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内涵解析

2016-04-13樊跃发陈芳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樊跃发,陈芳燕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内涵解析

樊跃发,陈芳燕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既往的经济发展模式盲目追求GDP增长,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是酿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重要成因。习近平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审时度势提出绿色发展思想,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内蕴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法制观等多种意涵。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法制观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厘清了发展思路,规划了发展路径。其中,习近平对绿色发展作了重要论述,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一改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概述

绿色,首先是植物的颜色,是大自然的本色,可以引申为生命或者生命的状态。在现代可以代表自然、环保、和平、宁静、生命、希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其过程伴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综上释义,我们可以得出绿色发展就是指环保的、和平的、有希望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向上的带有积极意义的变化。习近平提出的绿色发展旨在提倡环保、健康、安全与节约的发展方式,确保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朝着健康、合理、科学、环保的方向改变,建构和谐生态,实现生态文明。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直接地提出过生态观,但是他们的生态思想在经典著作中有颇多体现。恩格斯曾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动物强,能够从事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尽管有对立斗争伴随其中,但是总的来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拓展文明的同时应当尊重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人类只是单向地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征服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界,与自然为敌,只会给自然与人类的发展带来双重灾难。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至上,实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习近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2]108他认为生态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抛弃生态侈谈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生态发展与其他发展是共生共荣共进的关系,彼此构成紧密依存、不可或缺的发展链条。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文明和谐,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可以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逻辑蕴涵,也是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始终如一的价值导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也遭遇了严重的毁坏,付出了巨大的发展代价。受传统僵化经济发展理念拘囿驱使,一味追求GDP增长,违背自然发展规律,过度利用索取自然资源,造成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的严重局面,人们最终也尝到了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苦果。生态环境危机、资源能源危机本质上属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问题。传统发展方式的典型特征是“不协调、不健康、非生态、非持续”,实质上是“黑色发展”,而“黑色发展”模式是引发人类社会各种危机的重大诱因。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进步,必须推进由“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经济建设仍为主要任务的大背景下,面对不断出现的生态失衡、发展失序、理念失态的不正常情况,习近平审时度势,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五大新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其中,绿色发展是一引人瞩目的崭新理念,这一理念要牵引“十三五”乃至今后长时期的发展路程,成为引领今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面鲜红旗帜。未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谋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荣互进,在人与自然之间创设建构合理的张力,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内涵

生态乃人类生存之根基。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利用绿色资源不断创造文明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瞻远瞩,立足人类文明实践,回应时代命题,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阐述了一系列有关绿色发展的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论断。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内涵丰富,蕴含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法制观等多种含义,意旨丰富,博大精深,令人回味。

(一) 生态民生观

人类生存发展之基础在于自然,其生存之方式、生存之质量等皆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4]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生态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生态和谐,环境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存与发展,民生问题才能得到更好地和真正地解决。

在中国古代,很早一些思想家就提出过“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真正的统一。人类的幸福不可外在于自然而遗世独立,相反却内含于对自然生态的关系处理中,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存,方可获得身心的快乐幸福。生态是一个复杂、多功能的开放系统,其优劣状况,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凡俗大众、芸芸众生,无论职务高低、不分男女老少、不计贫富贵贱、也不管国籍信仰,都要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水土,都希望国泰民安、百业兴盛,也希望生态环境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因此,生态是最直接最普惠最现实最持续的民生。建设一个美丽的充满绿色的生机盎然的自然生态是民之所望,也是党和政府为政之所向。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隐藏着一些危险的倾向: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过度向自然索求发展之资源,忽视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同时,过度消费行为造成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使发展成就大打折扣,民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人民的幸福感大幅降低滑落。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立足时代和基本国情,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这一重要的民生问题,呼吁“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5]。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把生态建设问题提升到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兴衰成败的新高度来加以审视和强调。

生态不仅关乎人民当下福祉而且也关乎民族长远未来。习近平多次强调:“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208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华民族现在及未来发展的新高度,深刻阐释生态与民生、当代与后代的关系。认为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必须统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合理建构代际公平的可持续福利,既要提升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要给后人留存得以继续生存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其绿色发展思想旨在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和谐安全,来牵引推动改善民生,努力为人民营造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美丽家园。这一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把握自然发展规律,追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来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以“绿色”作为发展进程的指路明灯,把生态和谐真正纳入党的施政方针和政策中全面贯彻落实,视角独特,内涵厚重,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生态安全观

“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6]习近平所讲的生态红线,意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安全的底线,这一底线也是一堵生态的“围墙”。以围墙为界,不越雷池一步,人类便可较好地把握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关系,实现社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人类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是以自然环境与资源的消耗为基础的。习近平认为这种消耗不应是无限度的,而只能是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的有条件消耗,经济发展对生态自然的依赖要“适可而止”,这种“止”是止在生态红线内,不可凌越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他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一定程度上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要条件下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他认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具有共同的价值内涵,二者相互依存,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以毁弃自然环境与资源的方式来发展经济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也必将走入发展的“死胡同”。实现自然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共进,才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真谛。

生态安全问题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安全问题紧密相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环环相扣,彼此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大系统存在的自然基础如果遭受威胁,那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子系统必然陷入发展瓶颈。过去几十年粗放式的发展,已经造成资源匮乏、环境毁坏、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现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劲乏力也是与此有一定关系的。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习近平强调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改变过往以破坏生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老路子,以生态安全为基础,走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因为一旦生态遭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安全得不到保证,那么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就成空中楼阁,势必坍塌倾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之谓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安全问题,把生态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完整的“五位一体”布局,要求对过去发展遗留的生态“疾病”要及时“医治”,改变边污染边治理的作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发展原则;对于已造成的生态症结,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全力解决;对于已发出红色警报的生态威胁,要科学研判、全力制止,确保生态安全。

习近平的生态安全观把生态稳定和谐的价值理念植根播撒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均不能跨越生态底线,不能以牺牲生态来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与生态维护建构共生共荣、携手共进的健康关系,最终打造一种由具有可持续增长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简约绿色的消费模式、友好融洽的社会关系模式等要素构成的人类社会发展新图景与新图式。

(三) 生态法制观

以法治实现生态健康安全发展是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精髓。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是与生态自然进行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交换,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节制性这一固有矛盾始终威胁着生态安全。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2]210习近平认为,建设良好生态必须以法律和制度作保障,以法制来规约和均衡经济与生态互动过程中的不当人为因素,缓和人与自然的固有冲突。没有法制强有力的保驾护航,营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命家园将永远是一个不可期待的幻梦。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三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发展的重心所在,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和制度的双重引导与保障作用。

首先,在法律方面。一是要严格立法,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法律体系。以《新环境保护法》为核心,加紧完善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引人,发挥法律引导作用,促进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向绿色、循环、低碳的方向转变,确保生态建设有法可依。同时立足时代,与时俱进,对于土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核污染、雾霾整治等新问题,及时更新补充,填补生态领域立法空白。二是要及时更新完善生态法律惩罚内容。对于污染环境、危害生态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据法律加大惩罚力度,利剑高悬,发挥法律的威慑与惩罚作用,做到违法必究,确保发展经济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7]

其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促进生态绿色健康发展,制度建设也是路径之一。从制度源头来抓环境问题,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污染排放标准,严格监控企业排放。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任何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诸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综合经济政策等,务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定环境质量控制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对违法和不达标排放行为零容忍。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各项生态政策,才能让人民群众既能置身于绿水青山的田园美景,又能创造类似金山银山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并将“绿色发展”提升到治国理政方略的新高度来加以强调,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将在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牵引作用。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富含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法制观等诸多意蕴,强调发展经济要秉持节约资源、能源的理念,对自然的利用要确保在其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均衡发展。这一绿色发展思想凝结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类数千年发展历程和中国发展道路的深沉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宝库,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与生态自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执政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和新境界。观念引领行动,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绿色发展思想必将内化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指针,成为打造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9.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

[4]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N].人民日报,2013-09-08(1).

[5] 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2日)[N].人民日报,2013-12-15(1).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26.

[7]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8] 李本松.新常态下绿色化的价值考量[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2):136-140.

[9] 康沛竹,段蕾.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8-23.

[10] 肖安宝,王磊.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论略: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谈起[J].长白学刊,2016(3):82-88.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Green Development

FAN Yuefa,CHEN Fangyan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The bygone development mode of economy is actually the blind pursuit of growth of GDP at the expense of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causing today′s serious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imbalance. XI Jinping, based o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put forward the green development thought, intending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alize the harmony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so as to realize human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His thought contains a lot including his view on people′s ecological livelihoo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legality.

XI Jinping;thought on green development;view on people′s ecological livelihood;view on ecological security;view on ecological legality

2016-08-31

樊跃发(1964-),男,山西山阴人,太原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陈芳燕(1990-),女,山西汾西人,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11.001

D61

A

1008-6285(2016)11-0003-04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