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社会化意蕴新探

2016-04-13杨浩英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社会化现实

杨浩英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系,广东 广州 510507)

高校德育社会化意蕴新探

杨浩英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系,广东 广州 510507)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德育的本质特征,进而界定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揭示高校德育社会化实践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拓展高校德育社会化的意蕴。

德育社会化;人与社会;主体性

当前社会的复杂化、环境的多变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产生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因而不能仅依靠学校教育及教师灌输式授课,还要解放思想,使学校德育与时俱进,走向社会。而明确德育社会化的实质,厘清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是高校开展德育社会化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前提。

一、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德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活需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最初的生产关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在这些被众人所认可的规约了的社会关系和联系中,道德应运而生。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都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们的道德思想和需要源自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实践交往。“人在相互交往和交互作用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处于一定的地位,会产生现实的需要与需要意识、经济的利益与追求、政治的态度与向往,会形成现实的能力与心理定势,如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自律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知识结构、思维的方式与方法,以及意志、情感等。它们一起构成个人的现实的、具体的特性、本质和本质力量。”[2]道德是人类在社会共同发展中提炼出来的能促进人类与社会不断前进和进步的精神品质和行为规范,代表一种前进的力量。因此,德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根源于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

德育作为一项立足人、为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天然的几个特征:1.主体性是德育的本质体现。德育要观照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状况与社会关系,使人成为德育活动的动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源泉。2.社会生活是德育内容的主要来源。人在社会中的全部生活都是人的全部关系的不同内容与形式的实现、表现和确证。3.实践性是德育的根本属性。德育最终要通过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才得以确证。4.社会关系是人的道德发展的营养源。道德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积极处理而获得的。5.人的道德形成是人与社会文化、社会文明共同进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与社会相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

基于上述德育本质特征的揭示,不难发现,德育的产生、发展、结果都与社会息息相关,其价值要通过社会的检验才具有现实的确证。作为一种教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方式,德育提倡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融合、人的主体性与实践性相融合,深刻体现了走向社会化的重要性。高校德育社会化就是从社会进步与文明高度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新审视,要求德育发挥个体在社会关系与存在发展中的本体功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人与社会本质关系的揭示以及德育的本质特征论述中,可以明确德育社会化的实质含义有以下几点:1.强调受教育者在德育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存状况,灵活调动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发挥人作为社会之存在的主体能动性。2.强调人的社会关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为受教育者构建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进一步促进良好道德的养成。3.社会生活是德育社会化的源泉。要求德育内容要贴近人的现实社会,强调德育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凸显德育对象与现实社会的联结、合作、相互促进。4.强调实践在德育社会化中的重要性。德育实现社会化的前提是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符合受教育者现实社会文化环境要求的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其中学会审视、领悟、改进、发展、创造和拓展自身的本质,促使潜能与素质得到扩充、强化和实现。

高校德育社会化要关注大学生在德育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强调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拓展道德教育范围,把握大学生社会关系的现实发展需求,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将德育与大学生个体、大学生生存环境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应然的本体功能。由此,我们可以对高校德育社会化作如下界定:高校德育社会化是指高校德育立足大学生个体主体性和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功能,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大学生个体主体性发展为目标,从而不断改造和发展社会与自我的实践活动。

二、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实践原则

高校德育社会化强调受教育者在实践社会化的主体能动性和承担创造优良社会文化环境和美好社会生活责任的自我意识,将学校与社会完整地联合起来,使德育价值的发挥与人的个体发展有效结合,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和科学的德育模式。因此,明确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实践原则是落实德育社会化的关键,是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社会化活动的前提。

(一)现实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高校德育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特征,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模式,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获得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对现存环境的正确把握,加强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社会技能的习得,从而形成社会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美好社会生活的创造者、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当前的时代背景多元而复杂,孩子的成长历程漫长且个性凸显,社会与家庭的要求有着各种异同,都向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时刻考验着高校德育在社会化中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关注大学生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前见”,厘清大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异同,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利用个体经历,设置个性化道德发展目标,确立德育社会化工作的科学方案,实施针对性的德育行动;另一方面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道德实践活动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拓展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教育范围,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启发他们感受、理解、体验和探究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觉在现有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妥善处理一切社会关系,发展一切社会联系,学习现实社会生存发展的规范,获得社会化的品德,以满足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德育社会化要求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的社会大环境中尝试道德抉择,在社会交往中体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克服困难中铸就道德意志,在解决问题中履行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实践成为受教育者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他们在实践中接受社会规范的引导与规约,不断扩充自身的社会关系和生存条件,从而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这意味着德育过程要充满实践性,通过社会性实践活动使德育社会化取得实效。此外,受教育者在理解、接受、选择现有道德规范的同时,也作为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对人类道德现状进行扬弃、提升,不断革新社会的道德规约,超越现有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局限性,推动人类道德认知的完善。德育社会化是对人类道德认知可持续发展的呼吁,是对人作为道德主体发展的开放性的现实观照,它要求人必须作为社会存在物立足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不断超越现有的生存状况,成为道德自我发展者。

目前,高校在德育工作比较集中于校园的德育行为习惯的规约,在超越校园时空的社会平台方面尚未构建起有效的实践资源。大学生在千篇一律的德育实践模式中没有得到更为深刻的启发与引导,校园德育与社会道德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大学生道德形成的现状与社会人才素质之间未能和谐一致,这是高校要突破德育瓶颈的关键,也是走向德育社会化的重要原因。因此,重新审视当前高校的道德实践活动,提高道德实践效度,全面关注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基础、过程及结果,把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程度的发展作为衡量学校德育社会化实效性的基本依据,才会使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落到实处。高校德育要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充分挖掘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创设生活德育的实践机遇,大力开发出更多的德育实践领域,使大学生将生活与德育社会化有机结合,在德育实践中形成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仅限于传授,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对现有道德生活的观照,激发他们不断穷根究底、反思前瞻的探索精神,拓展他们道德认识探索与道德实践思考的空间。

(三)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高校德育社会化不能仅限于构建学生个体的德育模式,而是作为一个系统,从德育队伍到德育内容、方法、资源、途径等统一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这种整体性使高校德育在社会化中融合各种因素、各种领域的角色功能和促进作用,避免了各种教育影响间的冲突与对抗,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德育体系。

高校德育社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成长变化、环境因素的变更无不要求高校德育在实践过程中始终要秉持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及时掌握社会信息,把握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背景和个性化发展状况,及时对现有的德育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改进,不断拓展教育资源,使德育全过程得到改善和进步,其实效性与针对性得以更加凸显。在有效处理大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特点中灵活运用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得到最及时的道德启发和引导,推动他们成为道德社会化的自主实践者、自我教育者、德性创造者。

高校德育社会化是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呼吁,是高校德育工作本体功能的根本体现,它意味着德育工作对大学生主体的现实关注,要求德育工作空间与时间的跨越性,体现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超越性。高校只有准确把握其本质意蕴,进一步秉持大学生主体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学校德育内容与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措施才能在改革实践探索中发挥应然的本体作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

[2] 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3.

(责任编辑:宋现山)

New Social Implic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YANG Haoy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Department,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507, China)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n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socialization, and reveal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ocial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futher explores the social implic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ocialization; human and society; subjectivity

G641

:A

:1008-7931(2016)06-0114-03

10.16217/j.cnki.szxbsk.2016.06.026

2016-02-16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xyyb1421)

杨浩英(1985-),女,广东吴川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杨浩英.高校德育社会化意蕴新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6):114-116.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社会化现实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