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导向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

2016-04-13刘国瑜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水平一流重点

刘国瑜

(南京农业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江苏 南京 210095)



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导向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

刘国瑜

(南京农业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江苏 南京210095)

世界一流学科是以国际上同类学科的最高水平为参照的目标体系,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社会发展历程中某阶段或现实中某类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促进学科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学术物质条件、营造浓郁学术氛围的作用,是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为促进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应凝练研究方向,汇聚学术队伍,追求学术卓越,培养拔尖人才。

世界一流学科; 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策略

2015年8月18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1]。可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又一次更迫切地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自1984年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以来,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达401个[2]。我国在一些关键性的学科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目的是建立一些研究基地,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从而加速我国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3]。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中的支撑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世界一流学科的内涵

所谓“一流”,就是最好的、第一等的、位居前列的意思。那么,何谓世界一流学科?对此,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有学者认为,看一个学科是否是一流就看两个关键的核心指标:一是学科成员在国际顶尖和一流期刊的论文发表及其引用率情况如何,这也是检测其理论创新贡献度的客观指标;二是学科所汇聚的本领域内公认的有影响力、有重大理论创新、对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世界知名学者有多少。没有哪个一流学科在这些方面不是靠前的[4]。有学者认为,世界一流学科就是指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中聚集了一批一流教师、开展了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淀了大量一流的科技成果、造就出大批的一流人才[5]。也有学者指出,世界一流学科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从事探索性工作并具有“立、学、深、厚”的学科。其中,“立”是指站得住脚,“学”是指学术或学问,“深”是指学科所做的学术或学问要深刻,“厚”是指一个学科要有厚重的学术积淀,要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6]。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对世界一流学科的涵义进行了探讨,但无论我们怎样去描述这种“学科”的内涵和特征,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一流学科不仅在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和层次,而且具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和很强的世界影响力。同时,由于学科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世界一流学科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正所谓“时代不同,一流的水准也大相径庭”[7]。此外,作为一个国际比较的概念,世界一流学科既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可比较的东西,也有一些很难量化、且不能机械地加以比较的因素。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世界一流学科是以国际上同类学科的最高水平为参照的目标体系,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社会发展历程中某阶段或现实中某类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简言之,世界一流学科就是那些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处于世界前列的一批学科的统称。

2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8]。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优势学科而建,同时又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显著提升了这些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些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促进学科队伍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在于具有一支由著名学者领军的学科队伍。拥有一流学者,特别是在本学科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学术大师,是世界一流学科的象征。“一个学科若没有高水平的专家和学者的支撑,没有他们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他们对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的准确把握,就无法取得学科突破性的进展”[9]。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不仅可以汇聚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同时也为学科培养了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从而促进学科队伍的建设。

2.2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从事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取得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在本学科领域引领国际学术潮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是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说,没有一流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具备人才集中、实验条件优越、研究资金较为充足等优势,因而有能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进而提升学科的科技创新水平。

2.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高质量人才,特别是培养出具有重要影响的杰出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享有极高的声誉,既是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和追求。国家重点实验室有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有培养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有从事创造性科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信息等条件,有良好的学术氛围等,因而在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2.4改善学术物质条件

充足的学术活动经费、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等,既是学者进行高水平学术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世界一流学科的象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政府倡导、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建设的科研基地,其建设一直得到国家的支持。为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的力度,中央财政于2008年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等,这为改善学科的学术物质条件提供了保障。

2.5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是世界一流学科的灵魂。没有一流的学术氛围,就不可能集聚一流学者、产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凭借其优越的研究条件和先进的运行机制,可以聚集相关学科的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国内外优秀学者,密切学术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促进学科的联合、交叉和渗透,活跃学术气氛,开拓研究思路,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 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导向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策略

一流学科与一流实验室密切相关。从国际上看,世界一流学科都拥有一流实验室。高水平实验室既是世界一流学科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应确立以一流实验室建设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理念,自觉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纳入世界一流学科创建之中。同时,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把聚集和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学术成果、打造世界一流学科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促进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

3.1凝练研究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

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首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具有引领标识的重要作用[10]。凝练研究方向既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实验室汇聚学术队伍、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形成科研特色的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这一要求,实际上明确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确立研究方向的指导思想。因此,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凝练应坚持以重大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既应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又应考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把对科学前沿的探索与国家目标结合起来。只有选准研究方向并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才可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重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科技支撑,进而促进实验室优势和特色的形成,奠定一流学科的基础,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

3.2汇聚学术队伍,发挥人才优势

学术队伍,尤其是高层次学术队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决定因素。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才能建成一流水平的实验室。因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一流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是学术队伍的关键,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力量。世界一流实验室之所以名气大、有影响,主要是有几个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取得了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为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应树立国际化理念,把吸引、聚集世界一流人才作为重要任务。二是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形成若干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既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应鼓励团队型研究,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使人才在团队协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三是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影响着仪器设备性能的发挥,关系着科学研究的产出效率。正如路甬祥院士指出的:“再优秀的科学家离开了技术支撑人员,也很难做出一流的工作来;买来的仪器如果没有技术人员对它进行一流的改进,也只能做二流的工作”[11]。为此,国家重点实验室应通过引进高层次技术人员或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等途径,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大力提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

3.3追求学术卓越,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追求学术卓越,是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考察世界上声名显赫的科研实验室,如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美国贝尔实验室等,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不是因为在科技创新方面领先世界并为人类文明做出显著贡献而闻名的。因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应以追求学术卓越为动力,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一是加大开放力度。随着科学研究复杂程度、投入规模的日益扩大,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整合、共享全球的知识、技术和人才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应通过开展科技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访问学者制度、设立开放课题等方式,广泛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学者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使实验室始终充满创新的活力,在开放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二是重视学科交叉。从近年来科技发展的趋势看,很多世界级的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有赖于科研团队的力量,需要跨学科专家的鼎力合作。国家重点实验室应通过“积极引导、培育动力,加强交流、排除阻力,重点培植、率先突破,整合资源、激发活力”等措施[12],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产出更多的重大创新研究成果。三是营造创新文化。仅仅吸引来一流的学者,并不意味着实验室就一定能拥有傲然群雄的科研实力。因为人才施展才华需要良好的环境,只有长期快乐地工作和生活在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高水平人才的创造力才能全面释放出来。因此,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鼓励探索,鼓励创新,使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充满激情与快乐。

3.4培养拔尖人才,发挥育人基地作用

一流实验室必然是一流人才的摇篮。从国际上看,世界一流实验室都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己任。如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自1871年创建以来,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而且还培养出了29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上百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数以千计的科学英才,被誉为“世界物理学家圣地”和“培养人才的苗圃”[13],使剑桥大学及其物理学科享誉世界。因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应强化育人责任,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是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培养青年拔尖人才。着力培养和造就青年拔尖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实验室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使他们成为实验室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后备人才,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坚守育人使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着力提高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使命。实验室应坚持以科学育人为核心,以学生成长为根本,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目标导向下,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References)

[1] 新华社.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N].中国教育报,2015-08-19(1).

[2] 中国科技网.2014年我国科技工作成就盘点:科技体制改革获实质性突破[EB/OL].(2015-01-10).http://www.wokeji.com/special/2015/2015kjgzhy/ttxw/201501/t20150110_929635.shtml.

[3] 邹承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和撤销[J].自然科学进展,1991(5):469-471.

[4] 田国强.对中国大学及其学科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建议[EB/OL].(2013-08-01).http://www.1000plan.org/superblog/457/1131.

[5] 龚克.学生和学科,谁为大学之本[N].中国科学报,2012-11-07(7).

[6] 赵忠升.大学又解:从学科建设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17-22.

[7] 杜作润.世界著名大学概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35.

[8]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Z].2008-08-29.

[9] 郭丽君,吴庆华.一流大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矛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2):56-58.

[10] 刘国瑜,张英.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6(3):34-37.

[11] CCTV《对话》栏目主持人.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谈中国科学家的责任[EB/OL].(2004-06-06).http://news.sina.com.cn/c/2004-06-06/20203389128.shtml.

[12] 刘国瑜,赵珩.基于学科交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65-167.

[13] 危怀安,胡艳辉.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室主任作用机理[J].科研管理,2013(4):137-143.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leaded by creating world-class discipline

Liu Guoyu

(Division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The world-class discipline is a target system referring to the top level of similar discipline in the world. It is a relative concept with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And i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top lev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kind of discipline and the strongest state of it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a certain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or at present. State key laboratory has the role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teams, enhancing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mproving the academic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creating a strong academic atmosphere. It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reating world-class disciplin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class discipline, it should be concise research direction, gather academic team, pursue academic excellence and cultivate top-notch talent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world-class discipline; state ke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strategy

DOI:10.16791/j.cnki.sjg.2016.04.005

2015- 09- 06修改日期:2015- 11- 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KGL2015011)

刘国瑜(1963—) ,男,江苏泰兴,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E-mail:liugy@njau.edu.cn

G482; G647

A

1002-4956(2016)4- 0016- 03

猜你喜欢

高水平一流重点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重点推荐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