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方向转型的研究
2016-04-13叶林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叶林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加快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方向转型的研究
叶林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
关键词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成人教育?什么是继续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这是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的,同时也是促进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变的基础。
一、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区别
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内涵、学习内容、学历要求、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涵不同
成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的教育,它对“成人”的界定不限年龄、不限学历、不限性别。而继续教育是指接受一定层次教育后的一种更高层、追加型、拓展型的教育,这里对人群做了特别的规定,即受过一定层次的教育或是在专业技术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人。
(二)学历要求不同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规定,成人教育是一种年满15岁以上进行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它对学员的学历没有严格的要求,可以是没有学历的人群,也可以是有学历人群,可以是高学历人群也可以是低学历人群。因此,成人教育的学员层次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成人教育的学员们对学历、文凭的看重程度。而继续教育的人群必须是受过一定层次的教育或是在某一方面达到一定水平的人群,所以继续教育也可以称为是大学后教育。这些人的关注点不在文凭、学历的获得上,而在于自我深造,希望在某方面获得更高的造诣。
(三)学习内容的不同
由于成人教育中学员层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对于那些受教育层次较浅的学员,是对初等教育知识的补充与教授,对于那些获得一定学历的学员,成人教育课程内容则依据学员的现实需求与教育层次来进行安排,可以是综合教育也可以是专业教育。可见,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层次化、差异化;而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是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等,属于专业化教育。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途径,学员有助于拓宽视野,发掘思维创造力,实现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结合。因此,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专业性强,对研究、创新能力的要求要高。
(四)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不同
受学员教育水平、学习内容的影响,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成人教育学员受教育水平层次的差异、学习内容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受教育水平层次的学员最后的考核、评价方式也不同。所以,除了学制的统一,其他考核的尺度、标准、认可方式都不统一。而继续教育属于一种专业教育,学员受教育层次水平较高,且学习内容专业化、新型化、规范化,这也决定了学员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在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评价标准较为严格,社会的认可度也就更高。
二、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系
通过比较,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内涵、学历要求、学历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有区别,又有所交叉。如当成人教育进行到较高层次后,就会对学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教学;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足够扎实的情况下就会进行创新式的教学,这一阶段实质上就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专业化教学的延续,或是广义的理解为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升华。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弥补了初级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足,为那些想要继续学习、深造、充电的人们提供了学习机会,而继续教育又为大学后教育指明了出路,二者都有助于学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三、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事物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是推动运动变化的动力;同时只要有不断的变化、运动、发展,并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必然实现质的飞跃。而成人继续教育的转型问题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与矛盾观,成人教育正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阻力,才促使其向着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方向进行转型与发展。
从现实角度看,我国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无论是改革文化体制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主体都是人。一方面,成人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与创造者,借助于教育的力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社会文化在继承中进行去粗取精,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促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同时,文化体制的改革又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个体的发展,二者形成了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成人教育的存在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专业的、适用的人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但并不是说高学历人群就是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与学历、年龄等客观因素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个层面看,继续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个人角度看,无论个人是出于自我完善,还是获得更好地薪资待遇,或是赢得提拔、晋升的机会等进行再学习,国家、社会都应该持一种支持的态度。继续教育不仅使个人受益,而且还会影响到周边的人群,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促使每个人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型的建议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要求,学历、文凭只是每个人进行招聘时的“敲门砖”,用人单位更注重个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这一趋势下,个人不仅要注重知识结构与知识内容的完善,而且更需要在某项技能方面有突出的成绩与表现。
(一)加强立法,提供保障
就目前为止,国家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只有政策引导,如十七大关于“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专业技术人才只是更新工程,是今后十年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等等,但是没有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法律,造成了继续教育的地区差异化、继续教育办学机构鱼龙混杂、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因此,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对继续教育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只有有了法律的保障,才能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更新观念
中国正处于一个全面转型时期,社会的急剧转型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等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这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们从思想深处改变观念,端正对继续教育的态度才能促进继续教育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参加继续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学习与社会发展适应的新知识、新技能等,是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继续教育面对的人群不单单是年轻群体,而是包括所有的成人,出于一种求知欲或是兴趣使然的目的进行自主选择的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作中。继续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其次,加强继续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继续教育应依托于高校进行人才的培养,以往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较弱,以兼职教师为主,在校的专职教师呈现出年轻化、职称低的特点;但继续教育的学员不同于学校的学生,教师对两类学生应区别对待,授课的程度要有差别。同时有些成人教育没有专门的课堂教授过程,只是勾画重点来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学员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继续教育的办学单位和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发挥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第三,继续教育的办学方要尊重教育。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国家都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也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它的职责就是要培养、提高学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知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先学会尊重知识、尊重教育才能让继续教育走上正确的道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教育体制
体制问题是制约继续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也应该逐渐市场化,政府部门的管理只是一个宏观的调控,应给予继续教育机构更多的自主权,不断从社会中汲取优秀资源,促使办学体制多样化。在教育经费问题方面,国家除了要加大支持力度以外,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广向社会集资,使学员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科研开发紧密的联系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换言之,继续教育机构与市场、科研的结合又促使教育机构改变专业设置类型、授课模式等,不仅保证了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保证了学员毕业之后社会的认可度,实现了学员与机构之间的双赢。
五、结语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方向的转型,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而且在推进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介绍了二者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从哲学、现实需求与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快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方向转型的建议与措施。
[参 考 文 献]
[1]李晨亮.经济转型下成人继续教育的策略[J].黑河教育,2015(5).
[2]南海.论我国现阶段成人继续教育的转型——基于文化学研究视角的审视[J].当代继续教育,2014(5).
[3]鲁嘉馨.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方向及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刘桂玲.加快实现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方向转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4).
(责任编辑:武 亮)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然而,继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方向的转型,更有助于社会的进步。本文在分析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关系的基础上,从哲学、现实需求、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快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方向转型的建议与措施。
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转型
作者简介:叶 林(1971-),男,辽宁岫岩人,沈阳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6-03-11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