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旧词新用的“奇葩”和“极品”

2016-04-13尹若男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极品义项二者

尹若男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浅论旧词新用的“奇葩”和“极品”

尹若男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奇葩”和“极品”是比较典型的旧词新用。文章首先阐述二者的共性,然后考察了二者旧义项的使用情况,再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二者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产生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反语修辞格在二者旧词新用过程中的重要性。“奇葩”和“极品”的发展演变和并存并用,不仅是由于其相似性,其不同之处也意义重大。目前来看,二者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前景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旧词新用;奇葩;极品;本义;反转义

“奇葩”和“极品”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随着社会发展又衍生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就如同“旧瓶装新酒”,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本文通过搜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言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以及百度搜索引擎,对二者的旧词新用进行探究与论述。

一、“奇葩”和“极品”的共性

(一)音节相同。二者都属于双音节词。

(二)结构相同。二者都是复合式合成词,属于偏正式中的定中结构。

(三)都属于旧词新用现象。

1.旧义项语法义都属名词。根据词典释义以及搜集的语料,二者的旧义项都是表示某种人或事物,都属于名词。

2.都经历了词义的降格。所谓词义降格是指词向贬义方向发展,也就是由原本的褒义或中性义转为贬义。我们在后面第三章会详细论述。

3.新义项有相同之处。有时还会放在一起并列使用。例如:

极品!奇葩!怎么养出这么个书呆子,不会自己洗衣服,还不会花钱送干洗店,衰女知道不?(深圳电视台)

二、“奇葩”和“极品”旧义项的考察分析

共搜集到“奇葩”旧义项的语料615条,“极品”旧义项的语料560条。

(一)“奇葩”的旧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奇特而美丽的花朵[1](P1081);《汉语大词典》:珍奇的花。亦喻出众的作品。[2](P1526)通过搜索语料库,我的看法略有不同。除了以上两个义项外,我也归纳出一些“奇葩”旧义项的比喻修辞用法,且相关语料所占比例很高,有向固定义项发展的趋势。

1.“奇葩”的花朵义。奇特而美丽的花朵。(简称“奇葩1”)这也是它的本义。在《汉语大字典》中,奇,即特殊,稀罕,不寻常;《说文·可部》:奇,异也。美好,美妙。[3](P533-534)在搜集到的615条“奇葩”传统义项的语料中,有147条属于这个义项,占24%左右。而88条古代汉语语料都是属于这一义项。“奇葩”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奇葩逸丽,涉质艳光。”表示这一义项时,“奇葩”多与“异卉”“异树”“异草”等词并列连用,展现出一幅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景。

密密松篁交翠,纷纷异卉奇葩。(明《西游记(下)》)

2.“奇葩”的作品义。出众的作品。(简称“奇葩2”)这属于通过比喻形成的转义。它是“奇葩”传统义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在我所搜集到的615条“奇葩”传统义项的语料中,“奇葩2”多达468条,占76.1%左右。这里的“作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单指文学作品;二是指某种艺术品或艺术形式。例如:

《山雨欲来》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元代青花瓷造就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中央电视台)

3.“奇葩”旧义项的比喻修辞用法。围绕“奇葩”的两个传统义项,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比喻修辞用法。其所占比例很高,在我搜集到的语料中,有131条都属于这种情况,占所有“奇葩”旧义项相关的语料的17.56%左右。比喻是动态的,随着高频使用,人们往往不觉得这是一种修辞,而常常当作是“奇葩”的多个义项。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比喻一切珍贵美好的事物。如:

这个傍海而且风景优美的国家,就如同盛开在东非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微笑着迎接八方来客。(中央电视台)

第二,比喻某一领域的出众的人。如:

团长迟小秋被誉为程派再传弟子之中文化艺术修养深厚、创作能力强的梨园奇葩。(中央电视台)

(二)“极品”的旧义项。《现代汉语词典》:“最上等的物品”和“最高的官阶<书>”。《汉语大词典》:1.最上等。多指物品或技艺;2.特指官员的最高等级。亦指最高品级的官。[4](P1138)通过搜索语料库,我们将“极品”的旧义项分为以下两个:

1.“极品”的物品义。最上等的物品。(简称“极品1”)这是“极品”的本义。“极”是“極”的简体字。根据《汉语大字典》,极,顶点,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最终的。《广雅·释诂四》:“极,高也。”[3](P11240-1242)例如:

一品红,言于荔枝为极品也。(宋·曾巩《荔枝录》)

2.“极品”的官职义。最高的官级或最高品级的官。(简称“极品2”)古代官位共九品十八级,最高正一品,最低从九品,比正一品更高的就是极品。这种官级的划分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所以这个义项几乎全是出现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共搜集到“极品”古代汉语语料193条,其中表示这一义项的多达187条,占96.9%左右。例如:

极品随朝,疑是倪宫保。(明·唐寅《对玉环带清江引·叹世词》曲)

关于“极品”这两个义项出现时间的先后,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极品”起初一定是个短语,后来才逐渐固定为一个词,它的本义一定与“极”和“品”的意思密切相关。根据《汉语大字典》,“品”最早表示众多。《说文》中也有记载,“品,众庶也。”后来“品”也表示事物的种类。《广韵》:“品,类也。”所以“极品”最开始应该是表示最高的品类。后来“品”也表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阶,爵阶。《玉篇·品部》:“品,官品。”所以“极品”表示最高的官级是有合理解释的。而且《辞源》中,也只收录了“极品”的官职义。而根据语料库,表示物品义的语料最早也只出现于宋代。所以我们推测,“极品”的官职义出现要早于物品义。是由开始的官职义逐渐演化出物品义,再后来产生了诸多新义。

三、“奇葩”和“极品”的发展与演变

(一)新义项的产生。

1.“奇葩”的新义项。

(1)形容某事物很是奇怪、不同寻常,让人难以理解。(简称“奇葩3”)这里“奇”的意思由原来的珍奇、珍贵、美好、美妙,变成了奇怪,特殊,不寻常。有时使用这一义项仅仅是玩笑和调侃。例如:

小学生奇葩寒假作业数数妈妈头发多少?(中国青年报)

(2)形容某人个性十足、特立独行,亦或是奇特、另类、不可思议的人。(简称“奇葩4”)这仍仅仅是种玩笑和调侃。例如:

只可惜,他们不明白,这样的考题除了能检验出老师是否是奇葩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作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讽刺某人、某事物或某种行为极其荒唐、怪诞、违背事实常理。(简称“奇葩5”)常常带有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例如:

奇葩!太无聊想赚加班费美国消防员1年竟纵火30余次(中国青年网)

2.“极品”的新义项。

(1)并未达到同类中的最上等却像极品一样的物品。(简称“极品3”)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同类中的最上等,却仍然很好很上品。例如:

付过一块钱后,店主把一个压缩包发到了记者的邮箱里,解压之后,显示的页面为“极品时刻表”,有“在线订票”,“车票代购”等多个类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同类人中品质最高,最优秀的。(简称“极品4”)“极品”原本都是指物品或是官职,这一义项却转而指人。例如:丽丽决定以后每年过年都要学一个高难度的私房菜,做一个“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极品女人。(中央电视台)

(3)某人或某事物属性最差,其下限难以被超越。(简称“极品5”)这一义项属于反向引申。这里的“极”意义发生了反转,由原来的“最上等”变为“最下等”,指称对象既可以是人,指那些没素质,没品德,让人生厌的人;也可以是事物,指那些差到不能再差的东西。这一义项常常带有讽刺与批判的意味。例如:

“极品男”携女友开房“顺走”店员手包被抓(郴州新闻网)

奇葩”新义项的出现普遍认为是在2012年《泰囧》中,徐朗说王宝“你是哪里来的奇葩?”但我们在语料中发现新义项的最早使用大约是在2011年:此前,该网站被中央电视台连续7次曝光,还依然健在,也算是业界的一朵奇葩。(2011-03-25)但确实是直到2012年才大量出现的。

笔者所搜集到的语料中,“极品”新义项最早出现在2008年:公路破成这样国内罕见,堪称极品,如此之烂的公路,居然还好意思收费,让人无法理解。但大量出现是在2011年左右。

所以,我们认为,“极品”的词义演变要早于“奇葩”。

(二)感情色彩的变化。“奇葩”和“极品”感情色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是由褒义向中性、贬义发展。

“奇葩1”是地道的褒义词。如:院里异草奇葩,浓郁芬芳。(《雍正剑侠图》)之后词义转为“奇葩2”,仍然还是褒义。如: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和前进,太极拳这株中国武苑中的奇葩开得更加绚丽多姿。(新华社)“奇葩3”并无贬义,只表示一种调侃,还是个中性词。如:总之,这是个拥有无数怪诞藏品的奇葩博物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奇葩4”转而指人,仍是一种调侃,也是中性词。如:台湾企业领袖调查评出“怪杰”和“奇葩”。(新华社)最后“奇葩5”程度加深,表讽刺和批判,充满一种厌恶之情,这时就含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了。如:莫让“奇葩规定”损害法制权威《新华日报》

“极品”最初是表示最上等的物品,是褒义。如:雪燕被认为是燕窝当中的极品。“极品2”常用在书面语中,虽说不是褒义,但也表示美好的意义,毕竟大家都趋于追求高等级。

“极品3”有些偏于中性。如:其中,10多个男学生沉浸在《星际大战》、《极品飞车》中。(新华社)“极品4”转而指人,这一义项还属褒义。如:他啊,有风度,有学识,是个特别深刻的极品男人,我们全寝室的人都迷他。(杨银波《中国的主人》) 最后,“极品5”表示差到极点,贬义色彩就很强烈了。如:遇到这么个“极品”前任女研究生被告上了法庭(海南特区报)

(三)词性和句法功能的多样化。词性及句法功能属于二者用法方面的演变,即词与什么样的词组合或者在句中充当何种句法成分。

第一,“奇葩”原本是个名词,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奇葩”的所有旧义项都是在句中做主语和宾语,都可以受“一朵”“一枝”这样的数量词修饰。例如:

何得二空拖白去。奇葩相映自成章。(《大藏经》)

漆器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人民日报》

“奇葩”的新义中既有名词,表示另类的人或奇怪的事物,这时若要用数量词修饰,除了“一朵”、“一枝”外,也可以用 “一个”。又有形容词,形容某人或某事不同寻常甚至极为荒诞。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有时也可以单

独成句。[5](P260-261)

解说:一个是影坛奇葩。(凤凰卫视)

世界怪屋盘点极品奇葩到处有(新浪新闻)

东莞最牛司机一年违章257次,原因奇葩网友纷纷给跪了(新民网)

莫让“奇葩规定”损害法制权威《新华日报》

奇葩!男子继承房产要给去世103年祖父开死亡证明(中国日报网)

第二,“极品”原本也是个名词,可以做宾语、定语。当表示最高的官级时,多数是做宾语。例如:

六年冬,擢太仆少卿,视职方事,岁中六迁,至极品。(《明史·阉党传·吴淳夫》)

少顷酒保搬将上来,摆了一桌,无非上等佳肴,极品美酒。(清《七剑十三侠》)

元代青花瓷是少之又少,被奉为极品。(中央电视台)“极品”的新义中既有名词词性,指最优秀的或最没素质的人,最差的物品,亦或是像极品一样的东西。也有形容词词性,形容人或事物差到极限,令人讨厌。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有时也可以单独成句。例如:

极品年年有,今年尤其多。

村民挖出25米长乌木状似树妖堪称极品(中国网)

遇到这么个“极品”前任女研究生被告上了法庭《海南特区报》

极品!奇葩!怎么养出这么个书呆子,不会自己洗衣服,还不会花钱送干洗店,衰女知道不?(深圳电视台)

第三,“奇葩”和“极品”新用法产生后,经常受程度副词“最、再、太”等修饰,有人说这属于副词修饰名词,我觉得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两个词现在也同样具有形容词的用法,而且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时候它们表示的意义也正是它们形容词的词义。[6](P94-96)例如:

无语!全球最极品另类的十大隆胸事件(环球网)

5分钟营销学二维码可以再奇葩一点吗(搜狐)

“太奇葩了,网上卖什么的都有。”(湖南人民广播电台)

(四)语体特征。

一方面,“奇葩”和“极品”原本都是用在书面语体中,丝毫没有任何口语色彩。但随着词义转变,在网络上广泛流行,二者越来越多逐渐在口语中使用,表示一种戏谑嘲讽的意味。

另一方面,“奇葩”和“极品”的新义在使用中会产生临时修辞色彩义。用“奇葩”和“极品”来形容那些奇怪、另类、不可理喻的人,带有一种玩笑和嘲讽,非常生动形象。

(五)语用倾向。

1.口语化倾向。以前由于其书面语性质,加之其所属的词义,很多都是与平常百姓关系不大的,所以二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并不高。现在由于产生了新的意义和用法,其词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者在网络和大众媒体中广泛流传,在日常口语中也常常使用。

2.讽刺或批判意味。新义产生后的“奇葩”和“极品”的使用人群主要是年轻人,他们经常接触网络,对新事物的了解以及接受能力非常快。他们通常使用这两个词互相开玩笑,有时也会对某些现象进行讽刺或批判。

四、“奇葩”和“极品”发展与演变的动因

我们从客体世界、主体世界和语言本身三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发展与演变,客体世界和主体世界属于外因,语言本身则是内因。[7](P32-34)

(一)客体世界。客体世界是首要推动力。社会客体是其中一方面。社会发展是语言的外部因素,语言三要素中,词汇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社会生活的任何显著变化都会在词汇中得到及时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升温,科学技术日趋成熟,旧词产生新用在所难免。加之网络、电视、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日益成为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两个词被人们频繁地使用,且日趋流行是一种必然。[8](P246-249)

(二)主体世界。语言的使用主体是人,词汇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人,人的内心情感是主体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求新和求异。即追求表达上的新颖和特别。使用人们大多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所以往往会倾向于比较新奇的表达,对人们熟悉的词语弃而不用,而去创造新词或是将旧词赋予新的含义。

2.从众和攀比。这是人们常有的潜在心理,只要有人开始使用这两个词的新义,就会被追捧为时尚,人们纷纷跟风效仿,高频率地使用“奇葩”和“极品”,使之广泛流行。

3.求省。即追求表达上的经济、简省。交际中在表达效果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愿意使用更简洁的方式。比如“奇葩”的部分新义也可以用“不同寻常”“特立独行”等词语来表示,但是两个字表达自然比四个字简洁。

(三)语言自身。“奇葩”和“极品”的发展与演变,语言本身这个内因功不可没。

1.隐喻和转喻机制。新事物产生,就需要词语来表达,新词语多是旧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隐喻是语义演变的一个主要建构力。一个词一旦产生,语言使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隐喻使其基本意义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延伸。隐喻是词义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在“奇葩”和“极品”的发展演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9](P75-77)

隐喻是从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相似性原则是其基本的认知原则。在“奇葩”的所有义项中,无论“奇”所表示的是珍奇、美好,还是奇特、怪异,都体现的是“奇”字本身所具有的“特殊、不寻常”的含义,特殊的、不寻常的东西本身就可能被认为是特别好的,也可能是特别不好的。而且人们在表达中往往会用花来形容人,所以“奇葩”从开始的指物到后来的指人也是可以解释的。在“极品”的所有义项中,无论是表示最上等,还是最低级,都是可以和“极”字“边际、边界”的语素义产生联系的。所以“极品”虽然在过去多表示最上等,但也逐渐引申出了“最下等”的意思。而且现在“葩”和“品”的语素义都有所弱化,在新义中更多地突显的是“奇”和“极”的含义。所以,这两个词何以并存并用也有了合理的解释,“奇”侧重行为怪,“极”表示程度高,一个表行为,一个表程度,侧重不同,所以并存并用是很必要的,可以在表达时更多地照顾到不同的方面,使语言表达更为细腻、深刻。

而转喻往往是相近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或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突现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因为同义而不同词性是突显事物不同的方面而已。[10](P116)旧词新用后的“奇葩”和“极品”都同时具有名词和形容词两个词性,且意义上相互关联,这就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

2.反语辞格的运用。所谓反语,就是在表达本意时,有意使用与原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奇葩”和“极品”产生新义新用,属于反语中的以正当反。“奇葩3”“奇葩4”“奇葩5”和“极品5”的产生就是源于反语辞格的运用。反语的运用能够使表达更有力、深刻,渐渐大家都这样用,最终形成了固定的义项和用法,就有了新用的“奇葩”和“极品”。反语辞格的产生与应用使“奇葩”和“极品”形成了新的转义,即反转义,这在汉语中是比较少见的,但在西方语言里却比较常见。汉语中通常褒即是褒,贬即是贬,但“奇葩”和“极品”词义演变后,形成了褒贬同词。这也与哲学上的“物极必反”相吻合。

3.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经济性原则,即在言语交际中,尽量降低交际双方的力量损耗,更加经济简洁地实现言语交际。这和上面说的人的求省心理相类似。为了经济简省,放弃使用早已有之的复杂的词语,换用双音节的“奇葩”和“极品”,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减少交际双方的力量消耗,使交际顺利成功地进行。

五、“奇葩”和“极品”旧词新用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意义。

首先,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说,二者旧词新用能够促进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进而带动语言发展,为汉语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说,二者新义和新用的广泛流行,可以促进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

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新用法多是一种玩笑和调侃,诙谐幽默,生动活泼,适当地使用可缓解内心的压抑情绪,催生好心情。

(二)消极影响。

首先,“奇葩”和“极品”新用法的过度流行,会使一些青少年忘记甚至根本不了解它们的原义,不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会影响汉语词汇的正常发展。

其次,由于使用群体有限,很多老年人或是不太接触网络等媒介的人可能会对二者的新用法不太熟悉,这可能会在谈话中拉大人们的距离,给沟通带来困难。

最后,二者的新用法有时会表示一种讽刺与批判,如果在交际中不分场合地随便使用,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交际误会,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语

“奇葩”和“极品”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这既体现了词义演变的规律,又是二者得以并存的原因。在发展演变中,反语辞格的运用使二者形成了新的反转义,这在汉语中比较少见。二者旧词新用,不仅减省再造新词的麻烦,而且突出了表达效果。这既符合语言内部规律,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所以我们认为,二者旧义仍然保留,新用也不会是昙花一现,随着其高频使用,在汉语词汇中,二者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四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5]宋慧娜.“奇葩”一词的演变初探[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9).

[6]张恒君.“极品”小议[J].语文月刊,2013(1).

[7]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机制[J].外语学刊,2010(1).

[8]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徐文雯.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网络热词“奇葩”的词义变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5).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靳开宇]

H03

A

2095-0438(2016)11-0082-05

2016-08-19

尹若男(199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

猜你喜欢

极品义项二者
妈妈,我爱你
打造极致的Hi-End级转盘 Esoteric(第一极品)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送给迷茫的你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极品小豆丁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