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践启示

2016-04-13沈婷甄月桥朱茹华浙江理工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杭州310018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沈婷,甄月桥,朱茹华(浙江理工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杭州310018)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践启示

沈婷,甄月桥,朱茹华
(浙江理工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杭州310018)

摘要: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和学风校风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大学文化在开放性、先进性、包容性、多元性、创新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文化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功能,要更加注重培养责任担当、求真向善和人文包容的精神,在世界多元文化和信息时代中,既坚守大学学术灵魂,又顺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育人功能则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大学文化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科研活动、师生交流、校歌校训等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有效的实现路径。浙江理工大学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凝练出不同发展阶段的育人理念,充分挖掘文化育人资源,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包括加强校情校史教育,拓展校园人文环境,推进实践文化建设。同时,学校创造性地构建了全方位文化育人模式,即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实施“全员育人”的育人机制,完善“全方位服务”的育人体系。

关键词:文化;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传承创新;育人模式;实践启示

DO l:10.11965/xbew20160309

大学作为一种文化机构,承担着传承与创造高深知识,为社会未来发展负责的责任。大学文化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彰显着大学的价值信念,对大学的育人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大学文化作为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引领风尚的主阵地,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教育部袁贵仁在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大会上也提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可见,大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大学通过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方式又不断推动着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大学文化在开放性、先进性、包容性、多元性、创新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创新大学文化在新时期的内涵和功能,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新常态,对于中国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的大学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精髓,是民族凝聚力和集体智慧的体现。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对知识进行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其办学特色、办学传统和校风校纪的集中体现。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一种责任担任精神,是一种求真探索精神,更是一种人文包容精神。

(一)大学文化意味着责任担当

大学应成为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场所,自觉承载起自身文化使命、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责任担当。1898年,面对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康有为向上奏呈:“京师议立大学数年矣,宜督促早成之,以建首善而观万国。”[2]力图把新式教育作为国家救亡图存的手段。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指出,离开兴学育才的根本之计谈改革,无非是“为拙御易车,为拙疱更刀,必无济矣。”因此,“为保国强种之本者,非学堂也哉。”[3]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深刻影响着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旨在实现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育人目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自觉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再造,通过大学文化强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谱写出振奋人心的《满江红》校歌,激发了广大师生“刚毅坚卓”、“自强不息”的责任担当精神。可见,大学文化充满了发展民族和国家使命感,具有独特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面对中国经济社会新常态,如何让大学文化在继承中弘扬文化传统,推进文化创新,在变革中坚守核心价值,在发展中明确责任担当,成为中国大学在新时期面临的关键任务。

(二)大学文化意味着求真向善

大学以追求知识和科学真理为核心任务,是人类文明的传播源地。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大学办学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拥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和引领学界的求真向善的学术精神。大学的大师不仅要带领学子创造和传播知识,还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青年学子,以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引领学界追求真知。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道德和人格。求真不仅是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更是一种锲而不舍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4]。从本质上讲,大学文化的育人要务就是通过大学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知其伪而守其真,知其恶而守其善,知其丑而守其美,知其不能为而守其必须为,知其辱而守其尊”[5]。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名校都把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梅贻琦认为,“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出“明明德”和“新民”的范围[6]。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是为了使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全心全意服务社会之本领”,这也成为了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在现代文明社会,大学文化的求真向善意味着引导学生培养友善品行,“善待学校社会、师长同学,以善为乐,乐善好学,形成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品行”,意味着引导学生不畏挫折,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用发展的眼光追求知识和本领。

(三)大学文化意味着人文包容

《易经》记载:“文明以至,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就是“人文化成”的意识。而大学是人类实施“教化”、传承与发展文化的重要机构,大学教育不仅要创造和传承知识,更要培育年轻人投身未来社会生活,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与繁荣,寄托着未来比今天更美好的憧憬。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份子的责任”。这一论述也阐释出大学在完善人格和发展潜能方面的内在价值。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文化价值的内在体现,引导着青年学子形成共同的精神价值和目标追求。大学文化不仅要鼓励成功,也要包容失败,让师生能在包容性强的宽松环境下进行自由的科学探究活动。如,北京大学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其核心精神来继承和弘扬,清华大学则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诠释自身的人文价值。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曾说“每个清华人都负有责任,建设这个国家。为学,要扎扎实实,不可沽名钓誉;做事,要公正廉洁,不要落身后骂名。”[7]可见,清华“厚德载物”的校训蕴含着强烈的人文信仰,已经成为升华为学子们心中坚守的一种信念。

现代大学文化的精神本质在于实现人文关怀。大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个性、民主的精神,使其能够运用知识开启心智,慰藉心灵,实现自身“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大学文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理性和现实价值的关怀。

二、大学文化的育人价值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讨论,也使大学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当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已不再只是教授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担当意识。尽管大学生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但实践证明,这些途径的作用相对有限。与此同时,大学文化通过课堂教学、科研活动、师生交流、校歌校训等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为此,发挥大学应有的文化育人价值意义重大。

(一)整合世界多元文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势头迅猛,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的交融、整合,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成长土壤。大学在办学实践中需要以更加开放、更为包容的视野和姿态,积极同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特别是一流大学的文化精髓。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也要不断提升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始终立足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二)迎接信息发展时代

信息时代中,知识的更新呈井喷式发展,大学生凭借网络、信息技术等平台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学生自身思想修养、道德水准、责任意识却并未实现同步发展。优秀的大学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包容的精神,帮助他们开阔视野。通过了解学校历史、办学特色、成功校友事迹等方式,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加强对信仰、人格、修养、品德的历练,努力成为社会模范公民。

(三)坚守大学学术灵魂

大学文化是大学之生命和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作为大学的灵魂,大学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努力坚守着大学的圣洁,并极力使大学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然而,当前社会上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市侩之风、犬儒现象等不良风气正在冲击和侵蚀着大学校园,校园里呈现出一些“庸俗化”现象。大学是社会之灯,大学文化应高雅脱俗,引导社会价值,规范社会行为。因此,大学文化决不能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弘扬大学文化,使学生拥有先进思想、高尚品格和高雅文化。

(四)顺应人才培养需要

除注重知识传承、人格修养外,以育人为核心使命的大学还必须注重“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大学既是文化高地,又是科技创新基地[8]。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技创新与人文艺术密不可分。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人文艺术的熏陶则可以增强人的洞察力、敏锐性。因此,大学建设中应注重对学生文化艺术的熏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舞台,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潜能塑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匹配、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础,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三、大学文化育人的实践启示

浙江理工大学建校历史悠久,由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蚕学馆发展而来,历经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工程学院等更名,至今已有近120年的办学历史。在继承和发扬求知求实、创新创业优良传统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校训“厚德致远,博学敦行”、校风“求是笃实”为核心的“浙理文化”。“浙理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为主要特征,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历史继承和开拓创新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以育人为中心,不断继承、发掘学校文化,努力使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传承历史文化,凝练育人理念

在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中,浙江理工大学在不同时期都能提出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国家需要的教育理念:从蚕学馆创办者林启所倡导的“求是笃实”的兴学救国理念,到当今学校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办学理念,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办学特色。

1.蚕学馆时期育人理念:实业救国

甲午战争战败后,慈禧不顾民生挪用建海军经费去建造颐和园。时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为官清正的林启毅然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苏民困”。由此得罪慈禧及权贵大臣后被外放。调任杭州知府时,林启发现由于技术落后,中国蚕丝在产量和质量上均不能与日本蚕丝相抗衡,因而萌生了实业兴学的思想。他认为“就时局而言,为中国之权利,就王政而言,为百姓之生计,就新政而言,为本源之本源,就浙省而言,为切要之切要”[9]。1897年,林启筹措36000两纹银在杭州西湖关帝庙附近创办了蚕学馆,其办学宗旨是“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求饲育,改良土丝,传授学生,推广民间”,“参东西洋之新理,互相考证,期以兼擅众长,保中国同有之利,开闾阎无穷之新机”[10]。可见,“蚕学馆”成立之初,就把“求知求实,振兴民族工业”作为自身办学理念,注重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推广,强调兴办新学与实业救国、育人与服务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强调“技术是手段,实用兴国是目的”。

2.浙江丝绸工学院时期育人理念:特色发展

1958年,为适应丝绸工业的发展,在杭州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几经调整、合并,1964年由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尽管办学历经磨难,浙江丝绸工学院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在国家教委和省政府关心下,全校师生团结奋斗,致力于恢复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坚持丝绸纺织服装特色发展,在全国率先创办服装专业,注重学生基础课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将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同关心学生切身利益、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正面教育引导与利用反面教材相结合,校内校外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校史编写、凝炼出“团结、求实、勤奋、进取”的八字校风,深入开展校风建设活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在丝绸行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工程师。

3.浙江理工大学的育人理念:应用导向

1999年,教育部发文改校名为浙江工程学院。秉承以往办学传统,学校坚持行业特色、多科发展道路。2004年,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拥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新形势下,浙江理工大学秉承办学传统和优势,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在育人理念上深入挖掘百年办学文化内涵,弘扬“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办学传统,突出“师生为本、特色鲜明、服务浙江”的定位,坚持“规范办学、提升质量、培养特色、塑造品牌”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初步构建起由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教育三大课程模块,育人体系也更趋完备。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以“节、杯、赛”为主线积极开展品味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心、责任心、进取心、敬畏心、包容心,努力使学生在校为模范学生,毕业后为模范公民。同时,学校在坚持大众化教育基础上,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学生在进校后的前五个学期拥有5次机会可申请全校范围内转专业,让学生能够多元选择和发展[11]。另外,学校注重学生精英化教育,在2007年按学科大类新设立启新学院实验班,开展优秀学生培养的新尝试,为社会发展培养急需拔尖人才。

(二)挖掘育人资源,弘扬“浙理”文化

在近120年的艰难办学历史中,“浙理人”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兼容并包、融会贯通,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豁达大气、包容成长的育人风格。强烈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已成为全体理工人的共同价值理念。学校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用理工精神影响学生,以豁达大气的校园文化塑造学生。

1.加强校情校史教育

学校始终注重“理工精神”的凝炼与传承,浙江理工大学培养了郑辟疆、朱新予、查济民、都锦生等一大批社会知名人士,他们矢志不渝、求实创新的精神不仅实现了实业兴国的理想,充实了学校“求是笃实、创新创业”的大学精神[12]。学校不仅深入挖掘如校史钩沉、网上校史馆等校史材料,全面整理学校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还通过广播台、微信、微博、校报、“博远文化宣讲团”新媒体、新技术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向师生宣传校史、校风、校训、校歌,逐步建立起面向全体师生的校史校情教育长效机制,形成了自觉的“浙理”文化生态。

2.拓展校园人文环境

学校跨世纪的办学历史,曾聚汇和培养了以史量才、林白水、夏衍等为代表报业先驱和社会精英。这些名人事迹成为学校进行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发展“校友与母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校友文化,先后建设了以著名校友、学者塑像为主体的雕塑文化群,增加校园宣传橱窗、教学楼宣传区等文化内容,提升了校园建筑群文化品味,增强了学术气息。学生们通过浏览、聆听前辈们的先进事迹,自觉传承“浙理精神”和“浙理文化”。

3.推进实践文化建设

新时期,学校秉承“知性合一”的办学传统,强化实践育人特色,围绕人才培养主旋律,认真探索文化品牌育人实践活动。积极推进“一院一品”建设,着力培育大学生厚德博学、豁达乐观、积极上进的人文情怀。近年来,学校先后培育了“感恩·成长”、“T台文化”、“‘四室’(成才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党团活动室、社团活动室)进公寓”、民族文化节、心理情景剧大赛等一批校园文化品牌,其中“传承·创新·致远——浙江理工大学‘T台文化’特色育人”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特色鲜明、品质较高、参与面较广的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行为的示范作用[13-14]。有理想、有智慧、有责任、懂感恩、敢担当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了以追求真知、崇尚理性的精神追求。

(三)加强“浙理”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1.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挖掘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潜力是大学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关注他们的情商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也要关注个体差异;统筹兼顾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发展,更要关注身处逆境学生的发展需求。浙江理工大学始终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诚信与感恩意识、公民意识教育,使学生努力成长为懂感恩、有理想、有责任、有信念、有知识的人才。

2.实施“全员育人”的育人机制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大学中的每个教职员工都会通过课堂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方式影响着学生。浙江理工大学一直强调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拥有对学生的大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学校不断强化“全员育人”的主体意识,在教师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中,把是否具有学生工作经历、是否具有育人成果等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设立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大学生成长导师结对制”、“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听课制”等激励机制,形成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

3.完善“全方位服务”的育人体系

学校努力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众所周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善于调动教师主体的工作主动性,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还要围绕教师的需求努力搭建发展平台,为师生满足自身需求创造条件[15]。首先,学校围绕“全方位服务”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努力实施和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等改革,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其次,学校加强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民主参与组织机构的管理,进一步提升一线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学校咨询专家委员会、学术评议机构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咨询和论证的作用,切实赋予师生民主管理权力,努力为师生的利益诉求搭建平台。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厘清职责,明确目标,严肃纪律,严格考核等。最后,学校近期还实施了机关效能建设,实行A/B岗负责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认真转变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努力为师生提供满意度高、便捷性强的服务。

四、结语

大学文化是大学结合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形势,根据自身办学传统与特色,通过长时间凝练、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精神。为适应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大学文化不仅要注重培养责任担任精神、求真探索精神和人文包容精神,更要在开放性、先进性、包容性、多元性、创新性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在世界多元文化和信息时代中既坚守大学学术灵魂,又顺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大学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育人文化,文化育人也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大学文化通过课堂教学、科研活动、师生交流、校歌校训等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路径。浙江理工大学在近120年的办学历史中,育人理念从实业救国到特色发展,再到应用导向,充分挖掘文化育人资源,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包括加强校情校史教育,拓展校园人文环境,推进实践文化建设。同时,学校创造性地构建了全方位文化育人模式,即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实施“全员育人”的育人机制;完善“全方位服务”的育人体系。面对社会经济新常态,我国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敢于创新,积极实践,不断挖掘学校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和高校内涵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锋.论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2-105.

[2]康有为.请开学校折[M]//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219.

[3]蔡元培.绍兴推广学堂议[M]//蔡元培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90.

[4]约翰·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眭依凡.大学文化理性与文化育人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6-9.

[6]封海清.论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5(3):85-91.

[7]朱定华.华夏朱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365.

[8]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6.

[9]林启.请筹款创设养蚕学堂禀[A].集成报,1897.

[10]朱秋飞,胡文昌.情系理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11]韩萌.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8):53-66.

[12]郭成钢.光荣与梦想之间——记浙江丝绸工学院建校100周年[J].文化交流,1998(1):1-4.

[13]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89-93.

[14]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5]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1-16.

责任编校:梁雁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Practice Im plications of University Culture

SHEN Ting,ZHEN Yueqiao,ZHU Ruhua
(Research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culture embodies a university's tradition,characteristics and ethos in the spiritual dimension,which has a highly targeted and practical guide.Good university culture would not only serv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diversity as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ra,butalso contribute to sticking to the university spirit and complying with the demands of talent cultivation.To face the new normal in China,university culture should becomemore open,advanced,inclusive,diverse and innovative.In addition,university culture inherently includes responsibility,upright and truth-seeking,humanism and inclusiveness.As is known to all,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a university,so educational function is the centr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University students could be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their university culture via classroom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even the school song and school motto,etc.Therefore,it is advisable to make use of university culture's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paths.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summarizes the cultivation concepts during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fully excavates its cult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culture. Meanwhile,the university creatively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educationalmodel,including setting the educational idea of“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odel mechanism,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f“full service”.

Keywords:culture;university culture;university spirit;inheritanceand innovation;educationmodel;practice inspiration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6)03-0093-08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YJG-Z15005);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l1303);2013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2013GH027);浙江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政项目(DS201413Y)

作者简介:沈婷(E-mail:st3724@126.com)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