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工作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研究
2016-04-13梁克俊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梁克俊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研究
梁克俊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
关键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为新时期做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生源进入非民族高校学习,他们在文化背景、思想状况、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特殊性,使高校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重要阵地,做好少数民族生源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特点
本文所指地方高校为非民族类院校,非部属院校,相比民族院校而言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少数民族学生少,但种类多,且呈不规律分布
地方高校一般情况下未设置民族定向班,在招生时也未对民族类型进行规划和设计,入校后其专业、班级未进行二次调整,自然形成少数民族生源比例低、人数不均匀、分布不规律的现状,零散、分散是地方高校少数民族生源分布的最大特点。
(二)民族工作经验少,无专门机构负责民族学生事宜
多数地方院校的统战部门一般只负责教师层面,少数民族学生一般由学生处负责组织管理,一般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少数民族生源。相比民族类院校,地方高校的民族工作经验偏少,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三)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未能足够重视,日常生活产生诸多不便
由于人数较少,地方高校未必能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清真食堂,或是洁净程度达不到期待的标准,学校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未必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同时,部分少数民族生源的宗教习惯可能不被周围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四)教学活动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过程中困惑较多
尤其是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生源,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受到了政策的照顾,得以低分录取。入校后学生之间平时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因此,文化基础和汉语水平相对其他生源偏弱。同时,由于人数较少,在文化基础不同和接受能力各异的情况下和其他生源统一编班,日常的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完全针对少数民族生源开展,教学方法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地方高校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多年以来,我国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但是也必须看到,几股敌对势力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比较活跃。尤其是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更加敏感,容易成为被渗透的目标,因此在高校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十分必要。
(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需要
少数民族生源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承载着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希望,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除了通过文化教育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外,必须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目标。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体现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更是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其中,关键因素就是各民族生源的和谐共处。普通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生源,尤其是各自治区生源,是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重要力量,必须使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及一些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具有清醒的头脑和认识。这不仅关系到校园的基本稳定,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推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少数民族生源毕业后大都回到家乡工作,他们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事业,不但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更要做到思想进步、立场坚定。因此,对少数民族生源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事业奋斗的思想,正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期许。
(四)积极适应民族工作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针对民族和宗教这两个重要问题,敌对势力对少数民族生源进行渗透影响时采取了新的手段,远程传播与面授教育渗透相结合,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文化交流进行宗教思想宣传,发布一些与国家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现状相悖的言论。而高校大学生以寝室为单元的长时间的“蜗居”,对网络新媒体的资源依赖,不利于培养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更大大提升被敌对势力渗透的可能性。
三、地方高校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路径
做好高校少数民族生源相关工作,不能仅仅当作社会维稳的一个方面,要解决少数民族生源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升到服务少数民族生源的人才培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实行有效的措施来完善。
(一)建立普通高校民族工作长效机制
从总体机制上做好少数民族生源工作,是实现高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要向民族高校学习,借鉴其成熟的做法和经验,确保少数民族生源专人管、负责任、能管好,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工作网络。落实校领导联系院系,系处干部联系教学班,党员干部和少数民族生源“一对一”结对子等具体措施。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历来是敌对势力对我们相关领域进行渗透的重要阵地,渗透的手法也呈现出不断翻新、不断变化的态势。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感,强化防范和抵御渗透。
要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武装少数民族学生的头脑,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五观”“四个认同”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筑牢思想根基。
(三)提升少数民族生源的人才培养质量
1.灵活设置教学班型。应依据少数民族生源人数较少的实际,吸取民族院校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普遍接受较差、考试很难通过的课程实行少数民族生源统一编班;对于较容易学习的课程,纳入统招学生的大班级中。统一编班可以方便教师因材施教,提升其学习较难课程的积极性;分散编班可以加强少数民族生源和其他学生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提升其学业水平。
2.调整考核方式。对于普遍接受较差、考试很难通过的课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并可以采取单独命题、开卷考试的形式,提高考试通过率,确保少数民族生源不因没有通过个别考试而拿不到学历学位。
3.启迪学生对时政问题的正向思考。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教师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增强其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支持,正确地理解对待国际国内重大时政热点问题。
4.侧重加强法制意识教育。学校应该拓宽学习法制教育的渠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利用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形象生动的法制教育,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宣讲,塑造少数民族生源良好的法律意识。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活动
要通过各项“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少数民族生源与其他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等校园媒体的作用,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教育空间,用健康向上、富有内涵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敌对势力和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以及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促进少数民族生源充分就业
就业是关系到以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地区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少数民族生源的就业问题比较复杂,如择业观念相对保守导致的“有业不就”的现象,或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等方面因素导致的就业地域与空间受限等,其就业难不是刚性的、全局性的,更多的是结构性的和局部的。
1.发挥就业、考试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引导鼓励少数民族生源提高专业水平,并掌握和熟练运用汉语普通话,使其自觉成为真正“民汉兼通”的人才,提高少数民族生源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一批适合少数民族生源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前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3.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其先就业后择业,条件成熟的引导其积极创业。
(六)人文关怀
1.教师应以“民族事务无小事”的高度来对待少数民族生源,以敏锐的工作敏感性和责任心,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
2.选派业务水平较高、奉献意识较强的辅导员。来到普通高校读书,意味着相应的生活方式与朋辈群体、文化环境的改变,其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新的环境极易发生冲突和碰撞[8]。这就要求辅导员对少数民族生源进行细致引导、教育,使少数民族生源在心理上有所依靠,在行为上有所指引,在学习上有所帮助。
3.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其他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服务、反映学生诉求的职能。坚持教育与管理、服务并重,全员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少数民族生源的教育管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结语
地方高校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高校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遵循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新政策,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做好少数民族生源,尤其是来自各自治区生源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加强和推动地方高校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参 考 文 献]
[1]王立新,李平.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满族研究,2015(2).
[2]刘瑜,李松洁.浅谈高校民族班定向生的民族精神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
[4]李能武.构建民族高校维稳长效机制探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2).
[5]周达疆.防御宗教势力向新疆高校渗透的对策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6]田联刚.结合实际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N].中国民族报,2014-12-26 (1).
(责任编辑:武 亮)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地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更容易受到敌对势力通过宗教等活动加以渗透,因而对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校因少数民族生源人数较少,未像民族高校那样设置民族定向班,相关工作经验也相对较少,因而多数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普通高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特点和必要性,提出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路径,期待对普通高校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生工作;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简介:梁克俊(1979-),男,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讲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基层统战工作理论本溪研究基地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沈阳市统战理论研究课题“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以满汉两族为鉴”(课题编号:sytz2014005);2016年本溪市统战理论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学生工作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4-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