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6-04-13张冬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张冬宇

(辽宁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13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张冬宇

(辽宁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进而探索将两者有效契合的实现路径,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取向

在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高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弘扬者,是摆在每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在短时期内却并没有充分显现。国家的整体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层面的建设,促进国民道德素养水平的整体提升,才能最终实现以价值观优势持续推动“中国步伐”的不断前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与思考,我们党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首次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在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更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最根本利益。其中,富强是国家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是民主、文明、和谐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民主是在政治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文明是实现文化上的繁荣昌盛,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和谐是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上层建筑,民主、文明、和谐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基础的雄厚,还能为实现富强的价值追求提供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其中,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永恒价值追求;平等是自由的最终实现,也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法治是确保公民自由、平等,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制度保障。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在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情感认同。敬业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把对国家的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就是要把个人的价值投入到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之中,在敬业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诚信是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人才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友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共处。

这三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既紧密相连,又有各自的重点。概括起来,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在核心价值观中处于统领位置,是其他层面价值追求得以实现的动力和引领。如果脱离了这一动力和引领,社会与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失去国家力量的保障。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在国家层面价值观统领下确保全社会良性运行的价值准则,是国家与公民层面价值追求的桥梁和纽带。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对社会主义公民个人的底线价值要求,是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追求的基础和根本,决定了国家与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能否真正落地生根。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1.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力量,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发展目标。而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基本的价值遵循。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才能“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2]。”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归根到底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是永恒的主题。概括来说,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怎么培养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拥护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从而汇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2.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吞噬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场。在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战略围堵和牵制,严重干扰了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树立。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贫富差距等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成熟。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和选择上的混乱与困惑。他们的理想目标更加务实,不再盲从权威,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甚至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束之高阁。

面对如此现状,需要用一种主流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帮助他们去辨别,去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因此也必然为大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指引学生学会分析社会万象、人生百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选择。

3.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各高校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教育成效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存在着教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有待创新、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有待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亟需提升、思想宣传队伍力量薄弱以及联合培养人才的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其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而形成的。其内在稳定性和文化包容性决定了它必然超越一般意义的价值观,对人的思想和精神层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然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应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融入学科建设、社会实践、文化育人、作风建设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扎根。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理论认知路径

一种理论如何被大众所熟知、所接受,首先要考虑到表达的通俗性问题,这是实现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虽然高度浓缩在了24个字之中,而这24个字也看似通俗易懂,但实际上非常抽象和凝练,每个层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非常复杂的内部逻辑性。这就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以大学生熟悉的语言展现出来,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的关键。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解读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处于政治话语体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话语体系,并在充分考虑大学生思想特点、知识水平、认知程度的基础上,再转化为大学生所熟悉、所认同、所接受的大众化话语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的理论讲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硬性灌输,应该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而非官腔的语言,使用亲切的语言而非生硬的语言,使用引导的语言而非命令的语言,使大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在理论讲授过程中,重点要向学生们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和丰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进而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稳定性、发展性、包容性等特点。

其次,要考虑的是理论的传播方式如何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当前课堂教学方法的陈旧、形式的单一等问题日益凸现,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牢牢把握课堂阵地的同时,应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要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要通过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生动案例来吸引学生。同时,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育人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此外,网络作为目前最被大学生所喜爱的媒介,应充分挖掘其育人功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产出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产品,鼓励教师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价值认同路径

做到理论认知不是目的,实现价值认同才是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就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应把思想上的认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接受理论认为,“接受”是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4]。这一理论说明,当接受内容与社会环境的实际相契合时,受教育者就容易接受;当受教育者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对相关内容产生强烈认同时,才会引发接受行为。然而,国际环境的复杂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市场经济的冲击性、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性,使一些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感到困惑,在认识层面出现偏差,甚至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产生怀疑。作为接受主体,虽然很多大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但如何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为实现价值认同,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开展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积极开展“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活动,坚定学生骨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自信,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学生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同时,应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通过互动式、探究式、启发式、引导式等隐性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现实问题的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最终在意识领域形成价值认同。

3.分类教育路径

我国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比较倾向于整体性、统一性教育。实际上,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使其易于接受和认同。因此,应该按照学生的生活背景、民族文化、思想状况、成长经历等的差异性进行分类,进行差异化教育,将价值观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例如,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地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与汉族学生有所不同,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也有所差异。做好这部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应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入手,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等,拉近与他们的文化距离,扩大文化认同,从而引导他们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感,增强“四个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的因家庭成员有信仰宗教,从小耳濡目染而对宗教产生信赖。有的受到外界媒体对宗教的大肆宣传,而被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有的因为对现实社会感觉失落,进而从宗教世界中寻找精神和情感上的慰藉。针对这类学生,应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处理问题。家庭贫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容易产生极度的自卑、偏激心理,同时自尊心又特别强,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尊重。对于这类群体,除了经济上的援助外,他们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关爱。因此,做好家庭贫困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应将助困和育人相结合,重视思想教育,定期走访慰问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生活情况,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自尊、自强、自立、自爱及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心理障碍学生,应以挖掘造成心理障碍的成因为切入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可以通过“移情”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文体活动,走进大自然,以更加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可借助学校心理咨询结构以及社会机构,帮助学生找到症结所在,缓解心理压力,学会运用科学理论来分析和处理心理问题。

大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有学业或就业压力的学生,对于有学业压力的同学,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可以采取教师课外补课、优等生一帮一等方式,让他们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有就业压力的学生,应着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在实践中达到锤炼品格的目的。除了按照学生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学历的差异性进行分类教育。因为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都有所差异。例如,对高学历学生,可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开展引导式教育,在共同分析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时达成思想共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实践养成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和现实生活,因此,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大课堂。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培育,更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体验式教学”,为大学生锤炼品行、提升素质、坚定信念搭建广阔平台。为此,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农村、工厂、社区、小学等社会组织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和教育培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知识惠民、科技兴农、文化下乡等活动中来,鼓励学生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爱心救助等形式服务基层、奉献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念。同时,还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吃苦耐劳和节俭的品质,提升创新实干的精神风貌,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最佳载体。应多设计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先进人物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用他们深厚的知识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搭建艺术节、文化节、素质拓展节等文化特色平台,强化优秀社团特别是理论社团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使大学生们通过参加党团、社团活动,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加强高校校报校刊、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宣传媒体建设力度,在借助媒体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发挥学生特长,使这些校内新闻媒体成为大学生表达梦想、彰显青春的地方。

此外,还应充分挖掘高校校风校训的育人功能,诠释各高校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传统,彰显各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受到大学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隐性教育氛围。

5.制度固化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内心固有的价值灵魂,需要构建一个链条式教育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接续性。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应不断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制定相关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学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学院共同参与的系统联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共同育人的格局。应构建评估反馈机制,时刻追踪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定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及时给予正面引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固化为学生的价值信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这项任务排在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5]。”这就意味着,不只是高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因此,应建立健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教育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联合育人责任制,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各司其职地肩负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从一个概念转化为一种观念,也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的重大变革之一。“在高校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关乎高举旗帜这一大事,关乎培养好接班人这一重任[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顺应这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变化,更要努力成为这种变化的积极参与者、有力引领者,真正肩负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11):3-25.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252-253.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5):4-6.

[4]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出版社,1992:3.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9.

[6]杜玉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5(2):3-6.

(责任编辑祁刚校对伯灵)

Study on the Pat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ANG Dong-yu

(Party committee and Administration Office,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

Abstract: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the students’value orientation decid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some extent.Therefore,under the guidance of core valu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and illustrates clearly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under the guidance of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explores the path to achieve both effective combination,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students′value orientation.

收稿日期:2015-12-25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SZ024)

作者简介:张冬宇(1982-),男(满族),辽宁丹东人,讲师,硕士。

DOI:10.13888/j.cnki.jsie(ss).2016.02.02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16)02-0278-06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