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策略
2016-04-13罗晗
⌾罗晗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初级中学校 629200)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策略
⌾罗晗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考虑比较多的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而对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学内容考虑很少,主要依据教学参考用书的说法确定,对教材编排意图和学情未作深入分析。这样的课堂往往呈现出一种好看而不实用的现状,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学情为起点,分析教材内容和编者意图,加强对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起点;语文教材;教学内容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一堂课算好课,算达成课程目标的课,是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课。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更多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在“好看”和“实用”时,更多的是选择“好看”——选择教材中能出彩的地方大讲特讲,以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来完成对教师特定的教学内容的诠释(公开课更是如此)。至于其它知识内容(更多的老师称作考点)可以在课下用大量的训练,死记硬背来弥补。而学生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则关注甚少。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课型似乎比较盛行。但在热闹之余,一些学者和老师也在思索,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有什么收获呢?算不算一堂好课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理想状态应该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为达成这个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他所想达到的结果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要以能有效完成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著名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先生也说过:“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审视身边的课堂,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上出现了较大偏颇。有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八上语文第二十三课《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如下:(一)释题,简介作者。(二)解决生字词(重点讲了“戎、戊、戍”的区别),熟悉课文。(三)重点理解第三段,抽生翻译,理解人物情态,抽生表演舟中人的动作。第四段也作如此分析和表演。(四)归纳总结文章主题,领会雕刻者的“奇巧”。(五)小结。
这个班学生基础较好,但这堂课学生反应迟钝,表演牵强,课堂气氛沉闷。下课时问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说不出所以然。从学生反响来看,这堂课应当归入课堂教学不太成功的一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王荣生教授的话道出了问题所在: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根据王荣生先生的理论,我对这堂课作了认真分析,认为执教者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出现了较大偏差,尽管在教学方法的设计花了大力气,尝试用了表演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但没有深入课文品读,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因此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并没有收获。怎样改进呢,我认为老师们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首先应想到“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也就是先要确定教学内容。
那么一篇课文、一堂课怎样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呢?
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研究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编者意图,以此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比如《核舟记》在语文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本册教材文体训练重点是说明文。《核舟记》虽是一篇古文,但从文体上看可以算作一篇说明文。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确定为:学习作者按空间方位介绍的说明顺序;掌握本文“总-分-总”的说明结构;体会说明文中描写的作用;积累文言文中数词的特殊用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就应按上述学习内容展开。上述案例中的执教者花较长时间让学生表演舟中人情态,距学生体验甚远,也不符合本课编者意图,当然所起作用甚微,学生收获不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那么教师的这个引领作用首先应该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研读和取舍,对学生现状的研究,让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为达成这个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他想达到的结果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要以有效完成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这就是俗话说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二、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最根本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学情,以此为起点,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
有不少课程论专家认为,教师们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时,首先应关注下列问题:学生从你这堂课中究竟能收获多少?积累了多少?能力提升没有?有没有新的学习经验形成?由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经过了这堂课的学习达成了哪个层次的终点
时下语文课堂盛行“对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凡课文几乎都要求学生要读出韵味,演出味道,体会感情。这也许符合部分文体教学,但是否所有的课文都要“体验”一番,“演出”一番呢?语文教学是个连续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我们在确立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时都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其实面面都不到。这也是社会对我们语文教学所诟病的地方:一篇文章,小学这样学,初高中这样学,如果大学要上,还是这样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没有立足于学生的现状。难怪人们会觉得语文教不教一个样,学不学一个样。因此,教师在确立教学内容时必须研究学生:学生对这篇课文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学生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点在哪里,怎样学最有效……教师必须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立场解读教材,方能确定最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
比如某省获奖赛课课例《竹影》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学内容11——爸爸话中的知识:师说她觉得“其实爸爸的内容更有趣。爸爸说了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看你从爸爸的话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生说:学到了知识。∥画马与画竹的区别。∥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用墨画最好。∥画反映了画家的心态。(点评)教师显然忘了这是散文中的一个片段,似乎也没有读懂作者为什么写这一个片段,而把爸爸话中的“知识点”抽出来做“客观正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也许因为这里有讲头罢,所以接下来教师就一个劲地往这条路上走,以致似乎忘了自己在教《竹影》,
忘了自己本来应该教怎么解读、鉴赏丰子恺的散文。也就是说,从这里开始,学生们可以把课本收起来放进书包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不应当讲教师感兴趣的地方,而要重点讲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讲学生不懂的地方,讲学生能力有效提升的地方。
三、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是恰到好处地引领学生体味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情感,揣摩作者为达到这个目的和抒发这种情感,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适宜的能力。
李海林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从目标取向上来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那么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要关注教材的“原生价值”。因此,除了一些应用文和实用文体外,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确定应以用合宜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抒发的情感,并因此而采用的文学体式。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为学生后一步达成“教学(学习)价值”作铺垫。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很多老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大都关注的是“父亲的形象”,用朗读、品味、仿写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父爱”。但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呢?《背影》是一篇散文,什么是散文?散文是抒发作者情感的。编者的意图也是让学生在品读课文时追随作者视线去体验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变化。按这样的定位,老师们是需要引导学生体会“父爱”,但重点应该是体悟作者情感这一方面。那么以此为基点,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父爱的分析揣摩中,引领学生寻觅“我”对父爱的逐步认识和情感上的变化。那么仿写也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学习通过细节的描写,展现“我”是如何发现和感受“身边人的爱”为主要训练点。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教什么”要立足教材,主要基于学生的学情。但现在还有很多教师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还主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反思时,主要还是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对学生的“习得”关注很少。我们应该学会习惯去想一想: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有效吗?学得有趣吗?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取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教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3-94
[2]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竹影>课例评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1期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初级中学校 62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