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
2016-04-13王玉乔WangYuqiao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430070Wuhan
王玉乔 Wang Yuqiao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08基于设计心理学的“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
王玉乔 Wang Yuqiao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适应性。心理层面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面的满足感那样明显、直观,往往让人难以察觉,甚至能够让不少的人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会对其情有独钟。人对物的认识是与心理感知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形成了一种理性的思维过程。只有通过理性的思维,人对物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感知对充分把控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心理;审美;创新
现今人类社会的环境和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设计不仅意味着对社会生活物质基础的创造,而且是更直接地从物质上、精神上关注着“以人为本”。对物品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物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小桥、急雨、枯树、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感情变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其所设计的物品不仅要让人睹物生情,还要使“情”变为“意”,即“境界”,使感情得到升华,以满足人们较高水平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一、设计心理以及人对设计的审美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诺曼提出设计物品的外观应该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是世界上最早将此研究定位于物质心理学范畴之内的学者。从其内容上看,就是研究人和物的相互作用,强调在设计中运用设计心理学,把握人的需求欲望,了解消费行为的规律,做到以人为本。设计心理学研究围绕与设计活动相关的主体行为进行,可以说是以创造为中心的设计行为。设计心理学同时强调环境和情景也是影响设计主体的重要元素,因此也必须对主体行为进行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设计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属性。设计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兼具审美的特性。审美的结果能影响用户对产品使用和反馈的全过程,人和物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实质就是人的情感问题,人对物的审美是人在感知对象时的清晰理解和准确表达,不是推理,也不是逻辑分析,更不是为了竖立权威,而是由于感情影响了人对物的审美[1]。
二、设计心理学在设计中的作用
1.审美心理学是设计的主体导向
审美心理属于社会学范畴,介于美学和心理学之间,主要研究人类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所谓的“审美”也就是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人对客体的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经历着审美的开始、实行和得到效应的整个心理活动进程。了解人在审美时的心理活动,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可以主导设计,提高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审美活动有两个阶段,分别是“感知”和“想象”。审美感知是人的感官对审美对象或客体外在印象的感性体验。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超感性和选择性特点。审美感知对客体进行选择,并把抽象的形式引导到情感的体验之中并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想象。审美感知的枢纽就是想象,借助情感连接审美感知和理解。人由眼前现实的客体通过想象来联系生活经验,从而形成意念中的虚幻意向。
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发展变化。“在心理学和设计心理学中,人们平衡作用,内驱力,需要,本能以及诱因等概念来描述和动机相似或相近的心理现象”[2]。心理内驱力在个体心理上的反应就是人的心理性需要。心理内驱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表现了人的需要所特有的社会本质。审美需要属于社会需要的范畴,即为高级别的社会心理性需要。《墨子·节用》篇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3];德国美学家席勒曾把这种对外观的喜悦和对游戏的爱好视为人从动物性向人性转换的标志。因此可以说审美活动是对人类自由天性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更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
2.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应用的客体呈现
人感知客观事物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感官功能共同完成的。其中的视觉是占绝对份额的,所以消费者对设计成果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外观造型。这一元素也最容易引起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优秀的设计往往能很好地运用美观的外形折射出隐藏在形态之后的设计灵魂;使用者通过联想获得这种精神价值,并且使之契合自己的心理需求。
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消费心理”。消费心理重点研究消费者特有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消费活动总是受一定的心理机制支配的,这种来自消费者内心的动机反映了消费者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消费者之所以选择某种商品,是因为此类商品比同类商品具有更大的价值,或者说具有潜在价值。这是消费者心理情感的主观性判断。消费者在选择某个商品时,其使用功能则是最基本的需要,但往往却不局限于使用价值,亦即超出了使用价值的范畴。例如消费者在选择价格不菲的智能手机时,在追求功能齐全、性能强大的同时,也想彰显品味不凡的个性。这种消费需求也就导致了设计的产品在功能上的被弱化,而与情感相关的审美需要却被放大——满足自我表现和受社会尊重的精神需要,使用性需要也就服从了情感的需要。
不同层次的人群有完全不同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证说,“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而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需要的”[4]。毋庸置疑,需要的层次理论对于不同需要的内容不够具体,其实在每个需要的层次之中人都有“基本”和“更高层次”两种需要。由此推理,一样功能的产品也有不同的档次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按照目标群体不同而进行不同档次和风格各异的设计。这种用户需求的多层次性促使各类产品产生了分层现象。设计也需要了解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制作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产品。消费者的专业性日趋减弱,而鉴赏能力正在越来越明显,对其自身和产品的制造同样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可以或多或少的掩饰自己专业见解的贫乏,对于产品设计及制造的价值在于,它是新的促进消费的因素,这种消费的满足在有些情况下会以牺牲消费中的其他要求为代价,这些代价对于制造商而言更为昂贵。
在这个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却更需要满足情感需要的消费时代,所以消费者更多的需要则是消费产品的符号意义。设计方法是通过提供超越消费者功能满足的精神需要并凭借情感符号激发消费者情感体验以满足其精神的需要。
三、设计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激发并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即人的心理习惯、人所接受的教育和人所生活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设计之所以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多方关系,实现人与物、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健康和良性发展。
社会是不停发展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也有变化和发展。设计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设计中的以人为本,这样就有利于设计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2.设计就是要为人服务的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产品本身。设计在人类的活动中是为了改变现状,使之变得更好,是为了人类自身而要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人的需求和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对以人为本设计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同,这需要设计师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用辩证的思维协调以及优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即从设计目的的复杂性和层次性的角度分析设计对人直接性目的的满足和间接性目的的满足两个问题,而且始终是以人的需要为中心的。
如果缺乏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设计师是很难在设计活动中发现问题的。再进一步来说,如果设计师强调工具或机器的设计原理,人应当适应机器,这就是以机器为本的价值观。持有错误的价值观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创新的。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千百年来强调“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反观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却是人可以控制和改造自然。中国在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必须从东方的文化出发,建立符合国情的价值观念,不能只浅显地停留在视觉语言这个层面。所以设计师更应该注意到西方设计的创新能力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取向,设计始终是依据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确立价值观的。由此可见文化语境的重要。
3.设计师要正确理解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设计的审美综合了精神与物质、审美与实用的关系。在设计中一定不能将功能与形式割裂,不能只注重形式的美而忽略了设计本身的实用功能。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忽视了设计对象的功能,设计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设计师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使设计回归人的生活而充分显现设计为人的人性。
在设计的物理层次,应该考虑普通人的适应能力与要求。物理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人的行为方式,关注人的感情,在使用设计物时能让人产生舒适感、愉悦感,而不是让人去被动地适应和理解。了解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结构的人群特点,设计物就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比如公共空间设计首先要有明确的功能划分,形成动静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结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设计细节中,比如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为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残疾人等服务的设施应该尽量考虑周全。又如为方便残疾人轮椅上下行走,或盲人出行,很多城市的广场、花园、购物中心、银行或公共服务机构都采用了无障碍设计,但目前中国的公共空间设计在此方面却不够成熟,如一些过街天桥台阶宽度的设计就缺乏合理性,有一定危险度的地方设置的防护拦过低。由此可见中国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还需要继续完善。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心理适应性。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如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明显、直观,往往让人难以察觉,甚至能让许多人难以说明为什么会对其情有独钟。
人性化是决定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更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真实表达。设计师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按照人的行为特征、心理需求设计,即以人的行为需求为出发点,站在人使用的角度,研究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规律,将这些结论融入到设计构思之中,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方案。在当代文明社会,优秀的设计作品是要给人以最充分的人性关怀的,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应该解开形式主义的桎梏,应用设计心理学原理,找到设计的本质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做好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设计工作。
四、设计心理学与创新设计
1.创新设计
创新就是对现有事物的改造。创新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双层因素,也是逻辑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创新是对原本存在的精华的继承与发展,创新维系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创新的关键之点在于激励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和创建激活创新行为的外在制度和文化氛围。通过构建激励创新的开放性机制,对创新行为进行导向和助产,既能提供宽容的人文环境、优化创新人力资源的配置、无为而治的民主管理、自由竞争的市场选择、公平的社会评价以及高效科学的操作程序。唯有创新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的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5]。唯有创新,就可以像艺术创新那样,设计作品才能精彩纷呈,才能挺立于世界发展的前沿,永葆设计的生机与活力。艺术的魅力存在于作品的新颖独特之中。设计也一样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新颖的作品让人欢迎,反之,司空见惯、重复雷同的设计是很难吸引人的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与创新能力不足有关。
设计必须不断创新,模仿或者山寨其实就是一种剽窃行为,模仿他人的设计不能称之为创新设计。创新设计的含义包括三点。第一点,设计能够创造新的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新关系。因此中国在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重新规划,要认真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第二点,要不断产生新概念设计。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以机器为本到现代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把人的尊严与需要放在了第一的位置;第三点,设计师要不断改良产品,既要保证企业的利益,又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三点也是设计的不懈追求和设计思想的重要来源。
创新是优秀设计师可贵且必须具备的品质,而勇于创新也是优秀设计师的共同特点。设计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不是创造发明或有所发现的作品都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创新设计也是一种设计论述的过程,是在设计符号、设计风格和设计意义上的创新。可以说设计创新并不是以科技为导向的创新,而是运用已有科技成果实施设计以满足开拓新的市场的需求,即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此时的创新是设计语言、设计风格与设计符号的创新,是能够用来满足市场需求或引领市场需求的。
以行业内的领袖型企业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在创立之初就有清晰的企业发展目标,是将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能很好地完成CEO对产品创新的高要求,同时也能够打造品牌价值的长存性而使企业运营稳健并且有较高的利润率。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策略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引进基础上再创新。这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的制造业不断模仿国外优秀的设计,却没有真正地在根本上形成自己的创新设计,这也就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遭遇大量设计侵权起诉,并被国外媒体贴上了“山寨大国”的标识,因此中国的本土企业必须彻底摒弃模仿,努力走自主创新之路,这对赢得市场竞争和提升持久竞争力具有非凡的意义。在设计创新的同时要与企业自身品牌的建设相结合,以保持企业健康、良性的成长。本土企业要依靠设计创新以提升自己的价值,并在品牌国际化进程中保有品牌的话语权。设计创新不仅是功能和科技的创新,也是一种设计语意对设计风格的创新。
根据产品在工业设计创新的周期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产品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和工业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往往能给产业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此阶段,企业会投入很大的物力财力到新的技术创新中,而较少顾及产品外形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设计品质。发展到机械化大生产的标准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阶段,设计的重要性才显现出来。到了设计创新阶段,市场不断细分,企业开始深入挖掘各个细分市场的潜力,提高设计创新的投入,使产品外观更为靓丽,并且使用更便捷,产品更有特色。例如智能手机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赢得市场主要是靠细分用户;而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能设计创造出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设计心理学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研究用户的心理需求,有两个重要的需求,即“易用性”和“情感性”。因为易用和情感是设计中不可或缺并且相互影响的两个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而提炼出来的。设计师要从用户的认知方面观察操作的行为习惯,在其行为过程中所受潜在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并将行为、习惯和影响应用到产品的设计中去。设计师要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易用性设计理论,从用户的角度,即从价值观、情感寄托、文化诉求和审美情趣等方面考虑设计物的形态、色彩和材质等基本元素。
现代商业模式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消费群体开始按照地理位置、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而受到细分。消费群体的细分导致小批量生产的形成,这就是“市场细分”。这种市场模式要求新的设计理论和新的设计方法的产生,导致创新设计成为必须甚至必然。设计要针对细分了的市场目标人群的需求,了解细分人群的心理特征。在创新性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使设计为人服务,使设计更人性化,即更具有人情味。在信息化社会,人性化因素也成了重要的创新设计元素。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现代人一方面求新求异,另一方面却又怀恋传统。因此设计的重点也就随之放在了关注人类情感交流的内容上。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设计,其功能与载体往往是相互脱离的,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的设计要帮助人们像以往那样进行情感交流,要让设计改善、提高人们情感交流的质量。
3.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高新技术推动创新设计
现今的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迅猛,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下,设计形态快速变化,应用的载体也在不断更新。互联网、新媒体对当代的设计形态冲击巨大,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式,而且催生了一批新的设计类型。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也给设计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设计创新也极大地缩短了创新周期。从新产品的构想到设计研发再到市场推广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流程。利用开发前期的市场调研,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就能保证设计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互联网、新媒体这个大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窗口,拓展了人的视野及其设计思维;传统的设计形式在新技术的引领下被革新或者是被颠覆,也为设计超越传统,形成新的格局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互联网、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各种载体和小企业借助这些平台进行创新运营,催生了一种新的消费形态,比如动画设计、网络游戏设计、数码艺术设计等虚拟艺术设计。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中,设计创作的过程呈现出开放性和互动性。从新媒体传播的渠道上看,大数据、全媒体、超文本等人类数字化生活新方式,使传播途径多样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消费各种不同的信息。互联网、新媒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信息的需求,在客观上改变了人的心理需求。此时的创新设计就应该满足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需求,设计师必须充分把握新时代的大趋势,审时度势,积极运用新型网络载体,打破传统范式,推动设计产业链的变更,让互联网、新媒体成为创新设计的大舞台[6]。
五、结语
设计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中尤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的从内在情感出发的创新特别重要,这是与设计心理研究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研究消费者心理,改善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设计的创新;或者是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受制于一定的设计空间、结构、造型、功能和消费者心理,以此为依据,不断地进行创新设计,满足人们在深层次上的文化、精神需求。由消费者需求驱动的创新设计,要关注各种显在的和潜在的消费需求;不仅关注设计产品本身的创新,而且更应该关注产品使用过程和服务中的创新。
[1]潘智彪.审美心理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5.
[2]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8.
[3 墨翟.墨子·节用[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69.
[4]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5.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2.
[6]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9.
People-oriented Innovative Design Based on Design Psychology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the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The satisfaction at psychological level is not as visible and clear as the satisfaction at physical level. It is often diffi cult to detect, and it even makes it hard for many people to explain why they show special preferenc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is link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while developing rational thinking processes, only through which can people make a correct comment on thing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human’s psychological response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novative people-oriented design.
design;psychology;Aesthetic;innovation
J02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3.008(0052-06)
2016-04-27
王玉乔,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