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6-04-13张库
张库
(鹤岗市特教中心 黑龙江鹤岗 154104)
特教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张库
(鹤岗市特教中心 黑龙江鹤岗 154104)
生命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真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1]然而,目前特教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全面贯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大背景下,要想深入实施全纳教育,特教学校如何实施生命教育,使残疾学生的生命焕发应有光彩,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已经成为特殊教育领域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特教学校;生命教育;实践研究
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生命价值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2]
残疾孩子是特殊的生命群体。特教学校的生命教育主要针对残疾孩子的障碍、缺陷、封闭和自卑等实际,创设一种开放、多元和广泛交往的生命环境。使其在教师帮助下,对自己的生命有良好的认识和感悟,能够正视残疾、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关怀生命,进而超越残疾,立志成才。从而达到启迪智慧、补偿缺失、点化生命、张扬个性。为残疾学生生命、生活、生存的多元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3]鉴于此,特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要养成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主动探讨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与策略。特教老师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残疾孩子的生命导师。要求教育者触摸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共同成长。每一位老师都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生命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生命教学与知识教学很好地融合起来。[4]
一、特教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挖掘生命成长的潜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能,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只是表现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这点在残疾孩子身上体现得更明显,残疾孩子虽然在某方面有缺陷,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依然存在。特殊教育不仅要通过各种教育和康复的训练,补偿残疾孩子存在的障碍缺陷,还要去发现残疾孩子身上的优势智能,注意寻找其闪光点、激发其兴奋点、挖掘其潜能点。通过“扬长”的方式去“补短”。[5]
(二)激发生命成长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克利斯汀认为:在低标准的环境中,我们理所当然地降低了对生活的期待和情感上的向往,降低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学识教养,以及个人成就的期待和需求。残疾学生,不论是其自身,还是家庭、社会人士,往往对其未来发展都是低期望值的,阻碍了他们一生的发展。特殊教育工作者要“为其提供实用、有效率的方法,使其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突破障碍,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依计划循序渐进,战胜自己遭遇的不幸障碍。”[6]要始终坚信只要我们激发出残疾孩子生命成长的动力,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成长是充满情怀和活力的过程,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感性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靠学生自己去认识、领悟和体验,要从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成长。残疾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接触社会少,生活经历比较贫乏,对许多日常生活习惯、知识和技能难于完全理解的,甚至都是新鲜的。[7]特殊教育不但要传授学生生活的道理,更要引导残疾学生自己去历经和体悟真实的生活。为此,我们要给残疾孩子创设符合实际的教育活动,丰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
(四)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残疾孩子的生命障碍主要表现为:生活困难大;学习效果差;信心不足,能力有限,怯于交往,心理承受力比较弱。快乐是残疾孩子成长的原动力,自信是孩子成长的金钥匙。爱是特教工作的支点,平等、尊重是爱的真谛。我们要用爱和真诚去培育残疾学生,要让残疾孩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在教育教学的内容选择上,要注重满足残疾孩子的心理需求,凸显生命教育特质,学校应努力联合社会、家庭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关注残疾孩子的生命发展,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感悟,享受生命的美好,理解生命的珍贵。
二、特教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残疾学生的生命尊严——关爱生命。
1.在心理教育中理解生命的珍贵。残疾儿童由于自身残疾,造成其思维品质及形态、交往范围及方式、理解能力及广度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问题。学校通过对“残疾儿童心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把全新的心育理念引进特殊教育。做好心育的学科渗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寻找残疾学生的闪光点,激发残疾学生的兴奋点,挖掘残疾学生的潜能点,让残疾孩子在教育教学中能够轻松倾听、随意表达、自主参、体验过程、享受快乐。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召开心理班会。并设置心理咨询室,定期开放咨询,关注残疾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发展;设置心理宣泄室——“心灵出口”,让心理抑郁狂躁的孩子,在这里找到发泄的出口。
2.在常规教育中体验生命的快乐。特教学校在常规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满足残疾孩子的心理需求,倡导生命教育理念,凸显生命教育特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动,体验生命的快乐,寓教于乐。如在助残日、聋人节等纪念日上,老师们与贫困残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不仅在物质上帮助,更在学习上辅导、生活上关怀,心灵上关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再如一些传统活动和节日,让学生在感恩教育中,体验爱、施与爱。又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现趣味性、参与性,充分放松身心。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要规范教师的言行,杜绝教师在语言和行为上伤害到残疾学生,让孩子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3.在融合教育中凸显生命的尊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应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教育效果,做到家校携手共促孩子成长。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召开家长会,下发家教调查表等。班主任利用寒暑假,进行家访。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教师论坛、教学展示、学生特长展示等板块向家长做以汇报和交流,使家长们看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让家长们对学校和孩子充满信心。适当为家长布置家庭训练项目和任务,并及时跟进反馈。如,自理能力训练、家务劳动训练、作息养成训练等等。每天家庭训练时间不少于1小时,家校携手,共同做好孩子的康复工作。
开展融合教育,如,开展“同在蓝天下”特教与普校校际互动,普校孩子与残疾孩子结对子,辅导残疾孩子舞蹈、唱歌、朗诵、指挥等等。让残疾孩子感受到来自健全同龄人的支持、关爱和友谊,使他们在学得知识和特长的同时,获得人际交往上的满足。
(二)提高残疾孩子的生命质量——关心生活。
1.落实“一日常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结合学生每天的生活实际,编写了朗朗上口、便于识记的“特教中心一日常规”,要求教师随时随处落实“一日常规”内容,形成时时培养的长效机制,使残疾学生在课堂学习、课间、午休、就餐就寝、眼操、间操、升旗仪式等环节自觉遵守纪律、形成常规。学校要求不同程度的残疾孩子达到相应的自理能力标准。生活教师和值宿教师指导住宿学生整理内务,如,穿衣、刷牙、洗脸、叠被等。教育住宿学生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就寝、按时起床、文明用餐。通过坚持不懈的培养和锻炼,使残疾学生逐渐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良好习惯。
2.关心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为了创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为住宿生安装热水器,设置晾晒区。设立学生活动室,安装数字电视,连接有线网络等等。允许家长陪读,为家长设置休息室。为住宿的孩子准备各种棋类、扑克、故事书和各种球类等。孩子生病了,老师领着去医院看病,并照顾孩子按时吃药。住宿的学生衣服脏了,老师帮助并辅导他们清洗。尤其是处于生理期的智障学生,细致辅导她们如何处理个人卫生。全方位的关怀和辅导,让残疾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提升残疾孩子的生存能力——关注生存。
1.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夯实生存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的起点是生活,教育的终点也是生活。”残疾学生生理的缺陷、生活的局限,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需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做到“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方法趣味化”。提倡寓教于乐的 “游戏教学”。将“医”和“教”隐形于游戏活动中。每节课所设计的游戏活动要有针对性,针对某一领域中的某个点进行游戏设计。
2.开设符合孩子特点的生活技能课程,掌握生存技能。学校应以“提高学生生活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全面实施生活化课程。编写贴近残疾学生生活实际、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生活适应》校本教材。从学校适应、家庭适应、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对残疾学生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培训,设计便于残疾儿童接受、掌握和操作的训练教案。学校酌情设立“餐厅”“超市”“诊所”“家政”等情景教室,把课堂还原成生活,而实际场景的再现又将生活还原为课堂。学校定期开展生活技能比赛,如,“穿衣比赛”“床铺整理比赛”“超市购物我能行”“我会乘车”等多种生活技能竞赛,强化残疾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根据各类残疾孩子的自身特点,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如特长活动小组,职技培训课程。让每位残疾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特长培训内容。并在职业培训中获得一技之长,掌握生存本领,找到自身的价值。学校还为轻度残疾学生创造见习和实习的机会。毕业后在残联、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得到就业,为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更好地生存奠定基础。
3.开展“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实验研究,补偿生理缺陷。学校积极落实黑龙江省 “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实验工作。探索“医教比重和康复方式的策略”。学前康复部主要实行医学康复训练;一二年级医学康复占90%,教育康复占10%;三四年级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各占50%;五六年级医学康复占20%,教育康复占80%;七、八、九年级主要实施教育康复。重度残疾孩子以医学康复训练为主,中度残疾的孩子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比重相当,轻度残疾的孩子以教育康复为主。同时确定各学科康复方式的重点,如,生活语文课主要以听力及语言康复为主,训练语言交往能力。生活数学课主要以计算能力训练,认知能力康复等为主。运动与保健课主要训练肢体协调等运动能力。音乐与欣赏课主要训练音乐感知能力。校本课主要训练孩子感觉统合和精细手工操作能力。生活适应课主要是训练孩子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康复中心为每名入学的孩子建立康复训练档案,按照以集体训练、个训、指导家长的康训模式,开展言语语言治疗、感统训练、精细手工训练、粗大力量训练、结构化训练等更多的康复训练项目。做好每名康复儿童的阶段训练写实、评估和测查。评估本着“多元化、多维度”的理念,包括认知类、言语和语言类、运动类和生活类。考核和验收个性化,注重纵向比较,促使学生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4):13-16.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7.
[3]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89.
[4]郑晓江.生命忧思录:青少年生命教育刻不容缓[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
[5]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
[6]肯尼斯·克利斯汀.这辈子只能这样吗[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8.
[7]王河滨.论生命教育理论基础与基本理念[J].浙江教育科学,2006(4):89.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760
A
2095-0438(2016)07-0158-03
2016-05-18
张库(196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省鹤岗市特教中心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黑龙江省教育规划办十二五科研课题“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研究”(JJC121104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