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2016-04-13高臻笛

视听 2016年1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跨文化传播

□高臻笛



浅析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高臻笛

摘要:作为一部以饮食文化为主线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而且,《舌尖上的中国》以普通国人饮食文化的叙事内容展示中国国家形象获得成功,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对隐藏在视觉背后的叙事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归纳出《舌尖上的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旨在思考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启示。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叙事内容;影像语言;跨文化传播

一、《舌尖上的中国》跨文化传播效果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是一扇开启人们视野的窗户,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媒介。陈晓卿导演执导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播出后掀起了一场美食文化高潮,得到不同受众群体的一致好评,而且在各大社交平台好评如潮,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舌尖上的中国》从立意开始阶段就选取美食这一题材,确立了该片主要面对两类观众:一是全球华人,二是他国民众。在确立目标受众之后,陈晓卿导演始终站在观众的立场进行构思与创作。《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发收视狂潮,还引发了海外华人的思乡情怀,甚至有网友说含着眼泪看完一部佳作。足见《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观者欣赏美食,还让观者产生一种乡土情结,归属之感。比利时国家电视台总监杜赫普也很有兴趣地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样片,被故事情节深深打动,当即决定在比利时国家电视台黄金时间尽快播出。在法国戛纳电视节上,多国媒体和机构对《舌尖上的中国》评价极高,引发了国外近2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其播映权。在中韩两国建交20周年庆典之际,韩国首次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韩国媒体普遍认为看这部片子不仅能了解中国美食,还能了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生活风俗等等。应电视观众的强烈要求,韩国文化广播电视台再一次在黄金时间播放了该片,迅速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美食热潮。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部纪录片超越了一般美食纪录片的制作水平,已经上升到一定的文化高度。

由此可见,《舌尖上的中国》是迄今为止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最好的一部作品。它已经超越了国界,实现了传播中国形象的任务,完成了传递中华文化的使命,是一部具有跨文化传播意义的优秀作品。《舌尖上的中国》证明了美食文化类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创造高收视率,而且可以成为跨文化传承的最有效的载体。

二、《舌尖上的中国》跨文化传播策略

为了在不同国家能够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求同存异”的诉求方式进行传播。也就是在完整展现中国文化地域性、民族性的基础上,注重触发人类普遍的深层情感需求。具体表现在作品中既表现出普通劳动者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又对美食记忆中所反映的人文关怀、乡音乡情加以渲染,使观众感受到中国各地老百姓差异性的生活方式背后具有的某种共通性,最终引发人类共同的情感反应而产生共鸣。

从某种意义上看,《舌尖上的中国》打出了一张非常好的中国文化牌,所传达的是一种强化社会情感内涵基础之上的文化价值观。一方面,我们通过动态镜像看到日常美食的完整仪式;另一方面,我们感受到在中国美食文化深处的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追求。片中显现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人生追求和生活信仰的讴歌,准确地说是在介绍中华美食的同时也在介绍中国的文化,让人体会到中华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从而激发人们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普遍认同。正如导演陈晓卿强调的:“我们传递的价值观非常明确,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

普通的大众题材如何全新演绎就涉及到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戏剧大师布莱希就提出“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即将事件或人物实行分离化地表现,去除一些普遍性、大众性的东西,从而让观众看到新奇的一面,这样的表现手段往往会吸引观众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正是运用了这样的叙事策略,通过叙述视角的陌生化,视听语言的陌生化,故事情节的陌生化等手段,获得不同受众的广泛认同。它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食”陌生化为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主题中心固然还是美食,但并不直抒胸臆,而是把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情感用故事化的手法展现出来,在不经意间跃入眼帘、流进心田,让人久久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专门深入研究国外一些优秀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和创作方法,通过借鉴国际通用的一些手法来确定表现主题和影像语言等。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热遍大江南北,网络上的“舌尖体”新语言也迅速走红。如此看来,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新语言文化应运而生,即多元文化既要迎合国际习惯,又要引领国内发展,要以一种并存、包容、融合的态度来进行跨文化传播。因而,只有确立“用国际语言传达中国声音”的意识,借助于国际性的传播技术和网络视听语言进行传播,才能够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最终走出国门获得世界的认同。

三、《舌尖上的中国》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启示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纪录片的文化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传播中要秉承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以世界性的影响语言和国家化的传播模式来进行跨文化的输出。其次利用新媒体的巨大力量来实现品牌化的营销策略。在这点上,《舌尖上的中国》推翻了中国纪录片长期以来固守的那种精英化路子,采取大众化的路线。除了取了一个很好听的片名以外,它学习了近几年来国际电影业的宣传手法,无论在片子开播前还是开播中,它都非常重视对其自身的营销和宣传,积极通过网络力量推动,在开播前便进行了充分预热,巧妙地运用了整合营销的方式向受众推荐自己。特别是通过微博这样一个时下最火的社交互动平台进行传播,其影响力度和广度都是非常可观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特点显著,这些都是构建话语空间的“文本”元素。该片将饮食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营造出积极正面的中国精神。因此,要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定位,在国际市场有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媒介整合不同资源,从创新角度来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该片毫不掩饰地再现中国美好的自然风光,其中也包含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些落后的乡村角落,用影像和声音真实地记录了美食制作流程,以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当今中国的真实状态,传达出中国国家形象自信的一面。由此可知,只有建立在一种全体社会公共意识基础之上,采取全方位、立体式、真实表达的方式进行传播,一部优秀纪录片核心价值观才能被观众所认可。在内容创作方面,《舌尖上的中国》注重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其所采用的叙事内容都是中国题材,将中国文化以细节化的方式表达,表现了人与地域、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唯有创新传播才能拥有市场,《舌尖上的中国》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做了一些突破性探索,如快慢有序的节奏表达、高清质感的动静画面、特殊处理的音乐背景等,这些都带给观众超强的视听冲击,使人久久不能忘记。在文化负载词的技术翻译上,以文化等值的态度将方言直译成外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实现信息的传递,展现在外国观众面前的是图文声并茂的场景画面,更便于国外观众理解与欣赏。《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声画兼容的视听空间,充分发挥了纪录片的主体性作用,恰当的字幕翻译使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其叙事功能又强化了纪录片的文化传递效果。导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观众的欣赏习惯,采用了国际纪录片创作元素的表现方式。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表达受到国内华人的关注,也引起世界华人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新要打破思维禁锢,注重坚持本土文化的观念,重点传达作品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佳.全球语境下的电视剧跨文化传播——“韩剧”的热播引发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胡斌毅.《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空间结构分析[J].电视研究,2012(8)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跨文化传播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