级、更健康方向的。儒家文化中的“为天地立心”即说明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环境的变迁,不可逆规律而行,以自然为斗争对象,妄图创造和改变规律。在此基础上,人类需要主观能动地推进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实现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仁”的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天人合一”方面,儒家认为应当“仁爱万物”,自然界这个生命体是有自身的权利和价值追求的,以“仁”对待自然界,自然环境也会用“仁”的态度来反馈人类。诸如:《中庸》里提到“天生万物”,创造生命是自然界最核心的功能。“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强调了“天”对于人类生存的无私奉献。“天地者,阴阳也,阴阳二气,本于虚无,而化生万物。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周易》之《系辞下》《序卦》认为天的职责就是“生”万物。像“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伦语·阳货》)“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孔子家语·哀公问政》)也是这个意思。孔子对“天之职责”,即自然界生命的意义表达了支持和赞赏的态度。“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孟子·告子上》)这是孟子在孔子“天人一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自然的恩泽及其特定的发展规律。

人类在生态伦理中的角色与天、地不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是自然创造的杰作,同时也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环,是无法完全摆脱自然而生存的,人类不是驾驭自然而存在,是肩负对自然界的责任感而生存的。“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所失,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王阳明《传习录》)王阳明认为人和万物是相互感应的,人作为万物灵长,对其他生命的生存发展负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人类自身的观念里须存对自然的感恩,体会感知万物向善的诉求,不该去向自然界强加自己的主观意志,反之应该顺应天道,尊重客观规律,以自身的责任感去推动自然万物的发展。人与万物的合一是生态伦理观的不懈追求,儒家倡导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应当休戚与共,是互相配合、共同进步的关系。天、地、人各司其职,形成的生态平衡才是最利于人类自身的利益。在这里,最根本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真知,把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自身主观能动性顺应规律,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来实现自身和自然环境的共同权益。孔、孟之道虽是古人在封建社会,实践水平和科技水平受限的情况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但其蕴含的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核心观点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谋而合,其生态伦理价值观对当代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与启示。

二、仁民爱物: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真实内核

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视外部环境为整体的有机系统,不仅提出人们运用自然为自己获利,而且主张以可持续、平衡的方式去协调双方关系。善待自然即是善待自己,“仁民爱物”则是为人类的开拓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念基石。“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伦语·雍也》)这句话体现了人们的认知自身在对自然感悟的实践中得以升华为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儒家倡导“不可竭泽而渔”,采取适度、恰当的态度从自然中获取所需,去将“仁爱”播撒给自然界的生灵,使得生态处于平衡的状态。倡导人们在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时要采取保护、爱惜和向善的态度。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升华后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主张当政者要施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而百姓的物质保障源于对万物生灵的珍爱。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人们成就自己道德的同时也促成了生态机制的协调运行,从而实现了生态伦理和人类伦理的统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一代代哲人的总结与发展,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到宋朝理学家朱熹指明:“人物并生于天地之间,其所资以为体者,皆天地之塞;其所得以为性者,皆天地之帅也。然体有偏正之殊,故其于性也,不无明暗之异。惟人也,得其形气之正,是以其心最灵,而有以通乎性命之全,体于并生之中,又为同类而最贵焉,故曰:‘同胞’。则其视之也,皆如己之兄弟矣。物则得夫形气之偏,而不能通乎性命之全,故与我不同类,而不若人之贵。然原其体性之所自,是亦本之天地而未尝不同也,故曰:‘吾与’。则其视之也,亦如己之侪辈矣。惟同胞也,故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如下文之云。惟吾与也,故凡有形于天地之间者,若动若植,有情无情,莫不有以若其性,遂其宜焉,此儒者之道,所以必至于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而非有所强于外也。”(朱熹《西铭解》)可见,万物生灵皆受到自然所赋予的天性的影响,人类是万物灵长,更应该从自然中感悟真谛,珍惜生命的存在。

在朱熹解释的基础上,“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不仅明确提出了“一体之仁”的思想和命题,而且为实现“亲亲”“仁民”和“爱物”的内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他将这一思想表述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而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王阳明《大学问》)可以看出,在王阳明的治世理论中将普爱和合理取用物资相结合,从个人的自然道德上升到生态的自然观,即“良知上的自然伦理”,充盈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规则和实践准则。

由此可见,“仁民爱物”存在的理论依据,正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在于以天、地、人同根同源,即“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最基本的理念,并且与儒家精髓“仁爱”相契合。用“仁”“爱”为联结点,联系人类道德伦理和自然万物规则。同时,将仁爱扩散到整个自然界,在价值层面去平等地对待万物生灵,从而,以人性关怀的“仁”“爱”为手段,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为目的,形成了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观点。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吸收与创新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好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维护好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生活环境等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对此,应深刻把握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与儒家生态学说的思想链接,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提供支持。

(一)凝聚生态伦理共识,主动承担人类职责

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得到全民的支持与参与。我们需大力宣扬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使民众逐步摒弃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强化爱惜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倡导民众从自身做起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应当从人性的层面去思考万物生灵的权益和诉求,这是成就人类道德伦理的有效途径。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过度的资源掠夺,激发了先哲思考人类生存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论题。当前各级政府应该优先对生态的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抓紧对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筑造,以主体功能区的划设为人们提升对自然的认知和感悟做好前期的引导。另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发展健康、绿色的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从宏观上讲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的生态现状与世界各国面临的生态问题交互影响,应当在各国之间增强生态文明的洽谈与协作,使人类共同承担维护生态环境的职责与使命。

(二)汲取儒家生态伦理精华,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儒家文化中有很多的论述和思想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对今时今日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儒家认为世间万物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联系,有特定的发展规律,作为人类自身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顺应自然的基本规律,以身作则,合理实现自身利益和万物的生长与发展。要采用取用有节、因地制宜的方法,并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自然规律和事物的演变过程。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有关生态自然保护的权利和责任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生态内涵,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涵盖民众各方面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从而为我国取用资源、能源划设明确合理的生态红线,并以法律和相关规制作为保障,切实为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同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理念和设备,精细化地实施生态管理。在制度化的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责任落实与监督奖惩制度,保障相关机制的常态化运行。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实践中,尤其要重视依法治理生态环境的问题。建设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珍惜资源的有限性懂得爱护资源,强制保障践行“取之有度”的行为规范。在《论语》《周礼》《尚书》等这些儒学经典中都提及应当立法去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由此可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因时、因地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加强生态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使生态观深入人心。

(三)构建人类自然实践的生态规范,培育生态意识

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观念的宣传,使生态伦理意识融入到人们的脑海中,努力贯彻到人类的实践中去。人类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随之生态意识也由于人们对工业文明时期所造成的自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反思而发生改变。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思维方式加以转变,从意识层面领先物质的进步,遵循生态规律和珍惜生存环境,为自然界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留出足够的空间。解决生态失衡问题的核心是处理好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人类应当清晰地判断合理需求和欲望的分界线,节制欲望,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在终极意义上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取用有节,因地制宜”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当今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适当利用和合理开发资源,切实维护生态资源的极其有效的政策。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国家、企业、个人都为此付出努力,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使得社会系统诸元素都履行生态机制的平衡价值观,各司其职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持续发展履行该有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倡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共生共存,互相协调,也是对儒家传统生态伦理观的继承和发展。儒家建立的生态伦理观使得人类道德伦理和自然伦理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为当今我国面临的突出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产物,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总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儒家生态伦理的资源,从自然中感悟生命真谛,践行生态伦理价值观。

[1] 曹孟勤.在成就自己的美德中成就自然万物:中国传统儒家成己成物观对生态伦理研究的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7):109-113.

[2] 霍功.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J].道德与文明,2009(3):107-109.

[3] 余卫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和出场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63-69.

[4] 李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自然观:“时中”生态智慧与同心圆生态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2-146.

[5] 赵媛,方浩范.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前沿,2008(3):150-153.

[6] 李玉峰.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19-23.

[7] 阮朝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的历程[J].前沿,2015(2):105-107.

Ideological Links between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and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OU Bin,YANG Juanxiang

(CollegeofPhilosophyandSociology,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Ideas including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 "Loving people and things" are the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unlike anthropocentrism in the West,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 of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The ecological eth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is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le the latter i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e former, so they two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highly. Therefore,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extract essence from the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cultivate public ecological values and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ity of man and nature";"Loving people and things";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2016-05-18

周 斌(1974-),男,山西原平人,山西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伦理学。 杨涓湘(1992-),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11.007

C91;B82-058

A

1008-6285(2016)11-0025-04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儒家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