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妇女生存与维权存在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6-04-13陈怀珍

关键词:生存保障机制维权

陈怀珍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现代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108)



流动妇女生存与维权存在困境及对策分析

陈怀珍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现代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流动妇女的生存与维权问题不容忽视,处理好她们的生存与维权问题关乎着社会稳定与和谐。基于流动妇女这一特殊群体,分析了目前她们的生存和维权方面存在着收入、子女教育、保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境,并从流动妇女自身的建设、政府层面的建设和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几个方面提出提升流动妇女的生存和维权对策与建议,希冀进一步提升她们的生存和维权能力水平,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保障机制;流动妇女;生存;维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已婚妇女一般随从自己的丈夫结伴打工。同时,还有一些年轻农村女性自己独身外出打工或经商,这两个方面增加了流动妇女的人数。流动妇女属于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她们的生存能力较弱,维权意识不强,因而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目前,我国的流动妇女的生存与维权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因此,提升她们的生存与维权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1.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学者对流动妇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研究、健康研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研究)、流动妇女的收入研究以及她们的就业质量的对比研究。李萍从实证的角度,以农村流动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婚姻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影响着流动妇女的婚姻质量,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独立意识等影响着她们的婚姻满意度[1]。国外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会使这一群体出现许多适应不良,对环境产生陌生的心理排斥感,进而会导致流动人口产生心理焦虑、烦躁和消极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Julia Mirsky通过对俄罗斯一社区的流动人口进行健康分析,研究表明,这类群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远低于本地人口。刘越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江苏省两个市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流动妇女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成年正常女性,特别是单身的流动妇女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对比了流动妇女与流动男性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流动妇女在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流动男性,流动男性在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支持上的得分高于流动妇女[2-3]。李春平等对江苏省流动妇女进行实证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络构造流动妇女收入影响因素模型,提出年龄、流动妇女的来源地、流动妇女的教育程度和她们的婚姻状况对她们的月收入有着间接的影响[4]。张妍基于北京市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从就业稳定性、就业环境、工资收入和社会保护四个维度,分析了北京市本地妇女和流动妇女的就业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北京本地妇女的就业质量远远好于流动妇女,这两者只有在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户籍制度是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流动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健康状况对其就业质量都有显著正向影响[5]。

2.问题的提出

综合以上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对流动妇女的研究基本是关于她们的婚姻问题、健康问题和就业问题,对她们的生存问题和维权问题的研究较少。以2000~2015年为时间界限,分别以“流动妇女”“生存与维权”等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匹配搜索分析,发现没有任何文献综合研究流动妇女的生存与维权问题,只有部分学者单独研究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问题,或者是这个群体的维权问题,但是近五年来的研究文献不超过20篇。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流动妇女的生存和维权存在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提出提升她们的生存与维权能力方面的对策,对她们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流动妇女生存和维权存在的困境

1.流动妇女存在的生存困境

(1)收入困境。流动妇女外出最首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她们认为外面赚钱来得快,但当前很多流动妇女在外工作面临着收入困境。首先,大部分流动妇女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没办法从事高智慧高科技含量的工作,只能从低级的工作开始做起。其次,缺乏工作经验,她们抑或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比如有些流动妇女只能先从服务员、洗碗工、清洁工做起,这种类型的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对福建省流动妇女的月收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她们的月均收入低于一千二百元。

(2)子女的教育问题困境。已婚的流动妇女,若孩子已经到学龄,她们会把自己的孩子接到身边,一方面能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轻家里高龄父母的负担,另一方面她们也认为外面的教育条件远比家里的教育条件好。但在学校的选择上,她们往往没有选择权,自己的孩子只能去一些郊外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种类型学校的师资力量远比不上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由于收入的困境,她们也没有能力交付高昂的择校费,也没有办法支付孩子参加各类兴趣辅导班,加之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没办法教授孩子学习知识,因而流动妇女子女教育资源匮乏,学习成绩优异者较少,据统计,考入北大、清华、人大和复旦的学生83%来自大中小城市,农村学生比例较少。

(3)保健意识困境。流动妇女多数缺乏保健意识,首先体现在流动妇女的产前检查和分娩问题上,她们会选择县级或者是郊区的妇幼保健院或医院进行产前检查,更有甚者会选择一些私人诊所等,即将分娩的时候也很少人会选择大医院进行生育。其次,缺乏身体上的保健意识。保守的观念使她们认为平时的小感冒,只要买一些非处方药进行治疗就可以,她们认为去医院看病难、看病贵,因此,即使病痛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她们有时也舍不得花钱去看,这往往错过了医治的最佳治疗时间,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最后,在对妇科病的身体检查上,流动妇女对自身的保护意识和保健意识不强。江苏省有一项对流动妇女患妇科病是否有检查意愿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查出患有妇科疾病的流动妇女中,只有15.2%的流动妇女进行过治疗。

2.流动妇女存在的权益困境

(1)财产权益问题。流动妇女的财产权益问题集中体现在失地妇女权益问题和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妇女权益问题。由于流动妇女不在家,因而家里的土地也很容易被占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受损害,失地妇女的财产权益得不到保障。随着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放开,家庭承包是以户为单位,土地流转只需户主代表家庭签订合同即可生效,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容易被家庭其他成员剥夺或侵犯,直接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

(2)劳动保障与社会保障问题。女性求职者在求职中遭受性别歧视。企业是以经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用人单位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导致女性求职者在就业中遭受性别歧视。对于在岗女职工的劳动权益问题,一部分企业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给女性职工交相应的保险,不与她们签订正式合同,让她们以临时工的身份劳作,随时可以辞退;一些女性行业的薪资报酬和劳动规范等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和体现。

(3)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它严重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摧毁其人格尊严[6]。家庭暴力在流动妇女身上更为常见。已婚流动妇女外出与丈夫务工,举目无亲,丈夫是她们唯一的依靠,但是外面的生活压力大,丈夫稍有不如意就会把愤怒发泄在妻子身上,对妻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危害,再者,家庭暴力也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三、提升流动妇女生存与维权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流动妇女的生存困境主要集中在收入、子女教育和自身的保健意识上,权益困境则表现为财产权益受侵犯、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不足,遭受家庭暴力等方面。提升她们的生存和维权能力,不仅仅需要她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帮助和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法律体系的支撑。

1.流动妇女应加强自身建设

流动妇女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年龄、来源地、教育和婚姻是影响流动妇女生存和维权的重要因素,流动妇女要靠自身的努力,扩大视野,应多渠道尝试提升自身收入。流动妇女在做好自己“主内”“贤内助”的同时,也要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做好“主外”的工作,勇敢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断学习和充电,强化对子女的教育,提升子女受教育的质量,为子女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才是劳作的本钱,若身体垮了,什么也都没了,所以要定期检查自己的身体,特别是流动孕妇和产妇,不能为贪图便宜而选择小诊所检查身体和分娩。多沟通交流,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事情积极寻求法律帮助。

2.发挥政府层面职能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是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妇联的作用,同时政府对这一部分的弱势群体要更加予以关怀,通过立法工作来解决她们的生存和维权问题。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明确政府的执法主体地位,强化政府责任,明确妇联组织在妇女维权中的权利和责任,并在妇女政治权利、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权益方面做出新的规定。从法律上保证和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让流动妇女觉得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让她们觉得政府在帮助她们,宣传正能量,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政府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妇联组织的实证调研工作,深入各个群体,根据调研的第一手真实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流动妇女的真实诉求,根据这些诉求完善立法工作并加强执法建设。多渠道增加流动妇女的就业岗位,并加强她们的就业保护。

3.加强机制体制保障建设

推动多部门合作的妇女生存和权益维护的协调机制,做好党和政府对妇女权益保障的四大机制,即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处理和权益保障四大机制[7]。探索妇女法规赋予妇联各项权利的实施机制,不断增强维权工作的科学性、长效性和实效性,从横向和纵向上保护妇女的生存和维权渠道。加大妇女维权网络系统的健全力度,扩大宣传,推进普法教育,不断普及流动妇女的生存和维权意识,提高她们的法律素质和维权能力。从维权阵地、维权力度和维权项目三方面扩大其宣传和影响力,着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久性的问题[8]。流动妇女的生存与维权保障问题关乎着我国这“半边天”的建设。只有通过提升流动妇女自身的能力,以及政府层面的建设和法制机制体系的保障,才能更好地呵护流动妇女,提升她们的生存和维权意识,才能更好地为维护社会稳定秩序做出积极的贡献,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萍.流动妇女的婚姻家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人口学刊,2013(2):5-13.

[2]刘越.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人口学刊,2010(6):48-54.

[3]刘越.流动妇女与流动男性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8):631-632.

[4]李春平.流动妇女收入影响的DAG图模型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3):107-112.

[5]张妍.北京市本地与流动妇女就业质量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5):84-90.

[6]蒋月娥.维护妇女合法权益-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维权工作简述[J].中国妇运,2009(5):20-22.

[7]黄荣飞.论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社会正义的实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04-206.

[8]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05.

(责任编辑伊人凤校对祁刚)

Survival and Rights Protection Dilemma of Migrant Wome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HEN Huai-zhen

(Fujian HuaNan Women′s College,Fujian 350108,China)

Abstract:Issues on survival and rights of women can not be ignored,and handling their survival and rights protection are related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This articles analyzes the current dilemma of their survival and rights protection in terms of income,children′s education,health care and social security etc,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self-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on the government level and related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further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urvive and protect their rights,and safeguar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Key words:protection mechanism;migrant women;survival;rights

收稿日期:2015-10-12

作者简介:陈怀珍(1986-),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

DOI:10.13888/j.cnki.jsie(ss).2016.02.007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16)02-0177-04

猜你喜欢

生存保障机制维权
维权去哪里?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困境中的生存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