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探究
2016-04-13王媛
王 媛
(山西中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 晋中 030619)
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探究
王 媛
(山西中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 晋中 0306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出了新判断,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内涵,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径。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将引领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探索。探究习近平同志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一、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的新判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同志从人民群众切身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出发,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质量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民生需要,人民群众的需求已从“盼温饱”“求生存”发展为“盼环保”“求生态”。 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各类污染问题相继日益严重,雾霾天气、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30“环境就是民生,青山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23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234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直接与人民的幸福生活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凸显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提升群众生活幸福度的作用。习近平强调,要把环境问题作为民生问题加以治理,还人们碧水蓝天,让人民群众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吃到安全放心的食物、喝上干净无污染的饮用水,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让人民群众在自己的故土家园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族未来,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参加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208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在30多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取得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成就。但是高增长的背后是高耗能、高投入式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的。目前,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瓶颈的情况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占有不足,无证开采、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从环境污染的情况看,我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90%以上的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2%等等。近些年,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引发的社会群体性问题也在快速增加,如:四川省什邡市钼铜项目、江苏启东制纸排海工程、厦门的PX项目等。“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债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开始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1]234-235习近平强调,如果再不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绩会缩水,而且还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直接影响我们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日后必定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三)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15年3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1]234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指标。2014年3月,习近平“两会”期间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3]习近平同志强调,到2020年,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协调的,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只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某一方面存在短板,那么就不能说建成了全面的小康。党的十八大从我国资源瓶颈束缚、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频发引发群体事件以及人与自然应休戚相关、荣衰与共的背景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问题,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和总要求,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位一体”的格局发展为“五位一体”的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成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8如何实现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探索的主题。2014年11月,习近平在APEC峰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提到:“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4]实现中国梦,就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天蓝、地绿、水清的诉求,努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协同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的发展目标。
二、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内涵的新揭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对我国30多年经济快速粗放的发展引发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立足中华民族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着眼于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作了许多新的论述。
(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基础上分化而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提供各种物质生产资料。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而不是为所欲为,不然人类将会遭到报复。习近平在总结一些文明陨落的历史教训时,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231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对我们人类生命及文明的保护。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231他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1]233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依托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资源承载力为前提,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力量。影响生产力水平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的使用、科技的创新及转化、生产资料的规模和使用效率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34这一思想揭示了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作用,肯定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的重要性,明确了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致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5]153习近平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协同进行、实现双赢的,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绝不可以因为贪图一时的经济增长,牺牲了环境、浪费了资源,要努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三)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
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作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236因此,“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1]236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促进山水林田湖的协调发展,打造“山水林田湖的生命共同体”;另一方面,还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习近平认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5]49。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贯穿其中,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路径的新探索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在总结国内外发生生态危机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国情,为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生态文明,要培养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全社会生态意识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始终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者, 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加剧。而严峻的生态危机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始终牢记自然环境的破坏必将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2016年8月,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6]思想指导行动,观念决定成败。要建立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加强宣传,长期引导,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性,让群众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习近平指出:“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5]48,要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将生态文化贯穿于社会生产各个方面。如在产业发展中,认真制定和实施环保规划;在产品生产中,严格执行绿色环保和质量安全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倡议绿色出行、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开展“光盘行动”等。
(二)建设生态文明,要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发展理念,因此它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当前要从源头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就必须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发展,形成生态化的绿色体系。习近平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走没有节制的消耗资源、不计代价的污染环境的老路子走不通了,“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1]235-236。发展绿色经济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和过度消耗;在农业、工业、服务业方面积极运用高科技进行产业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大对重大生态技术的资金支持与制度支撑,攻克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关键技术。二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习近平指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1]238“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最大的节约”[5]10。在生产领域,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耗水、耗材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消费领域,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观念,使节能、节水、节电、节粮、垃圾分类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建设生态文明,要践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彻底的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以严格的制度和认真的法治精神做支撑。对此,习近平强调指出:“只有践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240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问题,大多是由于以往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一,在源头上,建立有效防范的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资产管理制度,明确产权归属和权责,实行有效的监督,以防诱发腐败;形成全国统一、定位清晰的空间规划体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二,在过程中,建立严密的监管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对资源承载能力减弱但仍在开发的地区进行警告预警;对污染物的排放实行许可证管理,并要求企事业单位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第三,在后果上,建立严厉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5]37,针对那些未经科学决策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终身追究;针对企业和个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行为要让其付出高昂的代价,提高违法成本,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次,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法治,通过法律和制度的相互配合,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一,要完善资源、生物、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全面清理修订现有法律规范中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一致的内容。第二,要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防止出现法律“真空地带”。第三,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让群众广泛参与到环境问题的监督中,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对环境损害实行救济。
习近平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深化了我国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拓展了党的执政理念。这些重要思想,必将引领我们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N].贵州都市报,2014-13-11(1).
[4] 习近平.希望中国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EB/OL].(2014-11-13)[2016-07-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13/c1001-26016497.html.
[5]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6-09-01].http:∥ny.china.com.cn/a/xinwen/xingyexinwen/2016/0826/24176.html.
A Study on XI Jinping′s Ideas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NG Yuan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Shan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zhong030619,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chairma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elaborated much on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de his own comment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which has paved th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vilization. XI Jinping′s ideas on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ll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to the new era of socialist eco-civilization and fulfill Chinese people′s dream of establishing a beautiful China.
XI Jinping;ecological civilization;ideas
2016-09-05
王 媛(198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中医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11.002
D61
A
1008-6285(2016)11-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