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微
2016-04-13王金星刘琼英
王金星,刘琼英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观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微
王金星,刘琼英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观音文化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之一。观音文化有着爱心、慈善、平等、包容、和谐、向真、向善、向美的丰富内涵,爱心、慈善、和谐的合理内核与向真求真、向善求善、向美求美的鲜明价值取向;有着民俗信仰文化、民族佛教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和民族性、历史性、普适性、独特性的鲜明特征;观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质要义、价值取向、目标宗旨、价值功用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应当将观音文化的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弘扬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其深厚的渊源关系,深刻认识其相同、相通、相融之处和特定的价值意义,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弘扬服务。
观音文化内涵属性;核心价值观;融合统一研究;传承弘扬践行
随着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践行与地方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愈来愈发现响应党中央号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践行与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研究发掘有机地融合统一起来的极端重要性,特就观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如下探究。
1 观音文化的实质要义与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观音文化源远流长,观音信仰不仅在中国、在印度、日本等国家流行,而且“观音菩萨的信仰当然不仅仅限于东亚,而是遍及整个亚洲”[1],是佛教王国的一个国际性话题。只不过中国观音文化的历史悠久、氛围更浓,且独具特色,学界一直广泛关注而已。
遂宁地处中国巴蜀文化圈的中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观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其观音信仰不仅非常普遍,而且有着1300多年历史和三朝九帝敕封过十一次的灵泉广德两大中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影响非常久远广大。得到邢莉、钱文忠、李利安、江玉祥、陈兵等5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的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和充分肯定。其道场广德寺被中国缘佛协主席赵朴初老称为“西来第一禅林”,赐名遂宁“观音故里”。遂宁也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得到历届市委市府、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紧举办了多届中国观音民俗文化节,而且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爱心之都、慈善之都和“观音文化城”来倾力打造,作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品质品位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全国颇具特色和影响力,值得特别关注。
对于观音文化的研究,包括遂宁在内的中外专家学者历时已久并有着丰硕的成果和诸多定论,从中,我们可以梳理、领略到如下基本点。
1.1 观音文化的基本内涵
事实表明,观音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包括其身世、性别、家境、衍化、法号由来、类型、造像、法门道场与仪规、法力、经典、中外观音的区别、观音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等等,从古至今,中外学者的研究甚众,著述颇丰,单经典、专著之外的文艺类就有“俗讲、说唱、评话、戏曲、变文、变相、宝卷、善书、灵验故事传说、传说、笔记小说、传记”等多种形式,甚至还有传奇的演绎。“民间观音文学因其多样化和通俗便捷的传播样式在民众中备受欢迎,其影响之深之广,是其它佛教文学望尘莫及的”[3]。从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中,我们可以从其基本内涵中梳理出爱心、慈善、和谐、平等、包容等关键词。
爱心。始终对人充满关爱之心是观音布道的基本要义和行为准则,这首先体现在中国观音不同于印度观音,是由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演化而来的“人格神”,是由最初的男性逐步演变为女性上。因为除去其他因素之外,女性即母性,是爱的本源、载体、象征和代言人。其次体现在她得道成佛的过程中。因传说中观音的原型主体为中国古代西部兴宁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对于妙善向佛之举妙庄王一直是极力反对的,但她却坚定不移地拒绝了父亲对自己的婚嫁安排,一心向佛;当父亲十分震怒,派兵火烧白雀寺之时,她咬破手指喷血成雨灭火救寺;在父王法场问斩不成,红绫赐死后思念成疾,久病不愈,濒临死亡之时,妙善化为老僧,以自己的手眼救得父亲生命,表现出的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爱;第三是体现在观音菩萨设置道场,广施甘露、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被封为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法号上。相传,观音是成为佛了的,只是为了普度众生才以菩萨身份出现救苦救难的,足见其爱是坦荡博广、真诚无私,感人至深的;第四是体现在其慈眉善目,遍洒甘露,送子送福,千手千眼、无处不在,有苦即帮、有难必救,惠及众生的高大形象上。可见,观音菩萨的爱是一种无垠无疆、坦荡无私、无时无处不在的大爱、博爱、诚爱、至爱,是真正面向劳苦大众、救人水火的真爱。
慈善。无论在观音菩萨的处世准则还是世人的心目中,她都是以慈悲为怀为本的。佛教梵文认为,“慈”是给人以快乐;“悲”是解除人的痛苦。观音一心向善的慈眉善目,给人以异常和蔼的亲切感,也引领着人们的积极向善。慈者母也,慈者仁也,慈者善也;悲者哀也,悲者同情、善良、友好也。行为方式上的慈善,给人以好感、快感、美感、安全感、信任感,营造的是一种和谐友好、平等温馨,舒适安全、幸福美满的良好环境氛围。观音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是发善心、施善举、做善事,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乐善好施、行善积德、遍洒甘露、救苦救难、泽被世人。她不仅以身作则,且以身示范,带动世人,践行慈善,引领整个社会的慈善风尚。因此,她不仅带动了遂宁,带动了四川,而且带动了西南地区,带动了全国,在民间得到广泛认同,因而其道场灵泉广德得到官府的高度认可,唐宋明三朝九帝的十一次敕封,专赐玉印和通关宝印,并许以特权,在明清时代就统领西南地区三百多座寺庙,成了名副其实的观音故里,西来第一皇家禅林,也成就了其“中国民间虔诚信仰的第一佛”[4]的崇高地位和声誉,使遂宁成为了闻名遐迩的首善之区和全国慈善城市。
平等。在观音的关爱、施善、悲悯义举中,是以“善”和“恶”为标准尺度来区分对象的。一方面对善者慈爱悲悯,乐善好施,救苦救难,赐福施惠,广种福田,泽被万民;另一方面对恶者劝化惩戒,绝不手软。一是劝导大家广结善缘、普施善举、乐善好施、行善积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二是劝诫大家诸恶莫做,不以恶小而为之;三是对行善者予以保护褒奖和鼓励,对作恶者予以制止惩戒或处罚。主张、奉行、坚持的是一种善恶分明,奖惩得当的是非观念,体现的是一种公平正义,公正无私、赏罚分明的基本准则。民间传说难以查考,《西游记》和相关著述中佐证颇多,最具说服感召力的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信赖与尊崇,观音文化的三大香会节千百年来久盛不衰更是最好的明证。
包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善举,一种善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惩恶时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分清是大恶小恶,慣恶偶恶,区分动机与目的。对那种不是一贯、蓄意、诚心作恶者,对那种好心人犯错误或被教唆、逼迫作恶者予以谅解、包容、点化、引导,而不是不分情状缘由,不看对象地一味惩处,搞成了以恶制恶。这既包括了对自己行为方式、动机目的、标准尺度的检点把握与反思,也包括了对他人、特别是对父母长辈的包容,从不斤斤计较,小题大做。更不冤枉好人,错怪他人,搞以怨抱怨。要避免冤冤相报,害人害己。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度从容的品质品位,是一种修炼境界和高层次目标追求。这不仅仅是对世人,在宗教界、佛教界,也有个派别宗亲的理解包容问题,这也是千百年来佛教宗教界虽派别林立,却也相安无事、更无战争的根本原因所在。
和谐。观音历来主张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相处,而且不分高低贵贱,不争你大我小,你弱我强,而要相互理解体谅,有爱心、慈善之心。要以慈悲为怀,彼此平等相待。要分清善恶,相互尊重,要设身处地、换位思维、行善积德、友好相处。让世间变得友好和谐,无纷争攻讧,无诋毁杀伐,无灾害战争,让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这既是以爱心、慈善、包容、平等为基础的,又是几者的升华和整体效益效应,更是最高目标境界的追求,是令人向往和为之奋斗的源泉与动力。
求真。这是观音的行为方式和目的动机之一,也是观音文化的实质要义与价值意义的基本体现。其本意是要人们追求本真,展示本真,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能虚妄、说假话、做假事、造假像,显得不诚实、不本朴、不厚道、不真诚,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善恶标准。更不能误入歧途,不行善、反作恶,把自己伪装起来,成了两面人、伪君子,害人害己。要做一个善良、正直、待人平等、能原谅别人的缺点错误,积极向上、健康豁达的好人,做一个真实可信和蔼可亲,不矫揉造作,没被装进套子,不懈追求真实、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堂堂正正的真实的、真正的、大写的,能顶天立地,经天纬地之人。
求善。这既是观音的行为方式、行为准则,也是观音文化追求的目标境界之一。这里的善即“好”。佛教文化讲究因果,行善是观音、也是整个佛教的行为方式,乐善好施既是观音文化中的行为特征、行为理念,也是观音文化中追求的一种品质精神。求善是行善这种行为方式的动机目的。其间施善是因,求善是果,施善的目的就在于要求得一个好的结果。所谓行善积德,实际上也就等于行善求德,做好事的目的是希望能有一个,能寻求一个好的结果,这自然也就成了观音文化的价值取向了。在观音文化中,求善的目的在于倡导大家都行善,都做好事,以此带动促进整个社会都行善,都做好事。如果这样,就会使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都向好,都变好。这自然是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求美。这同样是观音行为的动机目的之一。观音的慈眉善目本身就是一种美,更何况女性更具柔美的天资和品性。爱心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非同一般的心灵美。慈善与爱心结合是一种由心灵到行为,由内在衍生到外在,内外双修,内外融合统一的形象美、行为美、气质美。平等待人、公正处事既是一种行为美,更是一种姿态美、品质美,也是一种心灵美的外在表现和内外在高度融合统一美。包容也是一种待人处世的行为方式,但是一种比平等待人更胜一筹,显得更加大度、从容的雅量,是人生修为的一种更高境界。和谐则是一种氛围,一种态势、一种气势,一种环境氛围上的唯美、大美、气势美、整体美、协调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统一,天人合一,是一种最高层面最高境界的美,求之不得。
1.2 观音文化的合理内核
在观音文化的基本内涵中,最为核心、重要的是爱心、慈善、和谐。这三个关键词,六个字构成了观音文化的合理内核。
首先,就爱而言,观音之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而是一种真诚的,没有疆域界别,没有种族,没有性别年龄,没有高低贵贱的大爱、泛爱、真爱。爱天下众生,尤其爱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时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等级品相,只要有苦有难,是正当合理需求,她都及时救助,让你得到解脱。观音之所以能得到古今中外民众的爱戴追捧,其源盖出于此。观音的爱是自发的、自主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主要是观音自身以法眼观之,发现谁有苦有难有需求便主动施救,并非《西游记》和相应传说那样要有求于她、拜她,找到她才被动施爱;其二是因为众生相知道她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无疆无界,真心关爱众生相的大菩萨,所以特别认同,特别亲切,一旦有需求便会自发地、积极主动地表达愿望。即令有的无灾无难,也要祈求保佑其少灾免难、富贵平安、健康幸福;观音的爱是无私的,不索取回报,不计报酬的真正的爱。如果要说期求的话,也就是希望能在她的引领带动、教育启示下人人结善缘、大家施爱心,以慈善之心来回报社会,来为自己积德祈福,让他人幸福康宁。观音本身是不希求、不索取任何回报的。即令是信众的烧钱化纸,打拱作揖、甚至添油上香进贡,也都不是观音的本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朴素的回报,是一种感恩的方式;观音的爱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尺度,爱憎分明的爱,其标准尺度就是好与坏、善与恶、是否应当关爱、值得关爱的问题,其原则是万善皆为,诸恶莫作。换言之,她是不会对真正的坏人、恶人施舍爱善的。
第二,就慈善来讲,与爱一样,慈善也都是观音菩萨的基本行为与态度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慈与善是一致的,且互为因果。慈即仁慈,善即善良,都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和品质,也是赢得众生相信任、敬仰、信奉、尊崇的基本缘由和前提。慈善与丑恶是相对而言的,慈善的态度,善良的面孔能给人以和达,和善、亲近、亲敬感,能产生信赖、依托、敬重感;丑恶则让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望而却步,产生避让、疏远、排拒心理乃至于厌恶、憎恨的感觉。观音文化不仅仅是慈眉善目,而且还要慈航普度,永远给人引领、带动大家以慈悲为怀,友善为本,真正地关爱施舍众生。广做善事、广兴善举、广结善缘,积极主动施爱向善,让社会、让人间变天堂,更美好,以此来体现对万民,对众生相的真正的爱,来践行、落实对众生的爱,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不是空对空,只停留在简单的泛爱上。
第三,就和谐而论,同样既是观音文化中的一种人生、处事态度,也是一种效应与目标、境界的追求。因为就处事态度而言,在众生相中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不仅包括了男女、长幼、亲情之间要和善、和谐、友好相处,而且还包括了不同家庭、种族、地域、层次类型乃至国别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仅包括人与人,还得包括人与社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自然、和谐、友好相处,是整体的大的和谐。就目标境界而言,不仅涉及到相处态度、方式方法问题,还涉及到目标任务与评判的标准尺度;不光要和、而且要谐,是一种自然的、平等的、包容的,没有任何问题与障碍,很融洽、美好的。其间还涉及到认识问题,涉及到思想理念和思路举措问题,这还是能否和谐的重大基本前提。如果这类问题解决不好,就必然对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危害,甚至会大打折扣而导致其最终难以实现。
就这三者的关系而言,爱是动因,动机,是出发点,也是一种初衷和情感态度。如果没有爱、没有真爱、大爱,就失去了慈的基础前提,就难以产生慈善,做到慈爱,坚持慈悲为怀,广结善缘,广施善举。因此,慈善是爱的形式、路径,是爱的手段、方式和举措,如果光有爱心,没有慈与善的路径举措,爱就是空洞的、虚无的、苍白的,没有任何价值意义甚至反倒叫人厌恶,具有很大负面效应的。人们就不可能喜欢、信奉、尊崇观音,自然也就失去了观音文化;和谐是爱心和慈善的目标效应和结果。爱通过慈善而最终落实到和谐,落实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友好相处,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关联、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有机融合统一。和平、和谐、友好相处,让人、人类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心是动机目的,慈善是路径举措,和谐是目标效应;爱心是前提条件,慈善是桥梁纽带,和谐是目标结果。三者追求的都是真、善、美。因此,这应当是观音文化的基本的合理的内核和有机统一所在。
1.3 观音文化的价值取向
从观音文化的六大内涵、三大内核中不难发现其鲜明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引导人们向真求真、向善求善、向美求美。
所谓向真求真,即观音文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向真求真,去努力做一个说真话、干真事、具真情、追求真理的真实可信之人。虽然观音没这样讲,但要真爱、是真慈、状真悲、行真善,亦即引导人们求真务实,反对虚伪、虚假、虚妄,给人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生存发展环境,提供真实可信的成长成人空间,这在观音的教义和行为举止中是昭然若揭,随处可见,不容质疑的。
所谓向善求善,就是观音特别主张、期盼大家要结善缘、做善事、行善积德、遇事朝最好的目标去努力。而不能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危害忠良,危害百姓,危害社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目的在主张、谋求、教育、引导、鼓励人们和衷共济,努力营造一个友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所谓向美求美,就是要在真与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相互理解认识、信赖支持、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积极向上,感恩奋进;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让社会和谐、稳定、进步、文明,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体验、感受到的是一个十分友善、温馨、和谐、安定、幸福、美好的世界。
在观音文化中,三个价值取向是递进式的,也是一个目标指向很明确,目标定位很科学,很高远的有机体,颇具鼓舞性、激励性,令人振奋鼓舞和向往的。其中,真是基础、是第一目标;善是思路举措也是第二目标追求,在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再上新台阶;美是终极目标、整体目标、最高境界,登峰造极,令人神往。
2 观音文化的基本属性与鲜明特征
从观音文化的丰富内涵、基本内核和价值取向、生成传播情状中,不难发现其如下基本属性与鲜明特征。
2.1 基本属性
透过观音文化的全部历史与进程,可以看到其如下基本特性。
第一,观音文化是一种民俗信仰文化。
观音文化不是由官方提倡、主导而形成的,而是千百年来由有观音的不懈宣示、主导、践行,让人们感受深切,深信不疑,进而衍化为民间对观音的信奉、敬仰、崇拜,对观音文化的传承弘扬而逐步形成的。尽管其间唐宋明三朝九帝的十一次敕封也具有特定的效用,但民间肇始在前,信奉、敬仰、崇拜、弘扬、光大在前,造成相应效应、声势、影响在前,皇室对观音文化的认可在后,这是不争的基本事实。因此,只能说皇帝的敕封敕赐是对观音文化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进一步坚定了人们的信念、助推了民间对观音的信奉和崇拜,而不能因此否定其民俗文化的基本属性,最多也只能说皇帝的敕封对观音文化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而已。
观音文化的民俗信仰属性还体现在观音的由来上。“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只有三姐修得苦,修了西山白雀寺,又修南海普陀寺”和“古代遂宁庄王城,妙庄国王管万民。年老五十无太子,只生公主三个人。妙清妙音和妙善,一心向佛去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只有三姐修得苦,修了西山白雀寺,又修南海普陀寺”。[5]这些得到专家们认可的民间传说表明,中国的观音菩萨就是由中国西部古兴宁国妙庄王之三公主妙善学佛修身衍化而来的。其实这一传说不光遂宁人民在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在台湾学者于君方的《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中就生动地叙述过他外祖母为其讲述过的与之完全一致的民间传说,《陕西通志续修》也有“妙善到四川遂宁白雀寺削发为尼”的记载,明确表明了妙善修行的白雀寺即四川遂宁的白雀寺。可见其影响深远和真实可靠性。此外,“档案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遂宁信奉观音的寺庙曾达143处,僧尼2287人”,仅城郊四门就多达70余处[6],而这些寺庙都并非官方所建,而是民间自发建成。最具说服力的是每逢初一十五各地信众自发前往灵泉广德上香礼佛者年逾百万。之外还有卧佛院、卧佛沟的盛唐石刻造像和高峰山明代“仙画”和千年不变的每年农历二月、六月、九月十九观音出生、出家、得道日的民间香会节,信众每年都在百万人以上。事实表明,“川中遂宁对观音的崇拜已成为千年不变的民俗情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表明,本土观音文化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成为延续千年民间民众信仰民俗”[7],其民俗信仰文化之属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观音文化是一种民族佛教文化。
观音文化的民族性在后文的特征揭示中会有明确表述,是无可争议的。其佛教性则主要体现在一是不仅有观音的佛事修行活动,修行地点、修行道场、修行传说,而且还有很多具体情节,包括其一心向佛、礼佛、冲破父王层层阻挠,甚至不惜牺牲亲情和生命,而且最终修成正果,得道成佛号“正法明如来”[8][13],在灵泉、广德寺和南海普陀山建立著名道场的生动传神故事。其产生形成过程就是一部浓厚的佛教文化史。其次是与其他佛教一样,建有规制宏大,管理规范,严格遵循佛教教义规制建设的寺庙,且数量巨大。观音的塑像不仅进了寺庙,而且是以观音菩萨的名义进入佛教序列,独立存在,达到至高境界的,是中国民众公认,深深信奉的“第一佛”。三是其佛事活动有严格的程序规范,包括民间对观音的朝山拜佛,都是谨遵佛教教义教规进行的,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秩序井然,异常虔诚。四是就观音修行的成效看,有诸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华严经﹒入法界品》等包括救难类、净土往生类、般若类、华严类、密宗类等七个大类[9]的许多集佛教大成的经典流传于世,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千百年来受到弟子门生的信众捧读和研习。门下弟子、信众和居士及每年进山朝香拜谒者不下百万之众,可见是异常典型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民族佛教文化。
第三,观音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有着5000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举世公认,无可争议的。而观音的文化底蕴之深,可以吸引全国的广大民间信众笃信千年不变,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做为一种亚洲的文化现象,中国的观音文化的独特性也是无可非议的,沿袭1300多年的历史足以表明其传统性。优秀则主要体现在观音是中国民间的人格神,有着大爱无疆、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有着爱心、慈善、平等、包容、和谐的丰富内涵和求真、求善、求美的鲜明价值取向,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品质与道德风尚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精髓所在。他们不仅自己秉持、践行这种教规教义,而且教育、引领、鼓舞、带动了无数信众一起追求、一起传承、一起弘扬光大,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友好和谐相处,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引领时代社会道德风尚,提升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品质品位,默默无闻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其宗旨与实质要义来讲,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与习总书记的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基本内核是完全一致,高度统一的,理当很好继承、弘扬与光大。
2.2 鲜明特征
一是民族性。这首先是观音形象的民族性。据专家们考证,单就中国观音与印度观音相比,除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宗旨相同之外,其性别、出生、身世、形象都与印度观音完全不同。就来源讲,印度佛教传说的观音来源很不统一,由双马神童转化,是弥陀佛之子,“世主如来弟子”等等。而中国观音的来历说法是比较统一的,佛教界和民间大都认为是由中国古代西部兴宁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修行衍化而成,因此属“人格神”范畴;印度观音的原型是动物、是男身,中国观音的原型是人,虽有最初男身,后变女身和本就是女身两种说法,但最终是“一位美丽善良,救苦救难的女神”,具有女性崇拜、慈母形象特色。在地位影响上,印度观音在释迦牟尼佛之下,唯释迦牟尼佛独尊。中国观音则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结果,在道家之道观里也有供奉。无数事实表明,在中国民间供奉的诸神中,观音是核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佛。在云南大理甚至还有“只拜观音不拜佛”的说法,足见观音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之高。在具体造型上,中国观音种类也很多,仅专家们公认的就在33种以上,也是国外观音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中国观音的民族性还体现在他来自民间,本是平民身份,民间认可、信奉、尊崇她,有着其他菩萨无可比拟的地位。虽然各地观音的香会节有所不同,但大都认可其农历2月19出生,6月19入道,9月19得道的说法,且已是定论,因而这三个香会节的香火最盛,往往是信众八方云集、成群结队、敲锣打鼓、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上百万集体朝山拜佛。观音成了民间信仰的核心,观音存在于千家万户的信仰之中,存在于观音道场盛大的佛事活动之中,存在于传承的民风民俗之中。无论佛事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程序还是相应的着装、路线、法器、器具,都是约定俗成,严格规范、独具中国特色,据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和鲜明特性的。
其二是历史性。仅以观音故里遂宁为例,据专家们的考证,自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在通泉坝设广汉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汉代以来就有佛教传播[10]。且从“先有百佛院,后有遂宁县”的民谣可见,遂宁观音的传承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单从观音道场灵泉寺、广德寺的建立、兴盛和唐宋明三朝九帝十一次敕封的基本史实看,都已经是1000多年的历史了。更何况其历史性不仅仅体现在其历史悠久上,更重要的还在于遂宁的史志、遂宁的百佛院、白雀寺、妙庄国、九莲寺、以及九连山的庄王墓(天子坟)等文物古迹和有关观音大士出生的古诗词,都表明了其古已有之,早已客观存在的悠久历史。特别是三朝九帝的十一次敕封和勑赐的两枚玉印、现存的九龙碑,都足以证明观音、观音故里千年沧桑的真实可靠性,证明观音由妙善公主衍化而成是历史事实,而并非虚妄之传说。
其三是普适性(大众化)。观音所倡导的一切都是面向大众,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无论是她大慈大悲、广施甘露、积善行德、普度众生的教理教义,还是观音文化中的爱心、慈善、平等、包容、和谐的丰富内涵和爱心、慈善、和谐的深刻内核都是利国利民的,都不仅为广大劳苦大众,而且为许多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小到县令州官,大到皇帝宰相所接受,所信奉、所尊崇,才有了千百万人的顶礼膜拜,也才有了三朝九帝的十一(一说是五十一次)[11]次敕封和佛学界、宗教界以及政府命名的“观音故里”、“西来第一禅林”、“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慈善之都”、“中国观音文化城”等一系列桂冠和观音文化旅游节等诸多殊荣的落户遂宁,这足以证明观音文化的大众化与普适性。
其四是独特性。中国观音美丽而慈善的女性慈母形象是独特的;观音是人格神,是真实的,而非虚构、虚无缥缈、玄乎其玄的传说神,因此观音是独特的;观音在中国是儒释道三教崇一,是中华民族、中国信众的第一佛,其崇高地位也是独特的;中国观音的遂宁道场受皇帝多次敕封和特别恩赐,赋予了寺内接旨的特权,被尊为皇家禅林是独特的;中国观音救苦救难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人名群众的认可尊崇、朝拜,将其传得神乎其神,引起朝野震动和高度关注,整个观音文化也是独特的;观音文化现象受到历朝历代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长期深入研究,不仅在地方、国家、北京图书馆存有相应影像资料,而且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日本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华盛顿特区佛利尔美术馆、大英博物馆都存有相当类别的中国古代观音图像[12];在观音故里遂宁,还有早于大足石刻的规模和大、数量很多、艺术水平很高的唐代摩崖造像和世界第一大石刻卧佛。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中国遂宁观音及观音文化的独特性。
正因为观音文化具有上述特性,才铸就了观音故里、观音文化的的品质、品位与灿烂辉煌。
3 观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
从对观音文化的系统梳理中不难发现,观音文化与我们党所倡导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密切,而且渊源很深,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观音文化的内涵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要义极具一致性。
这首先体现在“爱心”与“爱国”的一致性上。观音文化倡导一个人要有爱心,要有爱,要知恩图报,懂得感恩。但这个爱不是空洞虚无的,更不是简单狭义的男欢女爱,而是一种大爱、博爱。犹如墨家所主张的“兼爱非攻”一样,是广义的爱,包括了爱自己、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爱好和平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主义的核心的实质要义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爱国不可能是空洞、抽象、毫无基础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亲人、他人,连自己的生存环境、所处的社会都不爱,能说他会爱这个国家吗?显然会失去基础的。更何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品质精神、理想信念和追求,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历练积累。虽然要求的是爱国,但“国”是家的家,包括你我他,包括了组成这个“家”的所有社会成员、社会团体、人民、事业、山川河流,以及它的社会属性、它的制度与体制机制,包括爱这个国家的性质任务、目标宗旨、理想信念、道路举措以及管理这个国家的政党和领导阶层、领导人,是这些爱的积累,是这些爱的集成与升华,这是不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
其次是“慈善”与“友善”。观音文化强调慈悲为怀,与人为善,善待所有的人和事。主张救苦救难,行善积德,大慈大悲,慈航普渡,普度众生;主张不杀生,珍惜所有生命。而且这种善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出自内心的、真诚的、积极主动的,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倡导的是尽力将任何事朝好的方面去做、去想、去认真看待和处置,所体现的完全是一种对人与自然的特别关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理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在实质要义也上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要和善、友好相处、团结互助,要相互体谅、理解、信任、支持,也包括了更高层面的人民与人民、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友好,不互相攻伐、不诉诸武力,不发动战争,不相互残害,一定要善待别人,友好相处。其实质都是珍惜生命、珍爱和平、与人为善、以邻为伴、以人为本,希求和平、安全、稳定、友好,这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外交新政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因此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三是平等。这在观音文化和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观都有,而且是完全一致的。即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分你大我小、你强我弱、高低贵贱;大家都当尊老爱幼、事亲孝长、崇祖尚德,相互尊重、友好相待,而不能自恃清高、目空一切、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甚至欺弱凌强、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巧取豪夺。要以大家的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来求得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平安宁,来创设共同的美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四是在和谐上。这也是观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完全一致的。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也包括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都要求和平、善待、包容,在认识、观念、步调上一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体谅与支持。既要以和为尚,和而相同,也可以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但无论怎样,前提是和,关键在和,即和平、和气、平和,相互融合。不仅要和,而且要谐,要尽力通过交流、沟通来求得求大同、存小异,消除隔阂误解、实现认识、观念,态度、行动上的一致。求得彼此间的融洽、体谅、尊重、友好、关爱和支持。让人与人、家与家、小家与大家、家庭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像一个非常友好的大家庭一样,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各取所好、各得其所,甚至天人合一,共同构建和谐康宁的美好社会。
第二、观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目标宗旨上颇具一致性。
观音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第一要义是教育引领倡导人们向真求真。
这里的“真”首先是真实,真正。即希望、要求每个人都做真实的人,当真人、做真实、展示真实的自我,而不作虚假,当装在套子里的人,更不做表里不一的阴阳两面人。因为佛教文化信奉并强调因果报应,认为虚假是不诚实的表现,是不能持久的,终究会被揭穿,会遭天谴,受惩罚。因而要求信众既不自欺,也不欺人;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虚妄、不矫揉造作、两面三刀、欺上瞒下、欺师灭祖。其次是真谛、真理。即要学习信奉佛家经典,懂得佛学之要义宗旨,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追求真理;要与人为善,不说假话、不打诳语、不图虚名;要经常向佛祖忏悔,检讨自己错误。否则便很难得到真传、修成正果,很难升莲界、脱苦海、逃厄运、免惩戒。这既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一致,也与今天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一个人、一个公民,特别是共产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做真人、做真事、讲真话、求真理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倡导的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与习总书记在作风建设中要求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实质要义是完全一致的。换言之,即观音文化中的爱心、慈善、平等、包容、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包含有求真的基本意蕴和实质要义,而且都是基本的、首要的、是前提条件和要求,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很好把握。
观音文化价值取向的第二目标是向善求善,即追求和善、良善,追求一种好的境界。观音文化主张人们首先要有善心、要发善心,要与人为善,而不能与人为敌,动辄恶语伤人、怒目相向、甚至剑拔弩张,相互仇视、相互仇恨。一定要心存善念、乐善好施,做善事、施善举,把方便、好处留给别人,困难、问题乃至风险留给自己,以此来行善积德,提升自己的品质品位,做大修炼的成效和功果,达到成神成仙成佛之目的,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与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待人、尊重他人、关爱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不计名利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无论观音文化的行善积德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他人都是不追求回报,不具功利性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与追求。
观音文化价值取向的第三个层面是向美求美。这虽然在观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直接找不出这样的表述,但在其字里行间和丰富内涵中却又无不处处包蕴、充斥和洋溢着向美求美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观音文化的大爱无疆、慈航普渡、救苦救难,行善积德,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广大劳苦大众,追求平等、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而且千年追求、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牺牲自我、幸福他人,广施甘露、福泽八方、这难道不是一种大美、至美之崇高精神境界吗?核心价值观的让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让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让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大美、至美的高层次精神与社会追求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完全能从中深切感受到向美求美的强大感召力、崇高精神境界与目标追求。
第三、观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功用极具一致性应当说,观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文化,同属思想建设、精神文明范畴的高层次文化,其基本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是完全一致的。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讲:观音文化的基本内涵、内核和价值取向就是观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观音菩萨设置道场、讲经说法的实质,就是在向广大民众宣传、阐释其教理教义和基本主张;观音菩萨传经布道,发善心、施善举、洒甘露、救苦救难的行为,就是在践行、传播、传承、弘扬其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在于教育与引导更多的人理解、接受、信奉、坚持其观点主张,感受、体验其价值意义,进而成为观音文化之自觉、坚定的信奉、践行、传承、捍卫与弘扬者,以此来引领、指导、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主导、引领时代与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提升社会的品质与品位,推动人类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应当说,这与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动机、价值意义是完全一致的。观音文化能历经千年而久盛不衰,是被实践验证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先进的思想理念、思路举措、途径方式、载体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践行中很好学习研究、参考借鉴,发扬光大的。
观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些相同相通相融相一致是否故弄玄虚、过于牵强附会,是一些偶然的巧合或赶时髦呢?这或许会是很多人的疑虑与反诘。是否牵强附会无需多说,因为事实摆在那里,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自有公论。巧合不是,机缘倒是有,渊源则更深,而且是真正的。因为大凡学习研究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们都可以从中既看到中央的明确宣示和专家们的权威阐释,也可以从字里行间的阅读理解中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与密切关系。从本文和相关著述中完全可以深切感受到,观音文化虽然有着佛教文化的基本属性,但其丰富内涵、合理内核和鲜明价值取向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是无可易移的。她之所以能传播千年而经久不衰,在今天还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感召力,其根本也就在于她有着深深植根于社会、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得到历史检验、被社会历史证明、广大人民群众认可赞同的完美内核和求真求善求美的正确鲜明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赞美和自觉践行,也同样是因为她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涵盖、包融、吸取了包括观音文化在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之合理内核与精华,是这些精华之集大成者。因此,学习、领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光大。研究探讨观音文化的丰富内涵、合理内核和鲜明价值取向并揭示其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既是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发掘,传承弘扬,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领会、诠释丰富与践行尊崇。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研习与整理发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来增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之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作为当代公民,我们理当很好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与科技素质、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品质品位,为尽快很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做好充分准备,奠定坚实基础,这既是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与期盼,是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炎黄子孙、当代公民、文化传人的应有态度和必然追求。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我们所探索选取的是观音文化中的精华,目的在揭示其与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厚渊源关系,坚定践行、弘扬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决心和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作为佛教文化的观音文化中的那些烧钱化纸、打躬作揖、言过其实、虚无缥缈、盲目崇拜、过度神化、虚假传说,属封建迷信,有悖辨证、历史唯物主义,有悖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准的糟粕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对此,我们完全应当按照党和国家“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一贯原则、主张和要求正确对待与处理之。
[1][12]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4][5][6][7][10]刘辉.中国观音与人文遂宁[M].成都:巴蜀书社,2011.
[3][9]吴燕.中国观音文化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8]吴燕.中国观音文化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1]刘辉.中国观音与人文遂宁[M].成都:巴蜀书社,2011.
[13]普通.观音菩萨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周哲良
G127
A
1672-2094(2016)05-0063-09
2016-09-05
遂宁市社科研究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观音文化研究”(课题组长:王金星)的基本成果。作者简介:王金星(1957-),男,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写作学、地方文化。
刘琼英(1960-),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