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记忆与成长叙事——论伪满洲国作家马寻的《风雨关东》

2016-04-13冈田英树著邓丽霞译

关键词:日本

冈田英树著,邓丽霞译

(1.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日本京都6038341;2.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日本京都6038341)

历史记忆与成长叙事——论伪满洲国作家马寻的《风雨关东》

冈田英树1著,邓丽霞2译

(1.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日本京都6038341;2.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日本京都6038341)

马寻在伪满洲国时期以金音的笔名从事诗歌和小说创作。其后因“右派分子”“伪满作家”等附加身份,而长期辍笔。20世纪80年代恢复名誉后,马寻利用余生有限的时间再次从事创作。长篇小说《风雨关东》便是以伪满时期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以反满抗日运动为主题的进步文学作品。小说绘画了以崔柏为中心进行不屈斗争活动的青年群像。生活在伪满洲国的年轻一代,他们的青春时代莫名化作空白。为了填补这种空白,追悼已经牺牲的友人,作者创作了该小说。同时,该作品再现了马寻体验的当时文化界(文学和“满映”)的状况,虽说是虚构的作品,但由体验者描绘的伪满文化界,对研究者而言是宝贵的证言。此外,作品中描写了几位日本人形象,他们在青年们抗日活动中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有良知的”日本人的登场,是其他作品中很难见到的。可以说,作者传达出的信息是,在殖民地伪满洲国,真正的“友好和交流”很困难。

马寻;金音;《风雨关东》;伪满洲国

主持人语:本期推出一组伪满洲国作家作品研究,作者由资深专家和新锐青年学者构成。冈田英树教授是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的资深专家,从事该领域研究多年。本期论文成为他研究成果的又一证言。论文文风独特,作者结合历史人物的追忆及相关史料,考证出很多线索的来龙去脉,多属于有理有据的言说,对当下的口述史和回忆录研究都有借鉴意义。何爽博士以伪满洲国剧作家安犀为研究对象,搜集散落于伪满时期各大报纸、杂志中有关安犀的文献资料,通过戏剧活动、剧本创作及戏剧理论等多角度的考察,对伪满洲国时期这一重要剧作家进行深入分析,并透过个案观照整个伪满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走向,进而对长期处于被忽视与被遮蔽状态的伪满洲国戏剧进行钩沉与展示。博士研究生陈实,以但娣《忽玛河之夜》的原版本与20世纪80年代版本对比之不同为起点,通过翔实的史料,结合历史现实,充分论证了版本修饰产生的原因,真实而完整地描述这种修改造成的误读,并以梅娘作品再版的修饰为例证,阐述这种并不罕见的修饰背后的“难言之隐”,这展现了评价伪满洲国作家作品时,政治立场、殖民性、艺术价值与文学史意义之间的复杂抉择。三篇文章选题新颖,史料翔实,论证充分,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史料依据,也充分证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性和前瞻性。

专栏特约主持人:刘晓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在伪满洲国发表文学作品,并在文坛留名的多数中国人作家,在1957年开始的“反右派斗争”中均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之后又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遭遇了残酷的命运。本稿论及的马寻在《马寻小传》中这样叙述,“1958年6月被划为右派分子,撤职,降下6级,留用察看,到农场劳改”[1]。1984年4月,《关于马寻同志右派问题的复查结论和处理意见的复查的决定》下达,“实际历经长达26年才彻底纠正了这一个错案”[1]328-329。他的经历绝非特异,而是“在满”作家谁也没能逃脱的苦难。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名誉的逐渐恢复,这些老作家们再次执笔,写下空白的伪满时代的回忆,为当时文化状况相关的事实提供证言,为究明实态而作出努力。尽管1910年出生的这些作家们所剩时间并不多,但他们中仍有人凭余生的体力和精力留下了大作。如“文革”中坚持写作的李克异(袁犀)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①李克异的《历史的回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2月,作为遗作出版。小说以沿海州为舞台,以清末帝政俄国西伯利亚铁道建设为题材的作品,据说是构想中的四部作品的第一部,构想中是要描写包含日本支配时期在内的东北历史性巨篇。还没等到单行本完成,1979年5月原稿执笔中的李克异突然逝世。,刘迟(疑迟)留下的长篇小说《新民胡同》②刘迟的《新民胡同》,由时代文艺出版社于2001年12月出版。小说以历史悠久店铺密集的长春新民胡同为舞台,描写了集聚在居酒屋的京剧演员、讲谈师等百姓的生活,还有日本士兵、特务等登场的紧张的伪满时代的长春。《新民胡同》自完成到出版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时间。;还有以非小说形式记录人生体验的作家,如田琳(但娣)的《三入炼狱:一个留日女作家的沉浮》③听闻其原稿,通过诺曼·史密斯(Norman Smith)教授在加拿大出版。,王度(杜白雨)的《日本留学时期文学活动风云录》④王度(杜白雨)的《日本留学时期文学活动风云录》,记录了自己留日时期因有参加左翼文学活动的嫌疑,被日本警察拘留的体验。受王度先生托付,笔者将其原稿在日本出版。详见,冈田英树编著《留日学生王度的诗集与回想录——“满洲国”青年的留学记录》,“满洲国”文学研究会,2015年7月。。伪满时期,受日本支配言论不能自由的状况下,仍坚持执笔吐露内心苦恼,揭发社会黑暗的作家们,在恢复创作自由后,急迫想参与新时代的写作,力图通过回忆来补写自己青春时代的空白。本文通过介绍老作家马寻(金音)的长篇小说《风雨关东》⑤马寻的《风雨关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原题为《失了影子的时代》,执笔于1983年,完成于1995年。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改名为《风雨关东》出版。,尝试追寻老作家的思想。

一、马寻与《风雨关东》

马寻(1916—2012年),本名马家骧,伪满时期用过骧弟、金音等笔名。1916年9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朱尔屯农村。1930年,入沈阳兴权中学,与学友姜灵非(未名)、成雪竹(成弦)等一同出版同人志《南郊》,同时开始创作诗歌。1932年,升学进入沈阳第一师范学校,并与上述二位再次组织“冷雾社”,编辑并刊行《民报》的文艺栏《冷雾》⑥《冷雾》为周刊。此专栏还有爵青的投稿。。1934年,考入吉林高等师范学校,学习美术与音乐。1938年毕业后,连同家族赴任齐齐哈尔女子师范学校(后改为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任教音乐、美术、国语。1942年,举家迁移长春,担当五星书林出版社的编辑,编辑了《青年丛书》、小说集《满洲作家小说集》(1944年)等。1945年1月,转入“满映”制作脚本。此期间,他出版了诗集《塞外梦》⑦《塞外梦》,益智书店,1941年7月。《朝花集》⑧《朝花集》,大地图书公司,1943年,未见。、小说集《教群》⑨《教群》,五星书林,1943年11月。《牧场》⑩《牧场》,大地图书公司,1944年11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马寻担任“满映”后身“东北电影公司”的制作处长,创作研究室副主任,进入东北画报社(现辽宁美术出版社)。

《风雨关东》中的“关东”是指关外、东北、东北三省,在日本是指“满洲”。作品分为序曲、第一部(18章)、第二部(20章)、第三部(24章)、尾声。各部分都附有短词,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体裁。每一短章都有场面的切换,情节的展开也很迅速。作品舞台辗转沈阳(奉天)、吉林、长春(新京)、齐齐哈尔、大连、鞍山市千山、日本奈良,等等。此外,作品中描写了学校(如兴权中学、吉林高等师范学校),抗日战场,地下活动,文化界(文学、“满映”),千山的佛教、道教世界等。

开头“序曲”章名“弧形火光和球形怪物(沈阳九一八之夜)”,描写了关东军向北大营发射炮弹,爆发柳条湖事变(九一八事变)的情形。“尾声”中,描写了在“密苏里号”甲板上进行的日本国代表团的投降文书调印式,即该小说描写了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的关东动乱期的历史巨篇。第一部以沈阳兴权中学为舞台,第二部以吉林高等师范学校为舞台,第三部描写毕业后散落在各地的青年人的活动。可以说是从10岁至20岁一代的年轻人的青春群像。以下介绍该作品的梗概。

兴权中学在籍的崔柏、金雨、肖艾(小艾子)是被称作“大小哥仨”的三人组。崔柏性情耿直又有正义感,接二连三地惹出事件;金雨一个劲儿地作诗,是对政治钝感的文弱青年;小艾子因优柔寡断的性格经受不住金钱和晋升的诱惑,堕落为权力的爪牙甚至出卖友人。故事是在与这三人相关的各种人物的登场中逐渐演进的。舒先生、范先生、李凤岐先生及于天柱技师等爱国人士,计划趁立顿国连调查团访问事件发生地沈阳之时,收集日军谋略的证据。崔柏借学友方锥的德国制相机,偷拍沈阳街面日军的蛮行及日军贴出的布告等。但是崔柏因街头散发的抗日传单而情绪激动,喊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2]的口号,被日军逮捕。因为作为事变幸存者的农民霍德厚曾被迫协助关东军爆破铁道,李先生等人即使负伤也保护并陪伴证人,并携带其他物证与立顿调查团会面。被引渡至宪兵队加以拷问的崔柏,因“某位大人物”(方锥、方姝兄妹的父亲方思夷,是省主席掌握着实权,伪满洲国时期被邀请当了民生部大臣)说情被无罪释放。但是,向立顿调查团提供日军罪状的人开始遭到弹压,崔柏等人逃出沈阳。转移至长春的崔柏,借用兴权中学时代帮助过他住宿的东北军葛天虎的名字,假装侍者潜伏在丰丰旅馆(关于聚集在该旅馆的文化人的交流后述)。同级的江小勃病弱,10岁丧母,由父亲江之明(东北军第7旅团第3营第9连队长)亲手养育大。柳条湖事变之际,因目睹父亲所属的北大营被炮弹击中的光景,江小勃在狂乱中从校舍的阳台跌落后骨折。其后,得知父亲带着部下葛天虎、周东山等人突破了关东军的包围网,与马占山率领的游击队合流后,小勃便和农民霍德厚一起追随父亲北上。以上为第一部的概要。

吉林郊外的八百垅开设了“满洲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在此,兴权中学的“三兄弟”:辞去丰丰旅馆侍者从师范学校中退的崔柏(改名为葛天虎),已经和小翠结婚的金雨,回到故乡农村的小艾子,三人再次相聚。作为他们的新朋友——蒙古人学生额尔登科塔古(额尔登)、沉着冷静的林明、来自关东州旅顺绰号“二鬼子”的尉迟恭、日本人学生椎名满、因父亲在伪满当高官而与崔柏对立的佐佐木习一等陆续登场。在小艾子入学之际,妹妹的丈夫盛文庆因留日时代的恩师佐佐木有三的推举,当上文教部督学官。因此,在佐佐木儿子习一面前,小艾子抬不起头,甚至成为反满抗日活动敌对势力习一的爪牙。校内成立了通过收听深夜收音机中文短波,听取关内或世界消息的收听小组。此后,该组织发展为传读禁书的“听读小组”。而指导该秘密组织的便是崔柏和林明。某个深夜,佐佐木在黑暗中潜入“收听小组”现场,被崔柏撵出。而承担下这一连串事件的罪名,被宪兵队逮捕的竟是尉迟恭。为了抵抗自己被蔑视为“二鬼子”,尉迟恭甘代他人受罪。平岩晴美为大连西岗公学堂的教师,听说恋人尉迟恭被逮捕的消息,急忙赶往吉林,但被逮捕后的尉迟恭在拘留所立马被虐杀了。晴美收拾了恋人的遗物,为他在奈良市老家的附近建衣冠冢而回乡。学友们也学习晴美,在八百垅的山东义园(移住东北后去世的山东省出身者的墓地)的一角为尉迟恭建了衣冠冢,悼念为大义而殉身的牺牲者。另一方面,方姝因父亲方思夷背叛民族的行为感到耻辱,又因父亲的巧言救出所爱之人崔柏却反被崔柏所恨,于1936年4月为自己寻求新的天地,选择了去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留学的道路。哥哥方锥也出于对父亲的反抗而离家去了北京。为寻找父亲而外出的小勃,作为杨靖宇率领的抗联部队的一员开展游击战,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并且在部队中,与父亲江之明再会。父亲在马占山投降后,也一直指挥抗日游击队战斗。此后,受部队指示回到吉林,改名为江宏涛,与朝鲜族战友少年朴良哲一起,潜入永茂写真馆指导地下活动。林明、崔柏等与小勃取得联络,开展学园的地下工作,却被小艾子告密,于是小勃和朴良哲危在旦夕时逃离吉林避难。在高等师范学校,校园内建造了神社,并在神社前开奉纳武术大会。进行对决的是崔柏和佐佐木习一。事前小勃与林明,劝崔柏为了不惹风波把胜局让给佐佐木,而崔柏不以为然连续刺中对手,担任裁判的军人教官柚木龟二郎不认可结果要求重新来。在会场一片骚然中,佐佐木将崔柏“一棍”刺中,比赛结束。此外,作为“汉系代表”在访日修学旅行报告大会上登台的崔柏,将准备好的日语原稿读完后,突然用中文说道:“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说日本话?——我的亲人、好友,生离、死别,都离开我而去……”“还我亲人,还我好友……还给我,还给我”[2]270,近乎发狂的呼喊声以至会场一片骚动。这是因为崔柏就在此前得知父亲在东安死亡,受到了打击,又联想起方姝、小勃、尉迟恭等。崔柏事件的骚动还没平息,三日后的12月24日毕业式结束,学生们各自去了自己的就职地。以上为第二部的梗概。

在访日报告会使会场陷入混乱的崔柏,被取消毕业资格,在教国民道德的须乡久吉教员家当“书生”。在实施思想感化教育和劳动改造教育的名目下,崔柏被剥夺了所有的学习时间,像男仆一样被任意驱使。在平岩晴美的援助下崔柏计划逃往关内,就在此时,须乡家发生了火灾,崔柏被背上纵火犯的黑锅,于是从吉林开始逃亡。之后,受到地下共产党的指导,化身为渔民矿夫从事地下活动。但是,被抚顺街上小艾子,还有当上特务中尉的佐佐木习一发现,崔柏从护送车上逃走,更名为弘一法师隐居千山,并与方姝相遇。平岩晴美想帮助崔柏逃脱,在山海关等待崔柏到达的时候,被小艾子发现,并被带回长春。晴美受父亲的命令处于软禁状态,又被逼迫与堂兄结婚,于是从家里出走,访问方姝后逃往千山,与方姝再会的一年后病死。

在对崔柏的爱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下,方姝与留日学生阮迪生结婚。两人都是以汉奸为父之身。但是,阮因被怀疑与“凌升事件”①“凌升事件”是指1936年4月在兴安岭北省省长凌升(达斡尔人)等4人因“反满通苏”的罪名被处刑的事件。有牵连,而和父亲阮俊德同时被捕。在严刑拷问下,阮得了精神分裂症。方姝和疾病缠身的丈夫一同转移至齐齐哈尔,寄身亲戚方云亭家中,但阮迪生跌落河中溺水而死。丧失了所有希望的方姝,入千山尼寺,出家为尼。

金雨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齐齐哈尔龙沙的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在那里,金雨不仅创作诗歌,还着手写小说。并将电影脚本《艺人狂梦记》寄送“满映”并被录用,其才能得以认可。关于“满映”时代的金雨,后述。

林明在长春女子国民学校就职,与音乐教师杜娥相遇。杜娥聚集学生组织秘密的青年读书会传读禁书。林明受到地下党指导者老邱的忠告:

杜娥有爱国热情,追求进步,是个好姑娘。你们要好,谁能有什么意见呢?——只是,她参加的那个青年读书会,是友党的一个外围组织!

(中略)

这个组织比较庞大,这里的大城市几乎都有。当然,这是桩有意义的工作。只是,最近有的地方已经暴露的……[2]341

林明接受此忠告后,放弃与杜娥的婚约,在危险逼近的时候,帮她逃往关内,作为卫生兵送入平西八路军。在部队中,杜娥与方锥相遇。小勃与朴良哲因“三·一五事件”②所谓的“三·一五事件”,是指1938年3月15日,对共产党和抗日组织进行大弹压,逮捕387人的事件。被逮捕,李先生也因此事件牺牲。之后的两人,被送进哈尔滨郊外平房里的“七·三一部队”。以防苏军进攻暴露秘密,两人被日军用毒气杀死。小艾子当上了长春第一国民高等学校的教务主任。但妹妹的丈夫盛文庆,移情于“满映”演员华燕芬,与小艾子的妹妹离婚在即。面对争辩的小艾子,盛提出支付精神补偿费一千元,并承诺一年后保证提拔他为校长或是视学官,于是小艾子欣然接受了。离婚后的妹妹自杀,小艾子在特务佐佐木的指使下,找到平岩晴美,协助逮捕崔柏,俨然成了官宪的走狗。

二、反满抗日画卷

小说中,很容易推测到,作为“三兄弟”之一的金雨的原型是作者马寻。除了马寻从齐齐哈尔到长春,最初在五星书林编辑部任职的部分经历未能在作品中体现外,作品中金雨的经历几乎与作者相重合,这一点读了“关于作者马寻”的内容后便能认同。之所以将编辑部时代的经历忽略,可能是作者想着眼于“满映”内部的描写。另外,黎瑛在金雨面前,称赞金雨的诗作:

最近,我看你的诗和过去大有不同了。比如《非常杂草》中那首《看太阳》(顺口吟来):

看太阳

是想一看初升的

却总是看落日

立江边

听蛙鸣

……

依我看,这诗既不朦胧也不晦涩,而是一首振聋发聩之作,很朴素,朴素就美……[2]204

此处介绍的诗,正是金音《吉林诗草》(八首)中的其中一首《看太阳》。这样看来,小说原型说是决定性的。那么作为自己化身的金雨,作者将他打造为何种青年呢?

金雨对写诗以外的时局大事,从来是不感兴趣的。今天,走在看小勃的路上,听到显示侵略者胜利的嚎叫,却有点不寒而栗了[2]18。

我呢,但愿能做到两耳不闻世事,一心只写诗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霍甫特曼的自由体,魏尔仑,李金发的朦胧,闻一多的格律,这便是我的天地[2]129。

如此描绘出的作者自画像,与在日本统治下挺身作斗争的青年相比,无疑是异质的存在。关于金雨的资质,作者如此描写:

他从高师毕业任教,应该说是作伪满洲国奴化教育工具的开始,但他不认为真的能成为这种工具。他非若尉迟恭的凛然大义,葛天虎的大智大勇,林明的嬉笑怒骂,以及椎名满的恭谨审慎。但他诅咒邪恶,一贯以“哀莫大于心死”自惕,四年八百垅生活,自己心不死,未被奴化,那么,也就不会奴化更年轻的人,使之心死[2]274。

以上是金雨赴任齐齐哈尔女高时,描述金雨决意的部分。因格外爱诗,热衷于创作,与周围的勇敢斗争相比只能是旁观者的金雨,拒绝出卖良心沦为奴隶,唯独没有丧失对未来希望的金雨,这便是马寻描绘的伪满洲国时代的自画像。因此,金雨只能是时代的配角,而侠肝义胆倾情武术的超级英雄崔柏才符合主人公的位置。从兴权中学时代到千山的弘一法师,其活跃的经历中明显有作者的主观设置,可以说充满了表演性。

但作者塑造的崔柏是“鲁莽的勇者”,他自问道,“能够成为像林明、小勃那样能深思熟虑而又有钢铁纪律的人吗?”[2]286小说通过在伪满洲国共产党的抗日史的框架中讲述各个人物的成长故事,如自幼懦弱饱受欺负的孩子,在抗日联军中得到锻炼,茁壮成长的小勃;郑如寿的熏陶,因双亲从事革命事业,被寄养在伯父家,但中学时受到绘画教师郑如寿的熏陶;九一八事变后加入共产党的林明;以前与尚德(杨靖宇)一起行动,在离开兴权中学后,巡回指导各游击队,并安排各地地下斗争的指导者李先生(李凤岐)等。与此同时,小说中将指导地下抗日斗争的国民党表述为“堑壕中的战友”“友党”,设置的蒙古人学生额尔登、朝鲜人士兵朴良哲等人的登场,表现出了抗日战线上的“民族协和”。

以上是该小说的中心,故事的骨骼部分。但作者马寻所传递的信息并不只限于提示“反满抗日画卷”。

三、原型的探索——伪满洲国的文化界

虽然金雨未被设定为主人公,但诗人金雨的出场,使得描绘当时的文艺界成为可能。这应该是作者马寻创作的动机之一。首先从探索登场人物的模型开始。当然,是在意识到虚构的前提下的模型探索。

(一)关于文艺界

1.冯雪非

金雨被发表在《奉天民报》上的冯雪非的诗《乡愁》感动,二人决定在《奉天民报》上开设名为“雨雪”的文艺栏,专门编辑诗。冯比金雨长一年,是美术专业学校的学生。这一点和马寻、成雪竹、姜灵非组织社团,刊行《冷雾》的事实相一致。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化身“雪非”登场,且《乡愁》一诗作为姜灵非的作品也是现实存在的。作品中冯因贫困和鸦片中毒而英年早逝,且金音于1943年9月,为悼念30岁早逝的姜灵非留下了《想念灵非》这篇追悼文[3]。大概是历经了70年的岁月,还想着将英才诗人的夭折记录下来。

2.伍朗太与黎瑛夫妇

这对夫妇最初登场是崔柏使用假名,装扮侍者潜身于长春丰丰旅馆的时候。伍朗太是该旅馆的出资者,日满文化协会的理事,杂志《新天地》的主编;妻子黎瑛是作家,并已经出版了小说集《南北街》。如此介绍的话,可以推测出这对夫妇以吴郎(李守仁)、吴瑛(吴玉瑛)为原型创作的。吴郎编辑的是《斯民》,吴瑛的小说集为《两极》①吴瑛《两极》,益智书店,1939年。。黎瑛在金雨面前发牢骚道:“又因为我是女性,多得些喝彩声,开个什么会总是把我抬出来。有时真感到无聊。”[2]204——这或许是吴瑛的真心话。此处所说的“会议”最有可能是指吴瑛不得已参加的“第一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在这之后,长春的文化状况主要通过黎瑛之口讲述。

3.郗融

在丰丰旅馆投宿的旅客中,崔柏最为信赖的是作家郗融。当他倾吐烦恼,思考进入以奴化教育为目的的吉林高等师范学校是否有意义时,郗融鼓励他“以敌之矛攻敌之盾啊!”[2]106。此后,郗融被长春警察逮捕,并成功脱狱。背着须乡家纵火事件的“黑锅”逃跑的崔柏,与在沈阳街从事地下活动的郗融相会,并从他口中听说了脱狱的经过:被警察拘留的郗融,与作家柯东、W一同被押往资料室。特高科的老大大冢大尉命令他们检阅书籍和杂志——揭发反满抗日思想。他们暗地遵循“抛出老的,保护新的”[2]371的原则,开始检阅资料,郗融则钻了监视的空子成功逃脱。

此越狱剧情与李季风的经历是有重叠之处的。季风因“一二·三○事件”被逮捕后成功越狱,但又被警察再次逮捕,并和狱友作家关沫南、王光逖一同被命令检阅文艺杂志。三人商量后一致秉着“保护新人,揭发老手”的原则,将检阅结果整理后上交。但由于季风成功钻空逃脱,该检阅工作被中止了②关于李季风的越狱事件,参照拙论《首都警察的特务工作实态》,《续·伪满洲国文学》(《·文学にみる「满洲国」の位相》研文出版,2013年8月。。李季风的两次越狱震撼了长春街,为大多数人所知。但是关于检阅的详细描写,是马寻于80年代才融入创作中的。并且,将王光逖取其姓的首字母W代替,或许是因为考虑到王在战移居台湾的缘故吧。

那一篇篇犀利的杂文,宛如一通通激情的战鼓,呼唤彷徨的青年;又像一把把匕首,剖割黑暗的社会。文章激励青年勿因苦闷而自弃,努力充实自己,自能从迷雾中透见霞光,在艰辛里寻出生路。为了能够发表,文章难免迂回晦涩,但那思想却是明白的[2]105。

这是崔柏从白蒂手中借了郗融最近出版的杂感集,读完后发表的感想。可以说这是依据李季风杂感集《杂感之感》③李季风《杂感之感》,益智书店,1940年12月。的内容而写的评语。

4.田庚·贾宁·商之子

以下是黎瑛对金雨讲述的长春的文学状况:

长春文场有人给分成两派:以贾宁、商之子为首的“文思”派和以田庚为首的“文采”派。前者主张笔和纸,也就是写和印;后者主张乡土文学。“文思”派两位主要人物和日本人打得火热。“文采”派是民间人士,时时担心遭暗算。

贾宁呢?有人认为他是日本人派在文化人中的特务。又听说,商之子原在华北从事左翼文学活动,后被通缉,他和贾宁日本话都是特等,文章呢,各有千秋吧。

贾宁被称为鬼才,商之子的杂文一个劲儿模仿鲁迅。

田庚认为商之子的小说是失了味的盐!可是,商之子说:田庚的小说,是素材主义[2]205。

黎瑛描述的长春文坛的状况,和80年代后研究的关于乡土文学论争的框架正相吻合。即古丁(商之子古丁使用过“史之子”的笔名)和爵青(贾宁)为中心的《艺文志》派,与山丁(田庚山丁本名梁梦庚)为中心的《文选》《文丛》派的对立与抗争。爵青是特务的传言得以确认,古丁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参加北方左翼作家联盟,被逮捕后变节也是事实。但比起对商之子,黎瑛对贾宁的评价更为严厉:

我认为,他们两位都被日本人所利用,也都在利用日本人。商之子徘徊在十字路口,贾宁却已落入陷阱中了。——两人飞扬跋扈,目空一切,文人无行嘛[2]205-206!

作者意在表达对《艺文志》派的古丁、爵青的严厉批判,和对山丁(田庚)的好意,并强调了吴郎夫妇和金音的密切联系:

田庚近年来,除和伍朗太、黎瑛夫妇编辑《文采》大型丛刊外,还主编不定期的《诗刊》。金雨的长诗《江上梦》就刊于《诗刊》第二期,整整占了一期篇幅[2]375。

将此与现实相对照的话,《文采》可以视为现实中的《文丛》,《诗刊》是《诗季》,长篇诗《江上梦》是金音的《塞外梦》来阅读。这首长篇诗是金音的代表性诗作。

5.丰丰旅社

此外,还有一些可作为证据的细节。崔柏假装侍者潜伏的长春丰丰旅馆,是伍朗太、黎瑛夫妇相遇的地方,是观察很多投宿的文化人的场所。关于这家旅馆,有这样的描写:“三马路路口”处,特色是有很多老常客,“一是‘文化人’多(文化人这个称呼,当时颇为流行),故被称为‘文化店’;二是打官司的人多,又曾叫它‘官司店’”[2]93。另外,与吴瑛交好的山丁留下这样的回想:

我常常去吴瑛家,她家在西三马路的入口福峰旅馆二楼。(中略)她家就像“文艺沙龙”,在那儿大家一边讨论,一边定期、不定期地刊行读物,编辑丛书[4]。

再列出一个决定性的证据。柳书琴、蔡佩均两位学者于2009年访问马寻,进行访问调查后将马寻的口述笔记整理发表了。其中,马寻描述了从齐齐哈尔到长春时的情形:

1942年,我携妻儿一家人到了长春,最初住在作家吴郎、吴瑛夫妇投资的福峰旅社,找到住处后才搬离[5]。

丰丰旅馆毫无疑问就是以福峰旅馆为原型的。

6.“满洲文艺家爱国决起大会”

第二十章描写了聚集了包括“日系”“满系”在内的多数的文艺家,召开“满洲文艺家爱国决起大会”的场面。以下是参加大会的金雨所见的大会风景。

商之子以“满系”作家总管身份,用特等日本话哇啦哇啦致辞后,另一个“满系”作家次总管贾宁,用次特等日本话哇啦哇啦作了长篇发言。(中略)

低头默坐在一角的金雨,恨不得变成个耳聋目盲的白痴。

——哀莫大于心死!金雨心里这样反复地叫着,对自己,也对会场每一个和他相同处境的人[2]402。

黎瑛被事先指定作为作家代表上台发言。发言稿是伍朗太拟就、商之子审定的。全篇充满了介乎通不通之间的日语。黎瑛总算糊里糊涂地照本宣科念完下台了。黎瑛汗流浃背,瘫在座位上,再没有抬起头来[2]403。

该大会的模板应该是1943年12月4至5日,即“大东亚战争二周年”之际,由“满洲艺文联盟”主办的“全国决战艺文家大会”。的确,吴瑛代表“文艺”发表了意见,但是没有看到古丁、爵青致辞的记录。古丁作了“全联”与“第二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报告①关于《全国决战艺文家大会》,《艺文》(日语)创刊号1944年1月和《艺文志》(中文)第一卷第三期(1944年1月中)刊载了其记录。。

该大会结束后,参加大会的17名中国人作家被召集开座谈会“怎样写满洲?”古丁作为司会全权主持了会议,爵青展开雄辩,其他参加者包括马寻(金音)也被迫作了发言。想必作者将两个会议的场面进行合体后,刻画出支配文坛的古丁、爵青的形象。

7.两名鸦片中毒者

通过黎瑛的话、金雨的体验,作者对《艺文志》派的古丁、爵青展开了严厉批判。笼罩在伪满洲国文坛的气氛,或许就是这样。批判“艺文志”派的急先锋——山丁,更严厉地谴责古丁、爵青。以下便是金雨与田庚对话的场面:

你是很有才华的,金雨。

若说才华,我远比不上当年的冯雪非,也比不上现在你们长春的贾宁。

别提贾宁了,寡人有疾,寡人有瘾,抽上大烟,把柄就握在日本人手里了。做人没有一点骨气,不如一条狗!

金雨感慨万端:两个大人才,一双瘾君子。冯雪非昨天死了,贾宁呢?金雨对两人的坠落深表惋惜[2]375。

此处作为对贾宁的批判材料,使用了暗示其“鸦片中毒患者”的词语。同样,冯雪非的死因也归为鸦片中毒。虽说是虚构的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小说的人物是特定的,作者将两人设定为鸦片中毒的患者应该也是有证据的。但是,笔者还没有找到印证小说真伪的材料,这将作为笔者今后的研究课题。

(二)关于电影界

因为金雨转入“满映”,因此对电影界作一定的记述也成为可能。在电影界也做一个人物原型的探索。

1.汪策与妻子郭敏

关于汪策,小说中这样描写道:从话剧团的演出家到“满映”电影监督,“汪策在满映和一些同好,组织了戏剧研究社,从日本、上海各地搜集进步戏剧书刊,还组织上演过改了剧名的阿英的剧本《群莺乱飞》,终于被捕。”[2]369汪策在“满映”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审讯时,他受到敌人的百般折磨和侮辱,过了不久,他说:士可杀不可辱。他头撞暖气片,流血过多致死[2]368。

这应该是以王则为原型创作的。王则向“满映”提出辞职电影监督一职,逃往北平,但因探访妻子回“满洲”时,被逮捕后遭到毒杀。因此,金雨谋得“满映”职位,来向他打招呼的女演员郭敏,应该就是王则的妻子张敏:

田庚领金雨来到家属宿舍郭敏大姐家里。这郭敏,原来是汪策的遗孀。她和父母同住,身边还有个汪策的遗腹子。郭敏是个温柔大方,为人正派的擅长扮演老太婆的演员[2]384。

这样的记述,与以演技派著名的张敏的实像几乎不谋而合。

2.黄学谦

制作处长黄学谦作为被大多数“满系”脚本家厌恶的“二鬼子”而登场:

人们讨厌他的有三:一是满口关东州的怪腔怪调;二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娶个日本老婆;三是他动不动就给你个“国策”主题,让你写出剧本来。最后一条是最大的讨厌[2]382。

这应该是以姜学潜为原型的。姜有日本留学的经历,并与日本女性结婚。姜在协和会工作的时候,受到甘粕正彦赏识,因此在“满映”活跃,最后爬上制作部次长的位置。虽有被警察逮捕的经历,但由于甘粕的活动被释放。他是国民党员,在“满映”被接收时,作为与共产党对决到底的人物,在中国不受好评。据说姜于1947年4月,共产党进入长春城之际自杀了。

3.华燕芬·章天绂·杨柴

作品中描写了金雨与著名女演员华燕芬会面的场景。盛文庆就是被她迷得神魂颠倒,与小艾子的妹妹离婚,最终酿成了自杀事件。她口口声声说“我是个独身主义者!”[2]383田庚说,想与她结婚的男人有很多,是艳闻较多的女演员,金雨则对这个“妖女”避之唯恐不及。考虑到作者在参考原型时,也使用了真人的一部分实名,因此原型很可能就是季燕芬。她和张敏一样,是“满映演员训练所”的第一期生,是当时很有人气的演员之一。

台湾出身的监督章天绂应该是指张天赐。他于1909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原籍为台湾,是脚本家也是为数很少的监督之一。与日本人合作创作国策电影脚本的杨柴,虽难以断定,但有可能是指张我权。他曾用熙野的笔名与八木宽·长博司组合创作过脚本。

4.脚本家的实态

田庚告诉金雨关于脚本家的生活,说是只要向制作处长汇报过,在自家执笔创作也是可以的。每周只需出勤一回,鉴赏外国电影,和大家侃侃后便可散会。

这便是山口猛指出的“作为国策公司对时间严守的满映,可是其制作部,特别是脚本相关的因工作特点,却未必要求人员到公司办公。虽然以此为借口偷懒的同僚也有”[6],这便是脚本家职场规则的依据。但是,就“偷懒的同僚”,中国人方面也执有一词。田庚接着上面的说明,这样说道:

“满系”脚本员想要自己的脚本拍成片子,那比登天还难。即使你呕心沥血,写出个你自己认为满不错的东西,也会让“日系”脚本员七改八改,改成你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四不像。况且,有谁不要脸写“国策”脚本呢?这样,日子久了,“满系”脚本员心照不宣,个个自宅执笔。拿满映的钱,干自己的活。大家写小说,写诗……就是不写脚本[2]385。

可以说,这反映了在“满映”的“满系”脚本家的一部分立场。但是,作为脚本家,存在着自食其力的中国人,特别是古装片的脚本,是中国人独自的舞台。古装片第一作《龙争虎斗》(1941年)便是姜衍(资料中多以为是姜学潜的笔名,正确的应该是杜白雨的笔名)的脚本,获得了好评。山丁也以梁孟庚的名字创作了《巾帼男儿》《歌女恨》的脚本并被拍摄成电影。

金雨也被布置了以“勤劳奉公”为主题创作脚本,但并没有找到金音完成脚本的痕迹。

四、日本人形象

作品中出现了几个有良知的日本人。在描写这一时代的作品中,出场的日本人一般都是积侵略者残忍于一身,被定型化了的日本人。但马寻却尝试描写了贴近中国人,并暗中支持中国人抵抗的日本人。

以下,平岩晴美访问在吉林国民高等学校工作的椎名满,在小食堂边吃午饭边交谈的情形:

我们日本人在这里做了些什么?善良的青年,硬是被折磨得死的死,疯的疯,半死不活的……我来吉林,坐在火车上,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觉得每一样罪过,都有我一份儿。

我有时候也有你这个念头,觉得日本在中国干的每一件坏事,都和自己有关。但是,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所有的罪过没有你的份儿,也没有我的份儿。但是,在中国老百姓眼里,哪一个日本人不是坏蛋?我刚才到八百垅山东义园去了,那穷孩子小牛说:日本小姐怎么和中国学生——交朋友?……

平岩晴美激动地说下去:“报上说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了,我们的军队已经占领了武汉三镇,我认为,占领全中国也不意外,但是那以后呢?那以后的以后呢?……”

“晴美小姐,我们还是不谈这些吧。”椎名满四下望了望,轻声说。

平岩晴美似乎没有听到椎名满的话,又说:“也许有一天,我们日本人谁也做不成中国人的朋友!”

我但愿有一天,我们都能公开的、大大方方地成为中国人的朋友[2]324。

晴美的恋人尉迟恭受拷问被虐杀,她本人也是协助崔柏等人抗日的女性。椎名满,父亲曾经参加日本的左翼文学运动被逮捕,满16岁时死于狱中。

以下场面描写的是刚抓住崔柏又让他逃跑的警察,喊出相关人物进行审问,以搜集崔柏的罪证。而被抓的日本人的证言如下:

阿部良:“葛天虎是个人才!我一生最爱人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一乐也。——是的,信不信由你。”[2]415

并且对莫须有的嫌疑,日本人一一作了反论并这样说道:

我是个日本人,是个科学家,一个深愿有些成就的生物学者。我是天皇陛下的臣民,纵令不是最忠良的臣民,也绝非灭绝人性的刽子手……一切酷刑只能摧残我的肉体,圣化我的心灵;莫须有的陷害,只能暴露你们的残忍和空虚[2]416!

椎名满:“崔柏是个爱国者吗?回答是可以肯定的。正如你们提醒过我的一样,我父亲也是个爱国者。爱国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至于我,不过是一个爱国者的同情人而已。……是的,尽管是同情,却没什么帮助。这恐怕是我一生的憾事了。”[2]417

阿部是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员,虽对政治保持着距离,但有不失作为学者矜持的硬汉一面。作为宪兵队调查的场面虽有含糊之感,但确是描写了拥护崔柏的日本人像。

在伪满洲国,显然存在着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以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利为背景的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构造。但是,就百姓(相对于国策比较自由的人)阶层而言,超越民族之墙而相互了解而努力的日本人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样的“日中交流”的取材仍是困难的。尽管如此,马寻创作的有良知的日本人形象的小说,除此之外还有两篇:一篇是1979年执笔的《远方的邻居》①马寻《远方的邻居》,《当代》,1980年第2期,前揭《马寻文集》所收。。1937年冬,赴任龙沙女子中学校的音乐教师梁有声,与同僚酒井健结为亲交。酒井大胆地批判时局,对学校当局毫不客气地吐露不满。梁虽然与酒井产生共鸣,却因感到危险而避开了毫无顾忌的交往。以下的会话便显示了酒井与梁内心的偏差: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朋友呢?我们是同时代人,我们都有良知良能,都有共同的爱好,我们都是人海中的小鱼小虾,我们为什么不能自由自在地在一块儿遨游呢?……”

“……”

“也许你在想,不知什么时候,你会被我出卖,你受苦,而我却逍遥法外!”

(中略)

我说:“我愿意做你的朋友,不过,我是没出息的人,让我们做个不问政治的朋友吧!”

酒井,酒井突然哭泣起来了[7]。

某日,梁有声将从日本留学的友人那儿得到的在上海、日本出版的“进步杂志、新刊小说、诗集”的一部分借给女学生,因此被宪兵队逮捕。因为她们在学园内成立了“文学之友”的地下组织,进行反满抗日活动,而酒井和梁则被当作她们的指导部。酒井因在狱中受到拷问,身体残疾被送还日本。对酒井被逮捕拷问事件一无所知的梁,在日中邦交恢复后,从酒井的遗族那儿得知,他担心梁有声的安危。为了和他成为亲交留下了《心哪,飞向那远方的邻居住》的手记。

另一篇作品是《奇葩——香田淳子的爱情》②《奇葩——香田淳子的爱情》,《春风文艺丛刊》,1980年第2期,前揭《马寻文集》所收。。以龙沙女子中学的音乐教师梁有声听闻的,以日本人女性香田淳子的多舛命途为中心。淳子是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教授香田清张的妹妹。“中国的哥哥姐姐们是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是值得同情,值得帮助的!”[2]289这样的清张教授,积极支援谭国焕、丁淑云等留学生们的地下活动。同班的方启先,也受其影响走近运动。另一方面,每天无忧无虑对政治不上心的淳子,开始倾慕大学入学考试为自己补习的启先。在留学生的政治活动被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方启先寄给友人的《义勇军进行曲》①日本称《义勇军行进曲》,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抗日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歌。的乐谱被潜伏在校内的间谍发现,一举被揭发。淳子得到允许与受拷问精神异常的启先见面,她按照宪兵指示想说服启先写下自白书,称自己爱“满洲国”。启先极其愤怒完全丧失了理智,扑向淳子要勒死她。

精神异常的启先被返送龙沙后,淳子从日本来看望他。淳子对梁有声讲述时带着自责的语气。

我做了最难容忍的蠢事!我成了法西斯的帮凶,我无异在迫使一个正义志士变成无耻的叛逆[8]。

最后淳子在睡着的方启先身旁服毒自杀。

此处登场的梁有声、金雨很明显就是指马寻。通过“有良知”的日本人形象传达的信息只有一个,即在民族对立的殖民地国家,男女之间的爱情(尉迟恭和平岩晴美、方启先与香田淳子),或者朋友之间的友情(崔柏等人与椎名满、梁有声与酒井健)的成立是何等之困难。有时会因为暴力被割裂,有时因不能理解相互的心情不能填埋双方间的沟壑。但是作者马寻执着于描写想要真诚地跨越民族间壁垒的日本人。在伪满洲国,这样的日本人或许是“奇葩”。

在有等级有歧视的社会,真心想要理解中国人的日本人在马寻的记忆里深深扎根。他回忆起沈阳师范学校时代所敬爱的日本人教师时说道:“这位老师让我了解,日本人的好坏不可一概而论。”此外,对于吉林高等师范学校有很多日本籍教员,他说道:“可略分为两派,一派专注于学术不问政治,另一派好调查学生的思想。这部分经历我也将之写入长篇小说《风雨关东》中了。”[5]292凭借这样宝贵的记忆,马寻创作了平岩晴美、椎名满、酒井健、香田淳子,以及阿部良等日本人形象。“我但愿有一天,我们都能公开的,大大方方地成为中国人的朋友!”[2]299马寻强烈地期待这一时代的到来。

五、以歌描绘日本风景

从作者经历也能看出,马寻在师范学校学习音乐和美术,在女高还负责教授这些科目。作者的音乐造诣很深,该小说中还插入了当时流行的歌谣曲。留日女学生方姝,在若草山散步时,一位喝醉的中年男子用沙哑的声音唱道:

跨过大海——尸浮海面

跨过高山——尸横郊野[2]207

写完歌词的开头部分又附加道:“对此厌恶已极的少女,但愿她的耳朵失灵。她急走几步”。无疑这是模仿自《万叶集》中大伴家持的歌《海行かば》(信时洁作曲1937年)。

かへりみはせじ(决不回首后退)

这首歌作为准国歌,在收音机播放“玉碎”新闻之前必定会播发,是日本人无人不知的军歌。

此外,紧接着登场的是一位唱着“连少女的同学都会唱的《九段坂》”的老年女性。这首歌歌词:

从上野车站来到九段坂

我心情急切,有路难辨

我手扶拐杖,走了一整天

来到九段坂

我来看望你呀,我的儿[2]207-208

这首应该是石松秋二作词,能代八郎作曲的《九段之母》(1939年5月)。原文如下:

胜手知らない焦れったさに

听到这两首歌的方姝感慨道:

那中年男子唱“视死如归”,这老妇人哼“为你高兴”,把替穷凶极恶的军国主义者当炮灰视为无上荣耀,难道这不是出悲剧吗[2]207-208?

由此可见,作者不但理解这首著名歌曲的主旨,还记得在《九段之母》之后,有这样一段歌词“こんな立派な御社に/神と祀られ勿体なさよ/母は泣けます嬉しさに”(牺牲后能在这样伟大的神社里,像神一样被供奉的待遇,母亲因欣喜而流泪),“が鹰の子生んだ样で/今じゃ果报が身に余る”(如鸢鸟生出雄鹰一般,无上光荣)。置身于伪满洲国的中国人,对战时传唱的军歌也是耳熟能详②记忆中战时,日本国内军歌通过无线电放送、学校教育浸透到国民中。那在伪满洲国,日本的军歌是以怎样的形态传播的呢?不但是日本人,就连中国人也对军歌耳熟能详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课题,现介绍一则资料。东方国民文库的其中一册《满洲国民歌曲集》第一辑(藤山一雄编满日文化协会1939年2月20日)。该书由国务院总务厅官星野直树的作《序》,收录了111曲歌词与乐谱(令人惊讶的是开头为《君之代》,第二首才是伪《满洲国国歌》)。除了在伪满创作的日语、中文歌外,还采录了《爱国行进曲》《军舰行进曲》(军舰マチ)《妇人爱国之歌》等有名的日本军歌。此外,还有在本小说中出现的《荒城之月》《埴生之宿》。马寻作为齐齐哈尔女子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可能得教授这些歌曲。,可以说马寻通过将这首歌写入作品,巧妙地刻画了被染上战时色彩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心情。

六、结语

作为作品论,本论在结构上显得有些没有条理。该小说是以赞美崔柏为中轴的青年们不屈斗争和哀悼其中牺牲的人们的“反满·抗日画卷”为主题的作品,而对“‘满洲国’的文化界”和“日本人的登场”分析的内容是作品的支流。对主流还停留在介绍(较详细的梗概已经列示出来),而热衷于支流是研究者的兴趣。在虚构的小说中寻找研究课题,可谓是作品论的“邪道”。笔者偏要踏上这条“邪道”,是因为想从作者马寻留下的“遗嘱”中,汲取笔者所能看到的内容作为研究课题。本稿中未能展开的,如作品中的尉迟恭和黄学谦被称为“二鬼子”。众所周知,中国人暗地里喊日本人为“日本鬼子”以表轻蔑。在伪满洲国,对关东州在住的中国人表示轻蔑,将其视作日本人的“弟分”而称呼其为“二鬼子”。内海库一郎的回想中也提到“‘二大伯’是日本人的绰号,‘三叔’是指朝鲜人,‘金大哥’是指金州(旅顺、大连)的大哥。这三者便是所谓的伪满洲国政府。”[9]虽表现上会有不同,但对关东州出身者存在蔑视是事实。笔者曾使用“大连意识”和“新京意识”的项目,论述了关东州在住的日本人及“建国”后“渡满”的日本人之间,对“国家”建设和国策的认识感受到的差异[10]。如马寻与内海指出的,正好与此相反的是中国人。即至伪满洲国成立的20多年中,作为日本租借地的关东州在住的中国人,对日语感到亲切,与日本文化共存。对同胞的感情,通过“二鬼子”“金大哥”的蔑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文化风土在文学创作的世界有怎样的投影呢?这也是笔者从这篇小说中汲取出的研究课题。

[1]马驰.马寻小传[M]//马寻文集.北京:求真出版社,2009:328-329.

[2]马寻.风雨关东[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54.

[3]金音.想念灵非[J].艺文志,1943(11)(创刊号):98-108.

[5]柳书琴,蔡佩均整理,马寻口述.从“冷雾”到《牧场》:战时东北文坛回眸——马寻访谈录[J].抗战文化研究:第4辑,2010(12):294.

[6]山口猛.幻のキネマ满映——甘粕正彦と活动屋群像[J].平凡社,1989(8):141.

[7]马寻.远方的邻居[M]//马寻文集.北京:求真出版社,2009:315.

[8]马寻.奇葩——香田淳子的爱情[M]//马寻文集.北京:求真出版社,2009:299.

[9]内海库一郎.酒友古丁追想[M]//冈田英树.文学にみる「满洲国」の位相.东京:研文出版社,2013:390.

[10]冈田英树.大连イデオロギと新京イデオロギの相克[M]//文学にみる「满洲国」の位相.东京:研文出版社,2000:8-24.

Historical M em ory and Narrative of Bildungsroman——A Study of M a Xun’s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Northeast

HidekiOkada1,Deng Lixia2
(1.Departmentof Literature,Ritsumeikan University,Kyoto Japan 6038341;2.Branch of LiteratureDepartment,Ritsumeikan University,Kyoto Japan 6038341)

In ManchukuoMa Xunwrote poetry and novelswith the pen name Jin Yin.He stopped writing after the collapse of Manchukuo because he was accused of“member of the rightists’camp”and“writer for the Bogus Manchukuo”.In the 1980s,Ma Xun resumed writing through the restof his life after his reputation was restored.The novel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Northeast(Feng Yu Guan Dong)is based on the writer’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he Manchukuo period and focuseson Anti-Manchukuoand anti-Japanesemovements.The novelportraysa group ofyoung peoplewhoweredevoted toapersistentstruggleagainst theauthority.Ma Xunwrote thenovel in order to fillup thisvoid and tomourn thosewhose life hasbeen sacrificed.Although it isa fiction,itdepicts the cultural terrainsofManchukuo that thewriterhasexperienced and providesvaluable testimony forManchukuoscholars.Furthermore,thenovel features several conscientious Japanese characters who in fact promoted the anti-Japanesemovements that the young people were involved in.Such characters are rarely seen in other novels.Nevertheless,the author seems to believe that in colonialManchukuo,itwasextremely difficult tohaveany true inter-ethnic friendship and communication.

Ma Xun;Jin Yin;The Vicissitudes of the Northeast;Manchukuo

I206.6

A

1674-5450(2016)04-0001-010

2016-04-20

冈田英树,男,日本京都人,日本立命馆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伪满洲国文学研究;邓丽霞,女,江苏常州人,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近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本近代文学、伪满洲国时期日系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詹丽 责任校对:赵伟】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探寻日本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黄金时代》日本版
Pets萌宠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