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探析

2016-04-13栾明晖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工学设置中职

⌾栾明晖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324000)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探析

⌾栾明晖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旅游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来说,现在旅游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类旅游职业教育很多已经采用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由于经验欠缺,和客观条件限制,工学结合模式在各个地方实行的效果差别很大,有很多环节需要改革和创新,本文从工学结合对中职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出发,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

工学结合;旅游教育;课程设置;校企合作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旅游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在我国,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这一发展趋势极大地刺激了对旅游业各层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随着行业的深入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与安排等方面都急需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近些年来,我们结合中职旅游教育的现实情况,对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作了重点探索。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的根本和基础,是专业发展方向正确性和内容没置先进性的保证,也是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旅游服务与管理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其课程设置必须表现出灵活性、实践性和适用性。由于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直接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学生还应多方面学习各种有关旅游文化的知识,课程设置的范围广、难度大。因此,只有选择独具特色的课程,精心设计课程及内容,才能使课程设置更趋合理,培养新形势下旅游行业的合格人才。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旅游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机制缺乏合理性 中职学校由于体制和各种具体实际原因,现有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操作很多是围绕现有的专业课教师来进行的,“因人设课”现象十分明显。由于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随意性比较大,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严重违背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教师人员配备不足或者不合理,许多课程因为没有专业教师而无法开设,有的时候往往因为一名老师变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全部打被乱,只能重新安排,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课程设置的目标不细致 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由于旅游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同时,它还具有专业细分特点,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还应突出相应的细节问题。然而,在实际课程设置中,比如在相关法律法规、心里素质和人文素质等课程设置方面,多数学校存在较大的空白,即使设置了这样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实际都没有和行业特点有机集合。

3.课程内容脱离行业实际需求 由于一线老师的实际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导致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没能及时带进课堂,旅游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也没能及时在教学当中得到体现,总体来说现有中职旅游教育的课程内容有点过于宽泛和滞后,有不少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显得有点与行业实际不相适应。

4.课程设置的创新性不强 虽然中职旅游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由于全国各个地方的旅游行业特点不一样,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肯定不一样,在实际的旅游职业教育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这种不同,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出这种地方特色,但是现在的绝大部分中职旅游教育课程设置都没有体现出这种特色,课程设置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

1.紧跟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加强与企业管理者的互动,按照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学校要形成系统的调研制度,由领导和教师组成调研小组,长年不间断地对各类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一是专业建设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旅游职业岗位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专业建设改革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二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各类旅游企业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便于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三是加强对各类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预测调研,及时地掌握本地区经济发展对旅游企业人才的新要求,便于培养行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2.加强行业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学校与当地旅游行业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联系和合作。邀请旅游行业相关人员定期到学校来研讨学校旅游专业建设与发展,为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专业教学每年都在行业专家的直接参与下,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使旅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得以充分反映。经过与旅游企业的反复磨合,旅游中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上岗后才能获得旅游企业的欢迎。

3.整合行业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要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学校就必须主动积极地与旅游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整合行业资源,让旅游企业共同参与才培养。首先要建立广泛的企业实习基地。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开拓与落实,以基地建设来促进教学实践环节的突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旅游业、为学生就业进人实际工作岗位积累工作经验,做好前期准备,使教学与实践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模式。很多学校采用学生的最后一个学期或最后一个学年脱离学校的全职实习模式。这种模式虽然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但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反馈问题,效果也一般,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交叉结合进行。一是学生应该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的时间到旅游企业进行短期实习,让学生到旅游企业去从事一些简单的实践工作,对本学期或本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及时反馈遇到的实际问题,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周末和放学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去企业的实际岗位见习,尤其对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本校又无相应的实训设施的课程内容更要紧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以达到预定教学目的和效果。三是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后到旅游企业进行长期实习,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根椐实际需要扩展、变化。

4.利用行业平台,加强师资建设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保证,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旅游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严重地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须派教师到旅游相关企业如旅行社、酒店等进行挂职实践,或者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组织部分教师进企业短期实践等。通过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指导企业经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教学的实践性。同时学校还应该把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请进来,聘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把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以案例的教学形式引人课堂。

5.根据区域特点,开发特色课程 所谓特色课程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区域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区域行业需求的课程。由于各中职旅游职业学校所处地区不同,受地方资源市场的影响比较大,还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对毕业生的类别及技能需求也不同。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旅游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就应该各有侧重,各有千秋。各中职旅游学校目前实施的国家或省级统编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各地区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各中职旅游学校切实结合校情、结合当地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学生兴趣及个性特点,努力开设适应本校办学特色和区域办学特色的特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旅游职业教育的需要,才能在新的一轮办学竞争中站稳脚跟,培养真正行业需要的人才。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谷慧敏.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3]王丹.竞争与整合:中国旅游教育发展与广西的对策.旅游学刊.

[4]陈晓冬.职教师资必须回到行业进行再培训[J].职教论坛

[5]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5年度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题会议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资料汇编[7]丁正荣.高职旅游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

[8]田喜洲.浅谈美国的旅游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旅游学刊

[10]陈学春,叶娅丽.论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324000)

猜你喜欢

工学设置中职
盐工学人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工学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