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理论自信”培育

2016-04-13孙洪波杨昌

关键词:理论自信理论课信仰

孙洪波,杨昌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理论自信”培育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理论自信”,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信仰追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在青年时期树立坚定的“理论自信”,是其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宣传、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方面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主导思维上,要实现价值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人本思维上,要促进道德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和谐;在立体思维上,要遵循信仰教育与国家建设的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理论自信;培育

大学生能否树立坚定的“理论自信”,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本质要求。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应承担这一重任,在大学生“理论自信”培育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凭借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使大学生更加坚定“理论自信”,树立崇高信仰,将“理论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后备力量。

一、大学生“理论自信”培育的现实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在这种境遇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理论”信仰不明确、“理论”认知不清晰、“理论”认同不深刻、“理论自信”不坚定等问题,亟须给予关注和引导,培育大学生的“理论自信”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

(一)构建“理论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师大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由此可见,增强理论自信的重要性。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对于一个国家、政党而言,理论是指导思想,是行动指南,能否具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关系到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就是能否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能否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只有“理论”自信了,才能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才能增强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构建“理论自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理论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二者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理想信念,在一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想信念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能指引大学生的成长方向,引导大学生自觉坚定人生发展的目标,明确走什么路、做什么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定的理论自信,才能保证其成才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大学生在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进而为中国梦、个人梦而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对“理论自信”的一种彰显和培育。

(二)构建“理论自信”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在高校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其核心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但没有停止,而且愈益尖锐化、复杂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社会环境中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多元文化因素带来的冲击等等,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构建“理论自信”不仅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思想基础,还为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理论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认同,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性的肯定,更是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理论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认可。构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必然会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会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力和理论认同感,这种认知力和认同感也会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构建“理论自信”是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干扰的行动指南

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传播、蔓延的集散地,多样化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如何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冲击,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小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构建“理论自信”,恰恰为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干扰明确了前行的航向标。理论决定了道路、方向,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理论信仰,就决定了一种什么样的道路和前途。理论选择不正确,势必会误入歧途。通过构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帮助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心,这无疑给深处多元社会思潮迷雾中的大学生提供了行动指南,真正是“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二、当前大学生“理论自信”的现状审视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带动了一系列社会要素的更新和重组。受价值观念的冲突、多元文化的交锋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信仰缺失、理论盲信、理论他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错误的社会思潮误导大学生的理论“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发展,在推动各国经济交流与协作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在大学生中开始传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理论”信仰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使大学生的理论信仰呈现出多元化选择的趋势。既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既有理性的信仰,也有非理性的信仰。信仰的多元化,导致在大学生当中出现信仰的世俗化、功利化。第二,各种宗教信仰,冲击大学生的“理论”信仰。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受到宗教文化的冲击,对宗教表现出一定的兴趣,部分地区的大学生宗教信仰比例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信仰教育和引导,已迫在眉睫。

(二)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削弱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负面的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理论自信产生负效应。如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扩大、一些行业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地区环境污染严重、部门安全生产存在隐患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融入社会产生了恐慌,导致了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当然也降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可度。第二,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降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公信力。这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对当官发财的自信超过了对理论体系本身的自信,更多的大学生在就业取向上选择考取公务员,是为了“钱途”而非“前途”。第三,对我国综合实力的认识偏差,削弱了大学生的理论自信。有些大学生,片面地认为“我国的文化话语权在世界上不强,人均生活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他们从社会生活的片面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某些弊端,忽视了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些都间接影响到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评价和认同。

(三)教育的本本化和过于功利化倾向助长大学生的理论“盲信”

大学教育强调以统一性基础上的群体性与差异性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概念化讲授。这种教育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一最核心的要求。教育的这种“本本化”倾向,使得大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众多的现实问题,在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时,很难客观看待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造成对理论的误解、怀疑甚至否定。此外,大学教育中对学生的一些量化指标体系,使得学生普遍轻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过于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很多高校,都把外语过级率、计算机过级率、学生活动加分项等作为硬性指标来考核。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把更多精力放在考证、过级、各种学生活动上,努力为自己在毕业时准备一份厚厚的“嫁妆”。殊不知,学校的这种过于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使得高校的思想理论宣传工作在学生心中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陪衬和摆设,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明显的功利化倾向。纯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权力意志主义、拜金主义等等思想在大学生当中弥漫和盛行,导致大学生客观上迷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仰,助长了大学生的理论“盲信”。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思维,加强大学生“理论自信”培育

在当前形势下,将“理论自信”内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应从三方面着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维。

(一)在主导思维上,要实现价值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依托,系统构建价值理论的科学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和灌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理论传授向实践认知的转化。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时代依据、精神实质、历史来源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注重案例教学的引入和使用,结合实际选取典型案例贯穿到教学过程始终,联系当前社会伦理、道德的典型事例进行讲解,培育大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互爱互助的良好道德风尚;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能够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切实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直面社会问题,加强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导向性。价值导向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一环。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对当前一些不合理社会思潮的有力规范,更是对当前社会层出不穷的尖锐问题的深刻反思。它以科学的审视精神和历史的评判精神,集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独有的意识形态特征。能否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理论自信”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通过对不同国家价值教育观念的比较,通过对一些尖锐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来有效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而通过这种价值教育的导向性,来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误导,以此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途径虽不尽相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和理性认识社会价值与个人自我价值的关系问题,引导大学生把自身价值的评价标准,放在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上,而不是自己得到的物质财富上,通过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进而来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二)在人本思维上,要促进道德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和谐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将道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须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来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道德教育与外来优秀文化相融合。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年轻、有活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面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大学生充满了好奇感、新鲜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积极利用外来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在对中外文化的分析、比较、鉴别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道德教育中个人自我合理需求与集体主义道德准则的融合。从目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存在着过于强调集体主义而忽视个人自我的合理需求的现象,这会导致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背离。如当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升学问题、就业问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如果忽视了这些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就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一系列的厌倦、反感情绪,甚至会滋生出道德无用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大学生个体自我合理需求与集体主义道德准则的融合,对于一些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必须在理论层面给予解释、回应,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使大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

(三)在立体思维上,要遵循信仰教育与国家建设的融合

信仰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长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关系着大学生“理论自信”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当前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上。能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又是能否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关键因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信仰教育与国家建设相融合。

开展信仰教育,在教学目标上要更加明确,确保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优化,以实现大学生信仰教育全方位的理论覆盖;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更新,切实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适时改进,实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全过程参与。要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就是共产主义理想。要让大学生们懂得,不管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任何时期,我们对于共产主义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脚步,因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建设的具体任务有所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发展规划,但在总目标上我们仍然是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将共产主义信仰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与国家建设的具体任务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投入到实现社会共同理想中,在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同时,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1]本书编写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3]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Research 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Sun Hongbo,Yang Shengchang
(CollegeofMarxism,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Asamanner ofvalue judgmentand beliefpursuit,theoreticalself-confidence 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graduates’growth and development.Whetherundergraduatescan establish firm theoreticalself-confidence during youth period isa key point.Thatnotonlymatters can they become eligible socialistbuildersand successors,butalso if Chinesenation’sgreatrejuvenation can be realized.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amain channeland position for theory publicityand ideologyeducation in college.Itisexpected toexertsomeeffectson cultivation ofundergraduates’theoreticalself-confidence as follows:achieving the unification of values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atdominant thinking level;pushing forward the harmony of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norms at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level;ensuring the fusion ofbeliefeducation and nation buildingatmulti-aspectthinking level.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urses;undergraduates’theoreticalself-confidence;cultivation

G410

A

1674-5450(2016)04-0044-04

2016-03-09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思政专项)(L15BSZ00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JG15DB396);社科联合作课题校内项目(W201508);沈阳师范大学重大孵化项目(ZD201508)

孙洪波,女,黑龙江肇东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赵践】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理论课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