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日常思政教育中践行积极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
2016-04-13刘月红宋一栋
刘月红,宋一栋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a.机电工程系;b.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江苏 无锡 214153)
高职院校日常思政教育中践行积极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
刘月红a,宋一栋b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a.机电工程系;b.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江苏 无锡 214153)
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和积极的环境作为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职院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构建了新的工作理念。从积极教育理念的角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通过正确认识学生“问题”,激发班集体“正能量”,可以做好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指导,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高职院校;日常思政教育;积极教育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有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不能凸显日常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突出表现为:工作具有“问题”导向,“管”多“育”少;工作集中于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关注积极面;等等。日常思政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要让教育接地气、富有感染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大学生的青春活力,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日常工作中的方式和方法。近年来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从唤起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视角,教会人们获得希望、快乐和幸福的方法,满足了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需求。
一、日常思政教育的概念界定
日常思政教育这一概念是相对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提出了辅导员九方面的职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界定的日常思政教育与辅导员的工作内涵相一致,是指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运用自身专业技能,在履行九大职业功能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积极心理学简述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亚洲文化和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和弗洛姆等,致力于帮助人们运用自身的优势去获得人生的幸福。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二是个体美德、乐观等积极的个人特质;三是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环境。[1]具备三方面的体验,人们就会有满意的生活状态,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日常思政教育中实践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日常思政教育理念,强化激励措施
首先,辅导员要用积极思想对高职生深化理解,注入更多关注和希望。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对高考和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积极体验少,成就感相对低,对把握未来生活的自信心不足,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因此,日常思政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重新为这些高职生重塑生命的希望,注入关爱,给予认可,充分提供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次,转变对学生“问题”的认识,将学生的管理引向更加积极的方面。运用积极的理解,需要注意:日常思政教育不是管理问题,而是将管理导向学生的积极发展。比如,可以减少对宿舍管理的限制,适当增加宿舍思政教育内容,创建学习型宿舍文化,等等。此外,教育者要给予问题得到转化的正确期待,使学生有时间思考和认识自身的问题,主动纠正问题。触发学生身上的积极品格,引导学生用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惩罚不是处理学生问题的终点,关键看学生的成长与转化。[2]
最后,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激励措施。纪律中要体现原则、公平和透明,重点落脚于矫正和转化,轻惩罚;评奖评优体系要合理,能反映学生个体的成长,使其能够体验成就感,奖励积极行为。
(二)激发班集体“正能量”,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微环境
班集体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主要依托方式。[3]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能够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但是,高职院校班干部的领导能力不强、模范带头作用不足等问题,削弱了班级凝聚力,弱化了班级的功能,甚至班级中一些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竞争,对班级事务以及集体活动都抱有谋取私利的目的。为此,教育者需要采用积极方式,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首先,以班级凝聚力建设为重点,以情聚人,树立班集体的发展是建立在每个学生发展的基础上的理念,尊重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如开展“每周之星”推荐活动,使每个学生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4]。其次,评奖评优、推优入党时要公平、公正,防止学生间产生矛盾,要做好这一关键节点的教育工作,减少学生因外部评价而产生的挫败感,引导学生根据评选标准公平、公正推荐奖励对象。
(三)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联合,做好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指导
首先,学校要给学生设立适当的学习目标。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类别,给学生设定阶梯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入学教育时就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清楚自己学习的立足点和努力的方向。其次,学校应在学生进企业和社会锻炼时提供职业指导,开发多样化校企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尝试多种类的工作。引导学生与成年人交流获得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以及体验工作在人生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发现、发展出自我最有价值的部分,充分利用自我优势去追求美好的未来。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提升学生精神品格。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应是培养个人价值准则的重要场所。同时,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长期的办学传统和经验的积累,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呈现。因此,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5]。对于高校日常思政教育来说,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更将培养什么样的人具体化了,使得日常思政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因此,一方面要将校园精神文化显性、物化,比如融合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校歌、校长寄语等中,通过宣传展板、标识物、网络媒体等方式给人以视觉的、外在的直接感受,对学生发挥影响、感染和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使“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共同愿景,有效地推进学校的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日常思政教育的各层面都要围绕这个愿景制规划、定措施,将其渗透于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深入师生心中,并付诸行动。
其次,提供有效平台,强化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学校不仅要促成积极的精神文化,还需要通过有效的平台,更快地促进学生优秀品格的发展和转化,使学生发生行为上的改变:1.通过学生组织丰富第二课堂的同时,重在培育团队优秀品格,比如忠诚。2.通过思政班团课堂组织各种班级活动,为学生建立一个安全的活动环境,培养学生之间友爱、互助、尊敬、关心等品质。3.优秀品格的培养可以更多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比如心理咨询,激发来访学生的信心、勇气、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并强化他们的优势品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
[1]陈晓英,杨舜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79-80.
[2] 黄静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思——美国新品格运动的启迪 [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26-30.
[3] 盛佳伟.新形势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39-141.
[4] 聂邦军.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64-65.
[5] 于守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精神的培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2):1-3.
(责任编辑:宋现山)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in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Yuehonga, SONG Yidongb
(a.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Jiangs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xi 214153, China)
The main research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fulfilling experience,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positive social environments. It sheds light on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education, the paper encourages teachers to treat students’ “problems” fairly, stimulate the “positive energy” of a class based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give advice on students’ stud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ositive characters.
vocational colleges;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itive education
G641
:A
:1008-7931(2016)06-0100-03
10.16217/j.cnki.szxbsk.2016.06.022
2016-04-0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D/2013/03/050);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校园新媒体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刘月红(1980-),女,江苏无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宋一栋(1965-),女,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刘月红,宋一栋.高职院校日常思政教育中践行积极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