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文化养成教育的思考

2016-04-13孙俊超王晶佟延春齐岩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传统

孙俊超 焦 楠 王晶 佟延春 齐岩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文化养成教育的思考

孙俊超焦楠王晶佟延春齐岩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当前,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大学生文化养成教育存在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乏力、人才培养质量认识弱化、网络教育阵地重视不够、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缺失等不足。导致大学生文化养成中政治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偏移、文化认知错误、自我定位扭曲等问题,构建起“不拘常理、不违常情”的新常态实效模式已成为重要课题。地方应用技术大学要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强化文化养成教育认同度;占领网络文化教育新平台等方面发力改进。

应用大学;文化养成;教育

大学生文化养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坚守与传播的人文教育,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为重点的精神教育,是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教育,是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在新常态视阈下,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文化养成教育的“不给力”需要重视,构建“不拘常理、不违常情”的“新常态”模式刻不容缓。

一、当代大学生个体文化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政治意识缺失。据多个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比较坚定,政治参与热情较高。但受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影响,他们对那些精心包装后的意识形态的侵蚀缺少足够的抵御能力和主动防范意识。尤其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的大学生,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但受到所处社会层次、个人视野的限制,不能够全面认知社会负面新闻或事件的深层次内容,容易受到蓄意评论的诱导,政治意识逐渐被功利欲求所消解,发表一些消极的负面言论。

(二)价值取向偏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境遇里,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定位的标准出现功利化、物质化倾向。受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过度地看着金钱、权利和地位,逐渐使得精神世界是人的成长动力和价值取向的准则被破坏、甚至被遗忘。

(三)文化认知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中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1]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上存在非此即彼的错误认知,不能站在社会形态的高度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文化片面地等同于传统文化,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主导地位的认知和坚守,使得一些学生在文化领域内产生了将马克思主义请下指导地位的错误认知,从而造成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定程度的混乱,尤其是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认知模糊或错误的现实。

(四)自我定位扭曲。当前,在就业、创业、升学等多种出路面前,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这折射出了他们身上的职业发展目标不确定、事业发展理念不端正的现实问题。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又急于求成,被动地进入无目的盲从。缺少对自我人生的理性思考和理性认知,缺乏对社会发展全面了解,导致学生人格发育的不健全状态,使其无法正确地评判自我能力和自我定位,甚至自我定位的扭曲,从而使得他们在步入岗位后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二、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大学生文化养成教育的“不给力”

(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弘扬乏力。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在社会主义理论弘扬宣传上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社会主义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马克思主义优秀因素弘扬不充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不足,致使学生不能辨别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的差异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足,导致学生对西方的理念观点和生活方式盲目地推崇,形成西方即现代的错误价值取向。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弱化。在用毕业生就业质量倒逼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里,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架构产生认知偏离,从而对学生文化养成教育重视、关注缺位,直接导致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学生在文化定位和认同上出现偏差,更深层次地导致地方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文化素质“半成品出厂”,甚至文化素质“残次品出厂”。

(三)网络教育阵地的重视不够。“互联网+”逐渐取代人们旧有的生活方式,网络新媒体的阵地更加重要,但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受地域和发展的限制,在这方面未能予以足够重视,进行网络文化养成教育的手段欠缺,对网络上大量负面信息的充斥“疲软”应对,从而使得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受到误导、甚至利诱,不仅降低了大学生文化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更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长治久安造成不可估量的连带影响。

(四)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缺失。目前,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片面地停留在开设一门课程,开展一些活动,进行一些讲座的浅表模式,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总结、内涵概括和模式创新不够,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中国应起作用的发挥不够,甚至一些大学被宗教以传统文化弘扬名义赚取传播空隙,不仅使得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未能高扬,更加使得负面腐朽思想得到侵蚀大学生头脑的契机。

三、构建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大学生文化养成教育的“新常态”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在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加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引领,更加防止各种“主义”的和平演变,要旗帜鲜明地大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理直气壮地大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养成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引导青年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打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格基础。引导青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行为养成、积极的人生追求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好修德这堂人生的“大功课”。要努力让青年心中有大德,坚定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进程的志向,写好人生的“大我”;还要努力让青年修好公德、私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处处体现公德遵守、美德传承、品德修养,写好人生的“小我”。更要着眼于促进知行合一,加强实践养成。价值观的培育,既要靠思想上教化,更要在行动中养成,实践育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和优势,引导学生深入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参加社会生产,体会基层生活实现,了解国情民生、明确使命责任、学会珍惜奉献。[3]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高校要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取精华去糟粕,洗铅华呈素颜,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发活力、绽放华彩。[4]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强迫他们阅读经典而从中领悟深奥哲理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代个性强的大学生,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知识加入到课程设置中,使其在同等交流的课堂环境中,根据其自身对知识的需求,养成自主阅读的意识。通过让当代大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精髓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关系的难题,解决面对挫折失去自信心的难题,改善缺乏集体归属感等困惑。通过开展讲座将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宝贵思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社会礼仪等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们有所感悟,构建起更有利于学生生活发展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模式,以此提高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高校校园文化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国家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内涵体现,是学生文化养成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中去,渗透到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中去[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6]地方用用技术大学要不断通过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他们乐于接纳的文化活动,向他们传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主流价值,帮助学生划清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界限,澄清进步思想与腐朽思想的模糊认识;要从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入手,从楼堂馆所建设等方面着眼,从社会实践的科学谋划发力,为学生营造适合文化养成的文化活动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使其文化素养在现实中感知、在体验中塑造。

(四)强化文化养成教育认同度。首先,坚持先声夺人。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把文化养成作为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化养成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不能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出现重科学轻人文现象。可以通过网络、影视、文学作品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独特和具有的持久性魅力。其次,教师的典型引路。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注重形式的问题,教师要对文化素质养成认同度进行引导,要尽可能多为学生进行现身说法,提高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最后,提高文化养成的认同度。要从学生自身实际角度出发,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自身要采取积极措施和做出正确努力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加强阅读,扩大视野。只有深度投入、强化文化养成的认同度才能全心热爱,才能建立感情,培养感情,从根本发生改变。

(五)占领网络文化教育新平台。在“互联网+”的现实境遇里,地方应用技术大学不可回避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现实问题。高校必须占领网络、手机等新载体,通过建立网站,弘扬主旋律,宣传主流价值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对他们进行先进文化的熏陶[7];要发挥好微信、微博、QQ、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的普及作用,建立学校公众账号,及时发出声音,使学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清立场,在文化养成中树立自觉;要充分利用网络“慕课”平台,建设属于本院校的网上课程体系,集聚优秀课程资源,打造文化精品课程,对学生积极进行文化熏陶和教育引领;要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微广播等微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教育,敢于揭露社会不良现象、校园不文明行为,勇于倡导先进文化的传播、优秀思想的弘扬,乐于开展能够带动学生自我成长的活动。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 2015-7-3(1).

[2]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5-5(1).

[3]孙俊超,齐岩.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12).

[4]孙俊超,齐岩.高校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刍议[J].绥化学院学报,2012(6).

[5]孙俊超,王昌文.基于新建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的大学生健康就业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6]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1).

[7]周剑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的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刘金荣]

G645

A

2095-0438(2016)11-0113-03

2016-06-22

孙俊超(1984-),男,黑龙江庆安人,绥化学院党委学工部思想教育科科长,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绥化学院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大学生文化养成教育研究”(R140202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传统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