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对策研究
2016-04-13江文英韶关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江文英(韶关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对策研究
江文英
(韶关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受经济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功利化等特点,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需要从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等四方面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好地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经济全球化;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具有时代特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顺利就业,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能促进就业,错误的就业价值观阻碍就业。因此,应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以促使其顺利就业。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从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开始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生就业从政府包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由此,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实现个人理想
考研成为本科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实现个人理想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上,倾向于考研,特别是文科毕业生,希望通过考研继续深造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2012年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65.6万人,比2011年增加9.6%;2013年报考人数达到180万,比2012年多14.4万;2014年考研人数为172万,比2013年少8万人;2015年报考人数为164.9万人,比2014年减少7.1万人;2016年报考人数为177万人,比2015年增加12.1万人。除此之外,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还选择考国外的硕士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通过近几年的数据可看出,考研人数到2013年达到顶峰,2014年开始有所下降,2016年又开始回升,总的来说,有很多毕业生希望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追求稳定性
不少高校毕业生希望找到一个铁饭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首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部门虽然职位少,竞争非常大,但还是受到不少毕业生的青睐。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难以吸引到高校毕业生。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宁愿在体制内哭,不愿在体制外笑”的现象。为了获得一个编制,很多人去争抢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比如公务员方面,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有138.3万人,2014年公务员报考有256.36万人,2015年公务员报考有205.7万人,2016年公务员报考有199.8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毕业生追求就业稳定性的快捷方式。
(三)就业期望值偏高
在薪资选择方面,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期望偏高。对韶关学院某二级学院作了一份问卷调查,发放130份问卷,回收127份,回收率97.6%。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毕业后期望月薪问题,期望毕业后月薪资2 000-2 900元,有7人,占5.5%;3 000-3900元,有56人,占44%;4000-5000元,有59人,占46.6%;5 000-10 000元,有5人,占3.9%。也就是期望毕业后月薪3 000元以上的有120人,高校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比企业当前提供给毕业生的工资要高很多,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理想主义色彩比较浓,就业期望值高。
(四)基层工作意识淡薄
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高校毕业生首选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各省份的省会城市,随后是中等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毕业生较少选择。另外,还有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留恋故土,固守本地的思想比较浓。特别是独生子女,选择回本地工作,靠着父母辈的人脉关系,他们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吃住在家,他们的生活成本也比在外地漂泊低。这些都说明高校毕业生缺少基层吃苦精神,奉献意识淡薄。
(五)追求个人发展
在择业标准选择方面,大学毕业生主要考虑以个人发展前景为择业标准,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的分配,主要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标准,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的需要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国家需要与个人选择相结合,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主要考虑个人的需要,以个人的发展作为求职的标准。但随着近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大,国家就业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到中西部地区支援西部建设,大学毕业生求职标准的选择要结合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发展。但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数还不是很多。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影响社会存在,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联,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探其原因,主要包含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导致供需关系出现矛盾。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市场经济下,高校把大学生推向市场,形成人才市场化、就业市场化,让用人单位有更多机会选择人才,促进人才更好地流动。另外,庞大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于就业市场来说,有利于人才供给与需求达到供需平衡。但是,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市场发展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盲目认为有房、有车、有钱才是成功的人生。因此,大部分毕业生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企业工作,有机会赚到更多钱。即使欠发达地区有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但市场经济的利益价值追求,影响大学生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山区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
2.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在中国,“学而优则士”的官本位文化源远流长,有些人思想保守,缺乏冒险精神,缺乏创新精神,追求稳定性。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追求稳定性,体现在大学生毕业倾向于选择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等工作。获得一份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有编制的工作,就像找到长期饭票。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每年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非常少,即使国家政策鼓励创业,但只有少数毕业生真正愿意创业。求稳求妥的文化,缺少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的中国文化让大学毕业生对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趋之若鹜。大学生这种狭隘的就业价值观导致了大城市、政府机构等人才过于集中,人才过剩,高学历的人才难以充分发挥实力,造成人才浪费。
3.社会舆论因素。社会舆论因素大力宣传大城市、中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们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工作。大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物质丰富,生活条件便利,就业机会多,升职机会大,工资高,社会地位高。社会舆论的宣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很强的导向性。社会舆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宣传更多的是生活条件差、精神文化欠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艰苦。部分社会舆论偏向引导大学毕业生对大城市的向往,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避而远之。
4.西方社会个人功利思想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大潮里,西方的价值观冲击大学生,个体行为越来越追求个人的最大幸福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职业和就业地域的选择,他们倾向于选择大城市、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收入的职业,追求高收入,高生活水平,追求个人的最大幸福,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但在最需要奉献精神、大功无私、吃苦耐劳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却人才稀缺。以追求个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一切向钱看,导致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相冲突,个人的需要与国家需求不一致,最终使国家发展失衡,国家的利益受损,最终影响社会经济健康、长效发展。
(二)个体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而父母的思想观念、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行为。我国家庭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很浓,期望子女为父母争光,希望子女过上幸福的生活。父母的期望成为子女找工作的动力。父母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关系为子女在大城市、国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找工作。可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深受父母影响,源于家庭的教育。父母正确的教育引导,能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家庭过高的期望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就业价值观偏差。
2.自身因素。目前很多大学生上大学都是为今后谋一份好的工作,工作稳定、工资高,多赚钱,让父母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们承载着家人太多的期望,非常有个性,部分大学生呈现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不能吃苦的特点,但又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非常有主见。他们是矛盾的组合体,既希望找到高收入、体面的工作,但又害怕竞争,吃不了苦,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的地方工作。由此,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他们的求职价值取向既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又受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3.心理因素。90后成长的一代,受信息全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他们追求个性张扬,强调个人的兴趣爱好,攀比心理强。目前大学生求职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当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时,他们宁愿选择待业。据调查统计,23.6%的人在择业时会偏重个人兴趣的职位。现在大学毕业生养尊处优,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不大,因此他们在没有找到喜欢的工作之前,宁愿选择失业也不选择不喜欢的工作。另外一方面,由于攀比心理,如果自己的同学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因此自己必须找到更好的工作才满足虚荣心,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宁愿选择待业等待更好的机会。导致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三、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对就业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高校办学质量,也关系着家庭的和谐,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大工程。要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对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正确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一)政府是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者
1.政府要制定各项就业政策,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对经济落后的地方,实行政策倾斜、经济倾斜,吸引大学生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基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平衡,人才流动不合理,没有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力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作为宏观调控的政府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向那些地方倾斜,加大经济的扶持作用,吸引大学毕业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
2.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切实帮扶中小型企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山区,到中小型企业工作,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政府要鼓励创新,鼓励奉献,积极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鼓励优秀的人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去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才的良性互动,良性循环。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导致人才不能合理流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人才流动差异过大,因此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政府建立与完善农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社会保障机制。
1.继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不但包括国有企业,还包括私营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其企业职工都应该纳入国家统一规范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之中。
2.建立农村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收入现状,推进农村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保障制度。
3.国家设立异地就业补贴制度,对于大学生到异地工作的,应提供交通、住房、地区工资差异等补贴,缩小地区工资差异,吸引大学生到经济欠发展地区工作。
4.国家还可以设立西部地区、山区就业补贴和奖励制度,对于大学生到西部地区或山区就业的,应进行各种补贴和奖励,以激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山区就业。
(三)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1.高校要进行教育改革,适当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要根据经济发展,科学设置专业、合理开设课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对于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可以多招学生,人才需求量少的缩减人数,以培养综合素质强、职业素养高、社会道德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高尚的社会道德品质和职业平等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培养爱国精神、创业意识和奉献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社会道德贯穿在大学课程教育的始终,弘扬优良中华文化精神,用社会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人,激励人,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3.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的资金投入,由专任教师负责就业指导课。目前很多高校没有专任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大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由辅导员兼任,而辅导员又有繁重的事务性工作,没有精力、时间投入到就业指导课中,因此教学质量不高。另外,就业指导课应该贯彻在整个大学学习中,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都是在大四的时候才开设,建议就业指导课在低年级开设,并且贯穿在大学教学中。低年级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高年级主要是讲授求职心态、求职技巧、面试技巧以及国家的就业政策,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
4.走出去,实行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专家到高校进行宣讲,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企业的生存状况,企业最需要哪些人才,企业员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哪些素质,让学生提前充分准备。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观摩,了解企业经营之道。学生还可以到企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提前感受企业员工的工作,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从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家庭对子女灌输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家庭教育对子女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作为学生家长,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1.家长要改变观念,抛弃传统求稳思想、官本位思想,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相信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付出,各行各业都有成功的可能。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子女,不要对子女寄予太大的期望,不要给子女太大的压力,不要怕子女吃苦,不要把子女强留在身边,给子女自由发展的空间。家庭教育要引导子女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调整就业心态,积极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鼓励子女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勤劳肯干,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2.学生自身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毕业生要理性、客观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时调整、转变就业观念和思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理性分析,平衡各种需求中,规划好职业生涯。另外,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树立竞争意识,在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个人的求职意向要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要具有奉献精神、服务意识、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求职价值观,帮助自己更好地就业。
总之,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与其就业价值取向紧密相联,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着每一位毕业生的生存、发展,关系着其家庭和谐,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应该受到各界重视,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家庭等应为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学生流向最需要的地区、部门、行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生个人要努力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把个人的理想建立在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之上,把个人的需要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得到合理流动,缩小东西部、城乡的差异,促进经济的健康、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留,孙祥,李宏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78-79.
[2]石志成,乔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96-99.
[3]王晓峰.应用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4):192.
(责任编辑:刘带)
The Current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JIANG Wen-y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Eleetrical Engineering,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market economy,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pluralism implications,my social values is constantly changing,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luralism,complicate and utilitarian characteristics,such as the effects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is required from the government,schools,enterprises,etc.,and guide the students in its effort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s,better employment.
Key words:college graduates;obtain employment;employment orientation;economical globaliz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3-0132-05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5年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经验研究”(2015WQNCX135)
[作者简介]江文英(1980-),女,广东四会人,韶关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