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福地毛公坛略考
2016-04-13黄新华
黄新华
(苏州市道教协会,江苏 苏州 215005)
道教福地毛公坛略考
黄新华
(苏州市道教协会,江苏 苏州 215005)
道教福地毛公坛,据《吴地记》《苏州府志》等苏州史志记载,为汉刘根修道处。但据《神仙传》等隋唐以前道教神仙传记关于刘根的记载,刘根与毛公坛并无关系。两者的相互联系始于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等对令狐楚《送周先生住山记》的误读。这种误读使毛公坛成为著名的道教福地和苏州历代文人墨客慕仙求道的圣地。
道教;福地;毛公坛;苏州;刘根;皮日休;令狐楚
道教福地毛公坛地处苏州太湖西山梅益村,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称:“毛公坛,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刘根先生修道处。”[1]范成大《吴郡志》也称:“毛公坛,即毛公福地,在洞庭山中,汉刘根得道处也。根既仙身,生绿毛,人或见之,故名毛公。”[2]对于毛公坛为汉刘根得道或修道处的说法,自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作诗咏颂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并逐渐成为苏州重要的道教圣地。然而,考诸史籍,毛公坛与仙人刘根联系始见于晚唐时期,在此之前关于刘根的记载均未提到毛公坛。
一、文献对于刘根的记载
刘根为汉得道仙人,本为北方人士,因擅于召骇鬼神而闻名。对于刘根的记载,不见于《列仙传》,较早见于东晋时期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以及南朝刘宋范晔编撰的《后汉书》。据《搜神记》记载:
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能召鬼。颍川太守史祈以为妖,遣人召根,欲戮之。至府,语曰:“君能使人见鬼,可使形见,不者加戮。”根曰:“甚易。借府君前笔砚书符。”因以叩几。须臾,忽见五六鬼,缚二囚于祈前。祈熟视,乃父母也。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死。”叱祈曰:“汝子孙不能光荣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亲如此。”祈哀惊悲泣,顿首请罪。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3]
可见,刘根本为汉成帝(前51-前7年)时长安人,其生活和活动的地点主要在今河南一带。刘根曾隐修于嵩山,遇异人传授秘术而逐渐以法术闻名于颍川一带,吸引众多弟子前来投拜,引起太守史祈的忌惮而被抓到府衙,并被要求当场显验道术。刘根使用法术召骇太守已经亡故的先祖,显现了自己的法术,最后“默然忽去,不知所之”,文中并未记载刘根在何处得道。
与干宝同时代的葛洪在《神仙传》中对刘根有了更加详尽的记载。在《神仙传》中,葛洪不仅记录了刘根在太守史祈面前召鬼的故事,还记载了“王莽数使使请根,根不肯往”[4]52,刘根“于太岁宫气上穿地作孔,深三尺,以沙着中,以酒沃之”治“民人大疫”,使“病者即愈,疫气登绝”[4]52等情节。此外,葛洪还通过少室庙掾王珍的追问,详细介绍了刘根得道的经过:
“昔入山精思,无处不到,后入华阴山,见一人乘白鹿,从千余人,玉女左右四人,执彩旄之节,年皆十五六。余再拜顿首,求乞一言,神人乃住,告余曰:‘汝闻昔有韩众否乎?’答曰:‘尝闻有之。’神人曰:‘即我是也。’余自陈少好长生不死之道,而不遇明师,颇习方书,按而为之,多不验,岂根命相不应度世也?今日有幸逢大神,是根宿夜梦想,从心所愿,愿见哀怜,赐其要诀。神未肯告余,余乃流涕自抟重请,神人曰:‘坐,吾将告汝,汝有仙骨,故得见我,汝今髓不满,血不暖,气少脑减,筋急肉沮,故服药行气不得其力。必欲长生,且先治病十二年,乃可服仙之上药耳。夫仙道有升天蹑云者,有游行五岳者,有食谷不死者,有尸解而仙者,要在于服药,服药有上下,故仙有数品也。不知房中之事,行气导引而不得神药,亦不能仙也。药之上者,唯有九转还丹及太乙金液,服之,皆立便登天,不积日月矣;其次云母雄黄之属,能使人乘云驾龙,亦可使役鬼神,变化长生者;草木之药,唯能治病补虚,驻年返白,断谷益气,不能使人不死也。高可数百年,下镵全其所禀而已,不足久赖矣。’余乃顿首曰:‘今日受教,乃天也。’神人曰:‘必欲长生,先去三尸,三尸去,则意志定,嗜欲除也。’乃以神方五篇见授,云:伏尸常以月望晦朔上天,白人罪过,司命夺人筭纪,使少寿。人身中神欲人生,而三尸欲人死,死则神散,返于无形之中,而三尸成鬼,而人享奠祭祀之,则得歆飨,以此利在人速死也。梦与恶人斗争,此乃神与尸相战也。根乃从次合作服之,遂以得仙。”珍又言数见投符于地,有所告召,即见,如取之者,然不见人;又唯闻有所推问,有人对答而不见形也;或闻有鞭杖声,而或地上见血,莫测其端也。教珍守一,行气存神,先生三纲六纪,谢过上古之法,不知珍能得仙名耳?[4]52-53
这里,葛洪交代了刘根所遇的异人为韩众,即为秦始皇寻不死药的韩终。据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称:“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地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5]可见,刘根得秘术之地不在嵩山,而在华山。文中,葛洪还通过刘根与韩终之间的问答,论述了仙药的品级和区别,以及成仙的方法。
葛洪还描述了刘根的外貌特征:“冬夏无衣,毛长一二尺,其颜如十四五许人,深目多须,鬓皆黄,长三四寸。每与坐,或时忽然变著高冠玄衣,人不觉换之。”[4]52并说他最后“入鸡头山中仙去”[4]53。
成书略晚于《搜神记》和《神仙传》的《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也有关于刘根的记载,所记内容与《搜神记》大致相类,只是所记载的刘根为颍川人,最后也是“忽然俱去,不知在所”[6]。
后世又有如《刘根别传》等关于刘根的记载,其关于刘根的事迹仍主要依据上述三部神仙传记,只是进一步扩展了刘根的神仙法术,如《刘根别传》进一步发挥葛洪关于刘根治“民人大疫”[7]的情节,将许多治病的药方加入其中;或者记载了刘根的一些仙迹,如陈田夫《南岳总胜集》中的“仙岩峰”条就记载:“下有石岩。高敞容一二百人。昔刘根先生于此炼神朝斗修帝一之道。”[8]而这些文字中或记载刘根不知所终,或说“入鸡头山中仙去”,都与苏州毛公坛没有关系。
二、毛公坛刘根相互联系的肇始
将刘根与毛公坛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唐代皮日休和陆龟蒙的诗文。皮日休(约838-883年),今湖北天门人,字袭美,一字逸少,为晚唐道、儒兼修的文学家。868年皮日休东游至苏州,并于咸通十年(869)任苏州刺史从事,他曾在《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因寄》一诗中写道:
刘根昔成道,兹坞四百年。毵毵被其体,号为绿毛仙。
因思清泠汲,凿彼岝峉巅。五色既炼矣,一勺方铿然。
既用文武火,俄穷雌雄篇。赤盐扑红雾,白华飞素烟。
服之生羽翼,倏尔冲玄天。真隐尚有迹,厥祀将近千。
我来讨灵胜,到此期终焉。滴苦破窦净,藓深余甃圆。
澄如玉髓洁,泛若金精鲜。颜色半带乳,气味全和铅。
饮之融痞蹇,濯之伸拘挛。有时玩者触,倏忽风雷颠。
素绠丝不短,越罂腹甚便。汲时月液动,担处玉浆旋。
敢献大司谏,置之铃阁前。清如介洁性,涤比扫荡权。
炙背野人兴,亦思侯伯怜。也知饮冰苦,愿受一瓶泉。[9]7037-7038
皮日休在苏州时与苏州人陆龟蒙交好,世称“皮陆”。陆龟蒙(?-881),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因隐居松江甫里,又称甫里先生。他也曾作《毛公坛》诗,并将之与刘根相联系。
这种将毛公坛与刘根联系在一起的观点,尚不见于与皮日休、陆龟蒙同时的陆广微等苏州文人记载中。在陆广微约于僖宗乾符三年(876)撰写成的《吴地记》一书中,就称:
洞庭有二穴,东南入洞,幽邃莫测。昔阖闾使令威丈人寻洞,秉烛昼夜而行,继七十日,不穷而返。启王曰:“初入,洞口狭隘,伛偻而入。约数里,忽遇一石室,可高二丈,常垂津液。”内有石床枕砚。石几上有素书三卷,持回,上于阖闾,不识,乃请孔子辩之。孔子曰:“此夏禹之书,并神仙之事,言大道也。”王又令再入,经二十日却返。云:“不似前也,唯上闻风水波涛,又有异虫,挠人扑火,石燕蝙蝠大如鸟,前去不得。”丈人姓毛名苌,号曰毛公。今洞庭有毛公宅。石室并坛存焉。[10]
后世关于毛公坛为刘根得道处的记载事实也多以皮、陆二人的诗文为据,如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的“洞真宫”条即云:
洞真宫,《图经》云:“在古毛公坛上。”据皮、陆诗,毛公者,刘根也。陆诗云:“古有韩终道,授之刘先生。身如碧凤皇,羽翼披轻轻。”按《神仙传》云:刘根字君安,汉成帝时人。举孝廉,除郎中,后弃世学道,入嵩山石室中,峥嵘上下高五十丈,冬夏不衣,身毛长一二尺,状如五十许人。其与人坐时,忽然已高冠玄衣,人不觉也。根自说入山精思,无所不到,盖尝至此也,聚石为坛,广不盈亩。[11]17
此后苏州的方志史略多以此为据,如上文提到的《吴郡志》及历代《苏州府志》。光绪《苏州府志》就记载称:“毛公福地,在洞庭山中,汉刘根得道处也。根既仙身,生绿毛,人或见之,故名毛公。今有石坛在观旁,犹汉物也。”[12]略晚于皮、陆二人的杜光庭也首开将毛公坛载录于道教经典的记录,称毛公坛为“刘根先生修道处”[13],并将其纳入洞天福地的序列,使之逐渐成为道教第四十二福地。此后,留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等道教经书也逐步将毛公坛纳入记载,并为道门中人所熟悉。
三、毛公坛与刘根相联系的原因
本无关联的毛公坛与刘根为什么会被皮日休、陆龟蒙联系在一起呢?从皮日休的《游毛公坛》中或可一窥究竟。皮日休在诗中云:
却上南山路,松行俨如庑。松根碍幽径,孱颜不能斧。
摆履跨乱云,侧巾蹲怪树。三休且半日,始到毛公坞。
两水合一涧,潈崖却为浦。相敌百千戟,共攂十万鼓。
喷散日月精,射破神仙府。唯愁绝地脉,又恐折天柱。
一窥耳目眩,再听云发竖。次到炼丹井,井干翳宿莽。
下有蕊刚丹,勺之百疾愈。凝于白獭髓,湛似桐马乳。
黄露醒齿牙,碧黏甘肺腑。桧异松复怪,枯疏互撑拄。
乾蛟一百丈,髐然半天舞。下有毛公坛,坛方不盈亩。
当时云龙篆,一片苔藓古。时时仙禽来,忽忽祥烟聚。
我爱周息元,忽起应明主。三谏却归来,回头唾圭组。
伊余何不幸,斯人不复睹。如何大开口,与世争枯腐。
将山待夸娥,以肉投猰貐。欻坐侵桂阴,不知巳与午。
兹地足灵境,他年终结宇。敢道万石君,轻于一丝缕。[9]7036-7037
皮日休在这首记录自己游览毛公坛的诗中,提到了一个叫“周息元”的人,他就是毛公坛与刘根相联系的关键环节。周息元名隐遥,唐代令狐楚(766或768-837)著有《送周先生住山记》,记载了他与毛公坛之间的关系。
先生姓周氏,名隐遥,字息元,宗其道者相号为太元先生,汝南人也。抱天和冲澹之气,含至精洁朗之质,玉冷泉润,松高鹤闲,韬精守道,冥得真契。谷神既存而长守,元关无键而不开。
贞元初,游苏州吴县之包山林屋洞。秋八月,始于洞西得神景观,讯其居者,曰:“距此数里,世传毛公坞。毛公道成罗浮,居山三百余岁,有弟子七十二人。聚石为坛,遗趾犹存。尔能勤求,吾请以导。”既行而萝篠迷密,不知所往。先生冥目久之,逢一物焉,双眸尽碧,毛色紫而本白,高数尺余,随而行之,视乃鹿也。须臾乃跪止,若有所告,先生默记之而还。
至十九年冬,刜木鬋茅,奠厥攸居。得异石一方,上有虫篆,验之,即毛公镇地符也。既而凿户牖以为窦,有鹤衔弄冠裳,戏舞于庭砌。后得一井,香白滑甘,溢为白泉。其旁得古池焉,深广袤丈,阳验阴伏,湛如也。初先生尝息于洞之南门中,神化恍惚,往往失其所在。遇好风日,亦来人间,将至,必先之以云鹤,其弟子洒扫香室,俄而至矣。
嗟乎!先生之体,同乎体矣,不以昼夜更动息,不以寒暑易纤厚。不食而甚力,走及奔马,全乎气者也;虽饮而无漏,止如灵龟,外乎形者也。鹿以导步,神柔异物也;符以存视,道契先躅也。井泉去厉,昭乎仁也;池水不枯,齐其虑也。仙云灵鹤之验,去来仿佛之状,其必神行而智知乎。……[14]
根据文末的标注,令狐楚的这篇文章写于元和十三年(819)八月。令狐楚本人虽未与苏州发生直接的关系,但他的诗文却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来苏州之后在苏州地区传扬开来。在《送周先生住山记》写成六年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在往苏州途中,经过汴州,与时任宣武节度使的令狐楚相聚五日,二人相交甚欢,并时有诗歌往来。白居易有《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称:
新诗传咏忽纷纷,楚老吴娃耳遍闻。
尽解呼为好才子,不知官是上将军。辞人命薄多无位,战将功高少有文。
谢脁篇章韩信钺,一生双得不如君。[9]5506-5507
白居易的诗对令狐楚评价甚高,而从“楚老吴娃耳遍闻”一句,足见当时令狐楚的文章在苏州地区的传播之盛。由此,《送周先生住山记》也为苏州人所熟知。
又据《吴郡图经续记》记载:
旧传毛公道成罗浮,居山三百余载,有弟子七十二人。夫神化慌惚,万里跬步,夫亦何常哉?有周先生隐遥,字息元,唐贞元中,来游包山之神景观,距观五里,见白鹿跪止,即毛公坞也。得异石一方,上有虫篆,即毛公镇地符也。得一井泉,色白味甘,即炼丹井也。傍又有古池,深广袤丈,旱岁不竭,即毛公泉也。此宫乃开成三年建,盖因先生云。[11]17
对此,朱恒夫认为“‘镇坛符’与‘镇地符’同指一物,是唐贞元中周息元发现的,或许此情节的编造者就是周息元”[15]。且不论唐贞元(785-805)年间周息元在游包山时遇白鹿跪止毛公坞,得毛公镇地符和炼丹井,由此得道成仙一事是否为编造,但经过令狐楚《送周先生住山记》的宣传,毛公坛有仙则名,逐渐广为苏州人所熟知。
《送周先生住山记》虽未直言毛公坛与刘根的关系,但称与毛公有关,而其文中所描绘的毛公与葛洪等关于刘根的记载“冬夏无衣,毛长一二尺……深目多须,鬓皆黄,长三四寸”几乎一致,而刘根的法术与周息元“不以昼夜更动息,不以寒暑易纤厚”更是异曲同工,周息元得秘术的方式恰恰是葛洪所记载的“投符于地,有所告召”之法,且二人在得到秘术时也都曾遇白鹿,这些类似的因素使得后世文人对毛公的理解由陆广微所记载的“姓毛,名苌”变为因为遍身长毛而得名,并以此将毛公与刘根联系在了一起,如范成大《毛公坛福地》诗前序中即称:“毛公,刘根也,身生绿毛,故云。”[16]747张景春撰《吴中人物志》也称:“(刘根)后修隐吴中洞庭山,遍身生毛升去。”[17]
四、苏州文人慕仙求道的圣地
毛公坛随着令狐楚的诗文而逐渐声名远扬,并逐渐成为苏州文人墨客慕仙求道的圣地,留下了诸多吟咏诗句。
毛公坛的第一位仰慕者是白居易。从825年5月到826年10月,白居易虽然在苏州只呆了17个月[18],但他闻毛公坛之名而来,并留下了《毛公坛》诗一首:
毛公坛上片云闲,得道何年去不还。
千载鹤翎归碧落,五湖空镇万重山。[9]5259
诗中白居易只言毛公坛为仙人得道仙去之所,并未提及在此得道的为何人,但诗人在诗中一句“五湖空镇万重山”却表达了自己对于仙人仙去不还,自己慕仙不见的落寞之情。以此为开端,毛公坛逐渐成为历代文人在苏州慕仙求道的咏怀圣地。
在咏怀毛公坛的诗人中,不乏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物,如被钱锺书评价为“不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命意造句都新鲜轻巧,在当时可算独来独往”[19]208的宋朝苏州诗人李弥逊就曾作《刘根道院》歌咏毛公坛。略晚于李弥逊,被钱锺书称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19]311的南宋苏州诗人范成大也有《毛公坛福地》。此外,如元末著名文人杨维桢、倪瓒,明代独领文坛二十年的苏州大文学家王世贞、诗人高启,清代苏州状元彭定求、彭启丰和诗人王藻等都著有关于毛公坛的诗文,而这些诗文也往往表达了诗人对于神仙的倾慕和对仙术的渴求。如李弥逊诗云:
仙去久不返,遗宫仍倚嵩。
终疑白云屋,犹隐绿毛翁。
山晓水聚树,秋深霜影空。
它年结庐地,千古想真风。[20]
仙人早已仙去,但诗人依然怀疑他就隐藏于白云屋中,并由景及情,生发出了以后自己也要结庐“想真风”的期望。
范成大则在《毛公坛福地》中描写毛公坛的景色后写道:
道人眸子照秋色,邀我分山筑丹室。
驱丁役甲莫儿嬉,渴饮隐泉饥饵术。[16]747
诗人想象与道人共筑丹室,驱役鬼神,服食丹药,一句“渴饮隐泉饥饵术”更是道出了诗人希望效仿仙人,行长生久视之道的期望。
清朝状元彭启丰更是著有《毛公坛游仙词》四首。他在其中二首中分别写道:
若得毛公飞控术,函关无事问青牛。
又:
林深猿鹤隐相呼,独坐瑶坛守秘符。
七十二峰都露碧,还知五岳有真图。[21]
作为儒释道兼修的清代文人,彭启丰更是把自己对于道术逍遥自在的仰慕和得道成仙的渴望化作了“独坐瑶坛”的实践,并进一步确信说“五岳有真图”。
可见,自唐以来,毛公坛与仙人刘根联系在一起,成为苏州重要的道教古迹,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仰慕仙道文化的咏怀圣地。
[1]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M]//中华道藏:第48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84.
[2] 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10.
[3] 干宝.搜神记[M]. 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6-7.
[4] 葛洪.神仙传[M]//中华道藏:第45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 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M]//道藏:第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70.
[6]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746.
[7] 许浚.东医宝鉴[M].西安:陕西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586.
[8]陈田夫.南岳总胜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7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437.
[9]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 陆广微.吴地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2.
[11]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 冯桂芬,等.苏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1014.
[13]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69.
[14] 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3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6286.
[15] 朱恒夫.东吴三传说钩沉[J]. 东南文化,1992(6):184-187.
[16] 范成大.石湖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 张昶.吴中人物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5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09.
[18] 朱金城.白居易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8,169.
[19] 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0] 李弥逊.筠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26.
[21] 彭启丰.芝庭诗稿[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59.
(责任编辑:时 新)
A Study of the Altar of Master Hairy: A Blessed Place for Taoists
HUANG Xinhua
(Suzhou Taoist Association, Suzhou 215005,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ronicle of Wu and Prefectural Journal of Suzhou, the Altar of Master Hairy is the blessed place where Liu Gen practiced Taoism. However, it has been said in biographical works before Sui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such as The Tales of Immortals, that Liu Gen actuall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ltar of Master Hair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u Gen and the Altar of Master Hairy originated from the misreading of Linghu Chu’s Escorting Mr. Zhou to A Visit in Mountain by some poets in later Tang Dynasty such as Pi Rixiu and Lu Guimeng. The misreading made the Altar of Master Hairy a famous blessed place for Taoists and a sacred place for scholars in Suzhou to make pilgrimages.
Taoism; blessed place; the Altar of Master Hairy; Liu Gen; Pi Rixiu; Linghu Chu
B959
:A
:1008-7931(2016)06-0023-06
10.16217/j.cnki.szxbsk.2016.06.005
2016-04-10
黄新华(1983-),男,浙江衢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道教文化研究。
黄新华.道教福地毛公坛略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6):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